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继柏有那么厉害吗 熊继柏:小学学历的中医大家

2018-08-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熊继柏教授应邀赴香港讲学.刘朝圣 摄本版撰文/记者 范亚湘 通讯员 帅兵他从完小起步,13岁入门,近60年来一直坚守在传统中医领域,发表医学论文108篇,出版医学专著19部,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治病救人不计其数.他的成功和实践,雄辩地验证了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和中医传统医学的强大生命力.熊继柏有那么厉害吗 熊继柏:小学学历的中医大家熊继柏,男,湖南常德石门县人,国家级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

熊继柏教授应邀赴香港讲学。刘朝圣 摄

本版撰文/记者 范亚湘 通讯员 帅兵

他从完小起步,13岁入门,近60年来一直坚守在传统中医领域,发表医学论文108篇,出版医学专著19部,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治病救人不计其数。他的成功和实践,雄辩地验证了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和中医传统医学的强大生命力。

熊继柏有那么厉害吗 熊继柏:小学学历的中医大家

熊继柏,男,湖南常德石门县人,国家级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历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古籍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中医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经教学委员会委员。

熊继柏有那么厉害吗 熊继柏:小学学历的中医大家

A 13岁那年开始学医行医,5本中医古籍倒背如流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上周三,一所大学中医学专业应届博士生毕业答辩会上,72岁的导师熊继柏随口背诵了一段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当主持人介绍熊继柏是一位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时,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惊讶。

熊继柏有那么厉害吗 熊继柏:小学学历的中医大家

“我真的只有小学学历!”6月24日,熊继柏见到记者后憨然一笑,用一口浓浓的石门话说:“我要呼吁今年高考失利的孩子们振作起来,我的经历应该对他们会有启发,其实,通过校外学习也可以获得成功。”

熊继柏的一生充满传奇,而创造奇迹的,不过是最普通的两个字:学习。

1954年,熊继柏12岁,在石门县维新乡完小毕业,虽然年纪是班上最小的一个,但毕业成绩却是全年级第一名。按照当时规定,他完全可以被保送上中学,但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学校不让他升学,他只得黯然回家。

12岁的孩子能干什么呢?总得学点吃饭的本事吧?祖父是一个中医,因此决定让孙子学医。但他怎么也想不到,就是他的这个决定,使得孙子日后成为一个救人无数的名中医。

于是,辍学在家的熊继柏开始跟着爷爷学医。爷爷在当地小有名气。他的教学方法看似笨但实则有效,他交给孙子几本医书,对他说:“以后你就看这些书!”

聪慧的小熊继柏,虽然从未接触过医书,但边看边琢磨,居然也看出了一些道道,同时也看出了一大堆的疑问。在看完《脉诀》之后,他问爷爷:“诊脉要‘左辨心肝,右察脾肺’,是什么意思?”爷爷答不上来。问题接二连三,爷爷被问得张口结舌。爷爷非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这个孙儿我带不了,必须给他另找高人。”

其实他心里已有了一个绝好人选,做他孙子的老师。当地有个清末秀才出身的名老中医,姓胡,年已80岁,耳聪目明,精神矍铄。爷爷带着孙子前去拜师,岂知老中医斜乜一眼,见是一个小不点,心里不大瞧得起,拒绝收徒。

爷爷说:“我孙儿去年完小毕业,考试全年级第一,是个特别会读书的孩子。”

胡老先生另眼相看,随手出了一道命题作文,曰:我的理想。

熊继柏当场作成千字文。老秀才看了大吃一惊:“小孩虽小,但文章条理清楚、内容扎实,殊为难得。”于是,收为徒弟。从此熊继柏正式登堂入室,成为传统中医的一名忠实的衣钵继承者。

学医的第一件事,仍是读中医古书。因家境贫寒,熊继柏常年红薯粗粮充饥,学医三年,很少吃到白米饭,生计都难以解决,哪里有钱买书?何况当地也无书可买。熊继柏只得借来师傅的藏书,动手抄写。每抄一本,经师傅点校,就背一本。

医学古籍通常深奥难懂,很多学徒读着读着就打起了退堂鼓,读完尚且困难。但熊继柏不声不响地抄着,读着,背着。他将《药性赋》、《脉诀》、《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时方妙用》五本医学典籍全部用草纸抄下,不论白天黑夜,天天捧着书读。“无钱买煤油,就用松油或桐油照明,一夜下来,往往会发现脸已被熏得乌黑,有时他甚至会利用月圆之夜走出家门,就着月光读书。”

