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家全集 《远方的家》温暖亲情折射城市变迁

2018-08-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代题材亲情大戏<远方的家>正在央视一套晚8点黄金档热播,随着剧情的推进,这部由沈好放执导,刘佳.梁冠华.吕中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备受好评.该剧首次将拍摄视角放在"老漂"一族,他们跟随儿女,离开熟悉的家,在异乡重新开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新时代的亲情与温情.远方的家全集 <远方的家>温暖亲情折射城市变迁"现实题材创作容易有五大弊端,即假.浅.偏.灰.旧,有的甚至作成了‘悬浮剧’,不能代表社会主流现象,让人看完后感觉一地鸡毛,只能一声叹息."9月

当代题材亲情大戏《远方的家》正在央视一套晚8点黄金档热播,随着剧情的推进,这部由沈好放执导,刘佳、梁冠华、吕中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备受好评。该剧首次将拍摄视角放在"老漂"一族,他们跟随儿女,离开熟悉的家,在异乡重新开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新时代的亲情与温情。

远方的家全集 《远方的家》温暖亲情折射城市变迁

"现实题材创作容易有五大弊端,即假、浅、偏、灰、旧,有的甚至作成了‘悬浮剧’,不能代表社会主流现象,让人看完后感觉一地鸡毛,只能一声叹息。"9月19日,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举办的《远方的家》研讨会上,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远方的家》摆脱了这五大弊端,很真实、很深刻,也很有代表性,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佳作代表。

远方的家全集 《远方的家》温暖亲情折射城市变迁

聚焦老年人群体

"谁家不是围着孩子转。"这句话用在中国传统式老人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远方的家》中,宋明媚放弃所有,毅然来京,只为与子女相依。"2016年拿到最初的《远方的家》剧本,通篇阅读,了解到这是一部主要讲述一群所谓的‘老漂’人群的故事。

远方的家全集 《远方的家》温暖亲情折射城市变迁

"沈好放表示,这些老人在年纪上已经不再是社会发展的主角,本该在家颐养天年,但为了心中的"家",陪伴子女生活在异乡,继续为儿女子孙遮风避雨,用自己渐老的羽翼帮助子女在异乡一起撑起"远方的家"。

"以前有一个词,叫随军家属,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叫随京家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表示,编剧能够发现这个新的社会问题,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这样一个新的群体,可以说找到了现实主义最好的矿脉。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以父母为中心,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但是现在家庭观念越来越以子女为中心了,这是新的题材发现。"父母都来到了孩子的城市,核心人物虽然变了,但是家文化、团圆文化没有变。尤其这部戏选在中秋节前播出,意味深长。"

尤为难得的是,该剧还跳出了传统观念的窠臼,虽然以老年人情感与梦想为主,但总体基调毫无迟暮之气,剧中的宋明媚在种种变故与努力后,由凡事以儿子为主才能获得幸福感的母亲转变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奋斗女性,与身边亲友一道筑起充满爱和理解的"远方的家",迎来了亲情的进阶和值得无限向往的未来图景。

"在社会急速发展和转型的今天,他们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依然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家为社会创造着价值,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沈好放表示,"老漂"们的故事令他非常感动,也激起了他心中的创作欲望。

"这样一群平凡的人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是值得用文艺作品关照和讴歌的。就像剧中的一句台词说的一样,父母就像挤干的牙膏,哪怕用擀面杖擀,也要擀出最后的能耐。这些人离乡背井不容易,希望他们看这个戏会感到亲切。"

对此,高小立表示:"现在过多地说要为年轻人写戏,但是中老年题材才是深井,他们有丰富的阅历和故事,是非常值得深挖的。"

展现北京时代精神

"这部戏很大的一个亮点是由此揭示了北京现在的城市文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可能导演一开始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可能只想写一部关于亲情的戏,却无意中揭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仲呈祥认为,北京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因为以包容的姿态吸引了全国的精英,改变了城市文化的组成。"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北京怎么与现代社会结合,《远方的家》做出了内涵丰富、形象深刻的阐释。这也是同类题材没有的,是新鲜的思想发现和审美发现。"

剧中,嘴刁心热的"老北京"富伯恒和敢闯敢拼的"新北漂"宋明媚先是做了不是冤家不聚头的邻里,然后又开启了热闹火爆的黄昏恋,两个人最终的相爱,也像极了外地人融入北京的历程。

高小立表示,看了这部剧,才感觉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以前有的作品要么是只写老北京人的故事,例如《情满四合院》;要么是只聚焦外来务工人员,例如《北京爱情故事》。可是这部戏把本土人士和外来务工人士融合在一起了,把他们放在一个四合院里,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现代的北京。"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表示,北京现在外地人口已经超过了一半,正是北京对外地人的包容,成就了北京现在的发展。"就像这部戏的名字,‘远方的家’四个字反映了城市化的问题,也是对现在北京的生存状态、人口构成做了新的解读。"

深耕现实题材

导演沈好放作品的一贯主题偏好现实题材,强调故事、人物和情感世界的真实表达。从对平民百姓给予温情赞颂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到关注伟人时政的《孙中山》;从彰显顽强拼搏精神的《下南洋》,到打造住房版《欲望都市》的《安居乐业》,沈好放的人性关怀不断深入精髓。不过,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实题材并不好做,其中最难的就是对时代的理解。

关于沈好放此次对《远方的家》的把控,李京盛用"读懂了社会、解剖了生活、测探了人心"来评价,他认为,这部戏非常真实,剧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发生的故事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令人感觉似曾相识,戏中虽然每个人都遇到了自己人生的不如意,可是却并没有回避矛盾,而是用喜剧化的处理方法一一解决了问题。

这样的把控力,也来源于沈好放一直以来对现实题材的耕耘。仲呈祥介绍:"中国电视剧60年里,出现了一批优秀导演,虽然每一位导演的艺术生涯都是有限的,但是面临的艺术之海是无涯的,最聪明和智慧的导演应该是扬长避短,掘一口深井,成为把握这一类题材的行家里手,例如沈好放导演。他30多年前的第一部作品《小墩子》就让人眼前一亮,一直以来,他都在坚持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情积累。"

"观众看不到技巧,是真正的技巧""有匠心而无匠气",《中国电视》主编李跃森如此评价沈好放的执导水准,"沈导一直以来的作品贯穿始终的都是平民关怀,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自己作为老百姓一份子,坚持底层叙事,讲述对老百姓的理解和同情,作品中没有概念化的东西,高度生活化又富有哲理。"

诚然,《远方的家》中也会有些许不足。李准感觉"家国关系关照太少,视野有局限",高小立认为"可以再更多地触及城市发展中的矛盾",李跃森发现"部分线索收得太过仓促",赵彤表示"不能老在胡同里找道德资源"等。但是,《远方的家》在现实题材创作上仍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正如李京盛所言,"如果现实题材找对了方法,仍然会是未来60年创作的主流,播出的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