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2018-08-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年),德国作曲家.音乐家.他是巴洛克时代伟大的音乐大师之一,有时被称为有史以来杰出的音乐天才.在巴赫有生之年,他主要是作为管风琴大师和教堂音乐家闻名于世,但今天对巴赫高度评价是因为他创作的数百首器乐和声乐作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赫完善了那一时代的音乐形式.<赋格的艺术>是基于同一主题的20首赋格和卡农曲,被视为复调音乐的杰作.<十二平均律曲集>是48首前奏曲和赋格曲集,巴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年),德国作曲家、音乐家。他是巴洛克时代伟大的音乐大师之一,有时被称为有史以来杰出的音乐天才。在巴赫有生之年,他主要是作为管风琴大师和教堂音乐家闻名于世,但今天对巴赫高度评价是因为他创作的数百首器乐和声乐作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巴赫完善了那一时代的音乐形式。《赋格的艺术》是基于同一主题的20首赋格和卡农曲,被视为复调音乐的杰作。《十二平均律曲集》是48首前奏曲和赋格曲集,巴赫用这些曲子展现了"平均律"(把一个八度划分为12个相等半音的定音方法)的优势。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编辑本段

巴赫生于德国埃森纳赫的一个音乐家庭,家人是有天赋的音乐家。巴赫10岁时成为孤儿,与弹管风琴的兄长约翰·克里斯多夫生活在一起,他成了巴赫的音乐启蒙老师。巴赫很快就表现出演奏小提琴、管风琴、拨弦古钢琴和击弦古钢琴(有些类似现代钢琴的键盘乐器)诸多乐器的天分。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巴赫15岁时离开兄长家,到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唱诗班唱歌、作曲。他向当地的管风琴师请教,并常常到汉堡聆听杰出音乐家的教诲。1704年,19岁的巴赫担任阿恩斯塔特一座教堂的管风琴师。有一次他请假外出,徒步210英里(340公里)到吕贝克听瑞典著名管风琴作曲家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的讲课,巴赫后来的作曲风格似乎受了迪特里希很深的影响。

巴赫曾在魏玛和科恩当宫廷管风琴师和宫廷指挥,1723年,他担任圣托马斯教堂管风琴师兼莱比锡一所学校教师,此后工作再也没有变动过。他去世前一年双目失明。他一生结婚两次,有20个孩子。

编辑本段

巴赫最初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为德国路德教唱诗班配乐的管风琴曲子。他写了各种形式的音乐:从自由奔放的即兴幻想曲到需要精心组织的赋格曲(主题由一个声部接一个声部不断重复)。他写的拨弦古钢琴曲和击弦古钢曲(如今通常由钢琴演奏)有《哥德堡变奏曲》、《两声部或三声部创意曲》、《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和《变奏曲》。

巴赫的器乐作品和管弦乐作品中有一些技巧性强的奏鸣曲和小提琴独奏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各种器乐作品集)、六首广为流行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由管弦乐或少量器乐伴奏、用于教堂唱诗班的宗教音乐代表了巴赫的最高音乐成就。

他写了200多首康塔塔和四首《受难曲》(耶稣受难故事的配乐。)《马太受难曲》有很多圣歌,这是巴赫的最后一部受难曲,也是最伟大的一部受难曲。通常认为《B小调弥撒曲》是巴赫音乐艺术的巅峰之作。《尊主颂》、《圣诞清唱剧》和《圣约翰受难曲》也是名作。

巴赫在世时他的音乐并不怎么为人所知,去世后还一度被人忘却--虽然莫扎特、贝多芬这些有影响的作曲家了解他的音乐并推崇备至。1829年,费利克斯 门德尔松在柏林指挥演奏了《马太受难曲》从此,巴赫的音乐逐渐为世人所理解、欣赏。

巴赫流行的其它作品包括《第二号小提琴变奏曲》、《第一号协奏曲》(拨弦古钢琴)、《头两部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协奏曲》(两把小提琴)、《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曲》(管风琴)、《耶稣,人类欢乐的泉源》(选自康塔塔147)、《帕萨卡里亚舞曲和C小调赋格曲》(管风琴)、四首管弦乐组曲、两首管风琴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曲。

编辑本段

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十六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他的哥哥(约翰 克里斯多夫 巴赫)也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他是从当时德国的音乐大师帕赫贝尔,并教巴赫学习音乐(算起来,帕赫贝尔是巴赫的师祖)。

巴赫二十二岁时与其表妹玛利亚·芭芭拉结婚,共生下了七个孩子;玛利亚去世后,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结婚,又生下十三个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十人长大成人,其中有不少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

他的次子卡尔·菲力普·巴赫(C. P. E. Bach)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或"柏林巴赫";第十一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 C. Bach)长期居住于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巴赫为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蕾娜创作了两套音乐手稿,称为《安娜·玛格达蕾娜·巴赫的笔记簿》(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分别编定于1722年和1725年。其中后者规模更大也更为著名,内容包括巴赫、巴赫的家人以及当时其他一些音乐家所作的大量小步舞曲、序曲、进行曲、咏叹调等等。

巴赫有四个儿子成为音乐家或作曲家:

威廉·弗里曼·巴赫

(1710-1784年),长子。他在德累斯顿、哈勒担任管风琴师、指挥等重要职位。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是洛可可风格的典型代表。他创作有奏鸣曲和击弦古钢琴曲、管风琴和唱诗班配乐作品、九首交响曲、室内乐,以及一首未完成的歌剧。

卡尔·菲利普·伊曼纽尔·巴赫

(1714-1788 年),巴赫次子。他的作品十分生动,旋律性强,标志着巴洛克时代向古典时代的过渡。《击弦古钢琴演奏真谛散论(Essay on the True Art of Playing the Clavier)》是现代钢琴演奏风格的基础。他在弗雷德里克大帝宫廷当过乐师,后来在汉堡任唱诗班指挥。他创作了拨弦古钢琴和钢琴奏鸣曲、清唱剧和康塔塔、歌曲、室内乐和几首交响乐。

约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巴赫

(1732-1795年),巴赫第九子,担任比克堡宫廷室内乐乐师。他的作品包括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清唱剧和康塔塔。

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

(1735-1782年)成就最大,巴赫幼子。他是著名的宗教音乐和歌剧音乐作曲家,1762年应召前往伦敦,后来成为乔治三世女王夏洛特索菲亚的音乐教师。他写了13部歌剧、49部交响乐、37首协奏曲、宗教音乐、室内乐、康塔塔、钢琴曲(其中包括10首四手联弹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