夜以继日的学习没有白费,一年多时间,共计十多万字的五本书,熊继柏居然能倒背如流。

如今,熊继柏虽已年过古稀,仍能背诵《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大量中医古籍经典。

B 学习最忌讳的是从书本到书本,没有实践就是空对空

“学好中医,要做到‘三不’,一是不蠢,即聪明而有悟性;二是不懒,即勤奋读书,刻苦实践;三是老师不糊涂,即老师一定能传道、授业、解惑。”现在,仍然带中医学博士研究生的熊继柏,经常会对他的几位高徒介绍一些学好中医的“诀窍”。

如果要说这些“诀窍”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熊继柏所走过的路而已。

1956年,全国招收中医学徒,合格者进入乡村联合诊所工作。熊继柏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地的乡联合医院(中西医),以学徒的身份被安排在药房打工。药房事多,又杂,每天不是切药就是碾药,时间一长,十分枯燥无味。熊继柏不一样,每切一样药,他都要亲口尝尝,既了解药性,也加深了印象。仅仅一年时间的业余学习,他竟然学会了切药、碾药、炒药、制丸药等制药的全过程,成了行家里手。

16岁那年,已是满腹经纶的熊继柏正式当上了医生。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虽然自己积累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但真正去治病,自己所学离实践的要求还很远。此后,他抓住机会,只要县里举办中医培训班就去参加。

1963年,石门县维新乡一带乙脑、流脑流行,限于当年医疗水平不高,很多患者因病夭亡了。有个叫周金木的男孩,年仅17岁,染病后高烧不止,最高时达到41℃,连续5天昏迷,全身发斑疹,四肢抽搐。县人民医院会诊后,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家人绝望之余,只得准备棺材,安排后事。

在这个节骨眼上,男孩有个亲戚听说熊继柏读过很多医书,希望他有办法起死回生。熊继柏诊断之后下了一副猛药,用一大张报纸包着,嘱咐病家弃药罐而用大吊锅煎药。对于病家而言,这是最后的一线希望了。

一日一夜,病人喝下了十碗药汤。

奇迹出现了:病人高烧退了,停止抽搐,随后病情好转,几天后奇迹般痊愈。

21岁的熊继柏因此名声大震。

有了名气是好事,可是此后,“麻烦”也来了。很多千辛万苦赶来找熊继柏治病的,多是四处求医未治愈的病人。这些疑难杂症就像一道道难题,不断摆在熊继柏面前。

天性不服输的熊继柏开始更加刻苦地学习,只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他绝不上床睡觉。“我在当乡村医生的22年中,坚持白天上班,晚上读书,几乎从未间断,即使偶尔出门走亲戚或出差,也必定会在包里装上一本书,一有空余就读。”

一次,熊继柏接诊了一个病人,这名患者头部与脖子肿得老大,他详细问诊,开了一个处方,可是病人服用后病情并未好转。熊继柏百思不得其解,心里着急,便去求助师傅。待他心急火燎地转述完病情,师傅却不慌不忙地吐出三个字:“翻书去!”

熊继柏很尴尬,但也不便再强求。回家后,他将所有医书都搬出来仔细查找,反复对照琢磨病人的病因。最终,他硬是用几副中药治好了那个人的甲亢病。

经历了这件事,熊继柏明白了一个道理,书读得再好,也只能说明一个人会读书,并不等于就是一个好医生。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有针对性地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学有所用。

“学习最忌讳的就是从书本到书本,永远只有理论,如果没有实践,那只是空对空。”和记者交谈时,他反复强调一定要通过实践去检验所学习的知识。因此,即使再忙碌,他也不忘每周坐诊,和病人面对面交流。现在退休了,他仍然一边写书讲学,一边抽时间坐诊治病。

C 从乡村医生到大学讲坛,他的履历表上学历还是“小学”

1966年,“文革”开始。随着运动的升级,熊继柏因“只专不红”被扫地出门,离开了乡联合医院。不过,他没闲着,除了要没完没了地写检查外,还被安排上街写标语口号。“我把写标语口号当作难得的练字机会。”

对于每天必写的检查,虽然内心诸多无奈,但他也学会了换位理解:“权当练笔吧!”

