垓下之战简介 垓下之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2018-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垓下之战,作为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对弈的双方便是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新拜的大将军韩信.如果可以复原这一战,那可以深刻地解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为何败于韩信.但是,关于这场战役的具体细节,第一手文献一直非常稀少,我翻阅了大量史书依然不能彻底复原,因而本文的描述场景主要由史籍中的片段拼接而成,缺失的部分来源于我对这场战争的理解与想象,欢迎列位看官拍砖.垓下之战简介 垓下之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影视剧里的项羽形象)垓下之战发生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井陉口从古至今都是兵家要地.自从项羽解了巨鹿

垓下之战,作为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对弈的双方便是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新拜的大将军韩信。如果可以复原这一战,那可以深刻地解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为何败于韩信。

但是,关于这场战役的具体细节,第一手文献一直非常稀少,我翻阅了大量史书依然不能彻底复原,因而本文的描述场景主要由史籍中的片段拼接而成,缺失的部分来源于我对这场战争的理解与想象,欢迎列位看官拍砖。

垓下之战简介 垓下之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影视剧里的项羽形象)

垓下之战发生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井陉口从古至今都是兵家要地。自从项羽解了巨鹿之围之后,赵国就一贯比较亲楚。而作为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汉王刘邦,伐赵解除侧翼的威胁,同时取河北和山西之兵东下,自然也是刘邦霸业的重要一环。

垓下之战简介 垓下之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和项羽类似,韩信的汉军也少于赵军,并且对韩信更不利的是,他的兵都被刘邦调走了,现在的主力是新募军,远远没有当初项羽的子弟兵用起来那么得心应手。而赵军则是由大将陈余率领,战斗力不可小觑。

垓下之战简介 垓下之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针对这种情况,韩信在决战前做了相应的部署,派出一支两千人的轻骑兵,埋伏在战场之侧,安排说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然后率领主力渡过了绵蔓水河,背水列阵。

背水列阵,向来为兵法大忌,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战略纵深,完全发挥不出主帅的主观能动性,在优势情况下无法在后方通过投入预备队来扩大优势,而一旦军心溃散,就会被敌人打一个全军覆没。或许在一开始,赵军统帅陈余还对连战连胜的韩信有几分忌惮,结果一看韩信居然背水列阵,心思马上从与汉军相持转变为全歼汉军,决意要好好给韩信上一课。

第二天黎明,井陉口之战拉开了序幕,赵军猛攻汉军前锋,汉军毕竟兵少而且训练不足,战线在不断地后退,而陈余眼看有机可乘,就命令赵军倾营而出,要把汉军逼入绵蔓水而死。注意,到目前为止,一直是赵军在占据优势,如果战况照此发展,这场井陉口之战只会湮灭在众多默默无闻的战役中。

等汉军一直退到水边,就发现再也退不了了。出于求生的本能,即便是新募之军也知道,不抵抗住赵军的进攻,大家就得集体跳河了。于是“没有战略纵深”在这里反而帮助了韩信——不是帮助韩信胜利,而是帮助大军暂时不至于溃败,这毫无疑问是一步险棋。因为士兵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只是由于背后没有撤退和重整的空间而不得不战斗,一旦士兵们开始心理崩溃,那将会是全军尽没的可怕后果。

事实上,韩信所需要的,也正是由背水列阵给他带来的短暂相持时间,以及赵军急于全歼汉军的心态。

因为韩信的杀招根本就不在背水列阵上。在决战前的一天晚上,韩信就派出了两千余轻骑兵埋伏在战场的侧面。等到赵军倾营而出的时候,这两千余轻骑兵,就飞快地跑到赵军大营的后方,把赵军的大旗通通砍断,换成了汉军的军旗。

等到绵蔓水边,汉赵两军交战正酣的时候,赵军一回头,发现大营都已经换成了汉军的军旗,以为中了汉军的调虎离山计谋,于是士气崩溃,开始四下逃窜……仅此一战,韩信就俘虏了赵王歇,并斩杀了赵国的大将陈余。才建立没几年的赵国,就这么灭亡了。