事隔40多年,回想起当年度日如年的一段岁月,熊继柏的语气多了几分轻松:“那些日子受了不少委屈,但也有很多收获,至少让我的毛笔字越写越好,后来我进入大学工作,写起文章来也轻车熟路。”

不许熊继柏当医生,当地农民却不答应,他们需要看病,更需要像熊继柏这样能够治好病的医生。当得知熊继柏被赶出乡联合医院,就有三个村的农民赶来“抢”。

其中一个村子的人很聪明,没有到医院硬抢,而是暗渡陈仓,悄悄将熊继柏一家接到了他们村。有人收留,熊继柏自然感恩不尽,于是顺水推舟落户到了这个名叫维新公社九间大队的地方,在队办的医疗站里当了一名医生。

1974年,熊继柏落实了政策,回到久违的乡联合医院当医生。这时的他已成为医院的业务骨干,既管门诊,又管病房。他的心态很简单:不管到哪里,看病最要紧。

为了保证每天看病100人,他白天诊治,晚上巡视病房,日以继夜地忙碌着。

1978年,有关部门文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严格的考试,在民间选拔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充实到国家医疗单位,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

石门县人民医院的老院长了解熊继柏的情况,到石门县卫生局替熊继柏报了名。参加考试的报名费一元钱,直到今天,熊继柏还未还给这位好心肠的伯乐。

临近考试,院长派人来通知熊继柏。从县里走到熊继柏家,爬山越岭,一路坎坷,有七八十里山路。

他于是参加了考试。第一次县考,150人取8名,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胜出;第二次到地区去考试,考试内容是徒手书写专业论文,他以最好的成绩名列榜首。

1979年10月,湖南省人事厅和湖南中医学院联合下发调令,调只有小学毕业的熊继柏到湖南省中医学院当教师。

就这样,只有小学学历的熊继柏走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即使后来成为著名中医教授,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每一次填写履历表,在学历一栏上,熊继柏填的都是小学学历。

D “学贵沉潜,思贵专一”是熊继柏的学习“秘诀”

这是熊继柏初次来到长沙,也是第一次跨进大学校门。“那时,我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服,引得很多学生侧目相看,还以为是哪位农村学生的家长。”

分配工作时,校长坦言相告:“我们调你来,就是想请你教《黄帝内经》。”学中医的人都知道,《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一部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中医经典,也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内容博大精深,一般人对它望而生畏。

“我初来乍到,哪敢挑三拣四?”熊继柏明白,这个教学任务虽然艰巨,但也只有迎难而上。

和当年治病救人一样,熊继柏在三尺讲台上同样名气大震。他在研究生班的评选中赢得满票,在毕业班的评比中,荣膺全院5大优秀教师之一。

在主讲《黄帝内经》的同时,熊继柏还主讲了《中医内科学》、《难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传统医学典籍。

他当了13年内经教研室主任和中医经典教研室主任,被评为8届优秀教师。在教学同时,他应北京中医大学、广州中医大学、暨南大学、上海中医大学、同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江西中医大学、浙江中医大学、遵义高等医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的邀请讲学,总共在省内外做了200多堂大型学术讲座,在全国影响极大。

“当一个好中医,必须三具备:第一,扎实的理论功底;第二,丰富的临证经验;第三,敏捷的思维反应。”熊继柏中医功底扎实,临床实践经验丰富,讲课从不要讲稿,总是娓娓道来,畅背如流。

如果说中医药的存在和传承是一个奇迹的话,奇迹就在于中医药有着绵延不断的强大生命力。

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邀请他做讲学活动,轰动一时,连走廊里都挤满了听众,有的老医生柱着拐杖赶来听课,讲学结束后向他请教问题。

“一口石门话,震撼了香港浸会大学!”有趣的是,这次讲座,熊继柏也是用的“石门塑料普通话”。他说,不知什么原因,就是丢不了家乡口音,“不过,用我家乡话讲学也蛮幽默的。”

香港浸会大学因他的特殊成就,礼聘他为荣誉教授。这一年,广州中医大学也礼聘他为博士生导师。

前几年,熊继柏退休了,但退休以后的他,还在一边行医,一边带博士生。按规定,他一个星期坐诊三个半天,限号60个人,但一般却要诊治上百号人。

熊继柏看病特别照顾三种人:一种是抬担架或坐轮椅来求诊的危重病人;一种是80岁以上的老人和3岁以下的小孩;一种是从外省来或边远山区来的病人。“老百姓辛苦,收入低,生病以后跑到城里要路费,住宿吃饭都要钱,看病更要钱。能够为他们减轻点负担就尽量减轻一点。”

熊继柏知道,虽然限号,但有三种人是限不下来的:“对于危重病人,别人认为中医是熬慢火,但到我这里都是救急,因此再辛苦再累也要看;对于外地来的病人,特别是农村来的病人,他们特别不容易,如果抬进来了不看,良心会受到谴责;此外对于个别特别熟的人,自然不好意思拒绝。”

从最基层起步,热爱中医的熊继柏,硬是在“低起点”上成就了令人仰望的“高度”。“给别人一杯水,你就得有一缸水。”熊继柏以此激励自己终身学习,无论顺境逆境,学习永远是他最快乐的事。

“学贵沉潜,思贵专一。”采访完毕时,熊继柏说,他想将这个学习“秘诀”通过记者,“与所有《长沙晚报》的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