(韩信背水之战 VS 项羽破釜沉舟)

韩信的战术,很像在高加米拉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波斯大流士国王所做的那样,中间用拖字诀、黏字诀,吸引数倍于己方的敌军主力的注意力,再派出一小部分精锐,从侧面绕过敌军大部队,奇袭敌军中枢以获得奇效。至于背水不背水,其实只是实施具体战术的一个细节,并不是战术的重点所在。

(“压力”山大 大帝)

比较楚霸王的破釜沉舟与韩信的背水一战,会发现这两者针对的对象与条件都有根本的不同。楚霸王带领的是自己亲手带出的项家军,士气高昂,如同臂指,破釜沉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斗志,让他们处在“不胜利毋宁死”的状态中,故而可一战成功。

而韩信率领的是数万新募之兵,对战号称二十万的虎狼之卒,背水一战的目的仅仅是示敌以弱,并且当敌人倾巢出动的时候,靠着身后的河,多“黏住”赵军一会儿,能够让韩信那两千余轻骑兵的胜负手发挥作用而已。

(《楚汉传奇》中的项羽与虞姬)现在提到“四面楚歌”这个词,似乎都在表明项羽大势已去,其实历史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的。项羽纵横天下数年,只要是他参与的战斗,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只不过论手下将领的质量,项羽比刘邦差远了。经常是项羽追着刘邦喊打喊杀,把刘邦打得丢盔弃甲,但是自己留守后方的手下却被韩信、彭越等刘邦的手下杀得落花流水。

比如这次被包围在垓下,并不是项羽的领地全部被侵占、只有这一支孤军,而是因为后路被包抄了而已。此时的楚军缺衣少食,疲惫不堪,天气转寒又有如雪上加霜,而汉军则是给养充足,士气旺盛。双方战争的结果似乎已由此注定,但是楚军并没有丧失信心,因为他们的统帅是天下无敌的西楚霸王。

再一次,项羽仿佛回到了八年前破釜沉舟的那一刻,手下还是对自己拥有无比信心的子弟兵,不过这次项羽依然有信心能够杀出重围。

(《鸿门宴》中的项羽与虞姬)

而韩信这方面,也是使出了他拿手的“黏字诀”,排出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冲锋,两翼则安排了二十万作为机动部队。

攻击开始了,项羽一马当先,亲自充当骑兵锥形阵的箭头,如同八年前一样,直接冲向韩信的中军大营,势要阵斩韩信,生擒刘邦。凡靠近项羽的汉军如同被割的韭菜一样纷纷倒下,不能延缓半点项羽前进的速度。而韩信则像当初背水破赵一战中所做的一样,从接战之后就不断有组织地向后撤退,同时任凭自己的前阵被项羽虐杀。

从早晨到下午,汉军前阵完全被打残,楚军则死亡万余,项羽精神不减,依然直奔韩信中军而来。此时项羽和手下的骑兵已经杀红了眼,渐渐与身后的楚国步兵拉开了距离,最终被如潮水般的汉军溃兵所切割,与步兵分离开来。

韩信一直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他令旗一挥,两翼齐出,原先雪藏在两翼的汉军开始包围并虐杀失去了骑兵保护的四万楚军步兵。于是战场出现了奇特的景象,项羽的亲军在不断地冲击韩信最后的屏障——后营,而楚军殿后的步卒则不断被包抄过来的汉军骑兵所切割、消耗着。

项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是放弃殿后的步兵自己孤注一掷求胜,还是回过头来救援?终究,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项羽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子弟兵,拨转马头,率领着手下的精锐骑兵去救步兵,而韩信在此刻才稍稍松了一口气,项羽这一回头,锐气已失。

这一仗,韩信赌赢了,项羽输了。而赌注,就是整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