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让清华塑叶企孙像 叶企孙:桃李满天下与凄凉的晚年

2018-10-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著名调查记者柴静女士撰写的一篇散文<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曾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柴静以女性温柔而恬淡的笔触素描了一个科学家和教育家的故事.我当时阅读柴静这篇散文的时候,心里堵的相当难受,尽管眼泪没有留下来,但心里却有滴血的感觉,以至于长时间地隐隐作痛,柴静所描绘的这位历史人物,就是被称之为中国最委屈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叶企孙先生.谁不让清华塑叶企孙像 叶企孙:桃李满天下与凄凉的晚年叶企孙叶企孙这位中国物理学领域里鼻祖之一,曾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一生桃李满天下

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著名调查记者柴静女士撰写的一篇散文《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曾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柴静以女性温柔而恬淡的笔触素描了一个科学家和教育家的故事。

我当时阅读柴静这篇散文的时候,心里堵的相当难受,尽管眼泪没有留下来,但心里却有滴血的感觉,以至于长时间地隐隐作痛,柴静所描绘的这位历史人物,就是被称之为中国最委屈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叶企孙先生。

谁不让清华塑叶企孙像 叶企孙:桃李满天下与凄凉的晚年

叶企孙

叶企孙这位中国物理学领域里鼻祖之一,曾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一生桃李满天下,他所培养的学生遍及各个科学领域,仅“两弹一星”23位功勋者中,就有13人与叶企孙都有师承关系,其中9人是他的直系弟子。

谁不让清华塑叶企孙像 叶企孙:桃李满天下与凄凉的晚年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却没有人能够挺身而出,维护或保护老师的尊严,叶企孙先生晚年的悲惨境遇,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要怎样的冷血和毫无人性,才能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的发生,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后世的人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的存在,因为没有深刻的反思,类似的悲剧还会以各种方式上演。

谁不让清华塑叶企孙像 叶企孙:桃李满天下与凄凉的晚年

叶企孙(1898—1977)别名叶鸿誊,上海人。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上世代为官,其父叶景澐是甲午年举人,曾担任上海敬业学堂校长、清华学堂国文教员和上海教育会会长等职。

叶企孙在父亲的严格督导和教育下,从3岁就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百家姓》等,6岁就能熟读《论语》《孟子》《大学》、《诗经》等经典著作,小小年纪便修得一身儒雅之气质。

1907年,9岁的叶企孙进入上海敬业学堂读书,“敬业学堂”是由旧式书院改制为新式学校的,1905年,“敬业学堂”实行校长制,由叶企孙的父亲叶景澐担任首任校长。

“敬业学堂”后来被更名为“上海县官立敬业高等小学堂”,老先生尽管是一个旧式文人,却非常推崇西方现代科学,他在担任校长的八年里,在学校的课程中设置了“西算”、“理化”“博物”等现代学科。

1911年,因清政府将“游美肄业馆”设置在“清华园”,遂将“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尚不满13岁的南方少年叶企孙,被父亲叶景澐送到“清华学堂”中等科读书,由此成为“清华学堂”第一批学生。

1914年,叶景澐也北上来到北京,在已经更名为“清华学校”担任国文教员,讲授国学,至此,叶氏父子同在清华园,彼此之间也都有了相互照应。

清华读书时的叶企孙

1918年8月,已经在清华读了七年的叶企孙从“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前往美国留学,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他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得了理学学士。

1920年9月,叶企孙又考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师从实验物理大师布里奇曼教授进行实验物理研究,布里奇曼教授是实验物理的鼻祖,在美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界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二十世纪40年代初期,布里奇曼教授曾经担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1946年因发明超高压装置和在高压物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3年夏,叶企孙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于当年10月,取道欧洲回国,他在欧洲逗留期间,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等五个国家,参观了一些名胜古迹、博物馆、美术馆,也参观了一些著名大学的物理研究所,并拜访了一些物理学界的同仁,他在欧洲游历了近半年的时间,于1924年3月回到上海。

以叶企孙所接受的物理学专业教育,他原本可以躲进书斋和研究室,从事实验物理研究,进而成为一名科学家,但当时的中国,现代物理学刚刚引进不久,对物理学领域的认识还很肤浅,从事物理学研究,尤其是实验物理学的研究,当时还根本不具备研究的条件。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叶企孙决心投身于高等教育,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尽管叶企孙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但他口才并不佳,甚至还有些口吃,而其性格又沉默寡言且不善交际,这些都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短板,但叶企孙最大的特点就是知人善任,因材施教,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以期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的物理学专业人才。

1924年,叶企孙应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主任胡刚复之邀,担任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胡刚复是叶企孙哈佛大学学长,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而当时的国立东南大学也是中国最具现代意义的大学,但叶企孙在国立东南大学的任职时间却并不长,只教了三个学期的课,尽管时间不长,却是他对教育工作的初次尝试,也由此奠定了他一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

1925年5月,在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倡导和主持下,清华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和大学部,这也是清华大学的肇始,叶企孙于当年8月被曹云祥招回母校担任副教授,并开始筹建清华物理系。

1926年秋天,清华学校大学部物理系正式成立,叶企孙出任系主任,由叶企孙、萨本栋、周培源、任之恭等这些清华出身的学生,构成了早期清华物理系教师的核心。

叶企孙(前排左四)与清华物理系师生合影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并任命罗家伦为校长,罗家伦力主成立国立清华大学,否则绝不赴任,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叶企孙又出任理学院第一任院长。

叶企孙在清华的岁月可分为N个阶段,早年的求学时期,清华任教时期、西南联大时期,清华复校时期,从1925年到清华任教,一直到1952年清华大学撤并物理系,叶企孙在清华物理系任教将近30年的时间。

叶企孙不但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院,而且对中国物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国人耳熟能详的杨振宁、李政道、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王大珩、朱光亚、周光召、邓稼先、陈省身等人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是“教授中的教授”,也是“大师中的大师”。

1941年9月至1943年8月,叶企孙接替傅斯年出任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开始主持中央研究院的日常工作,这也是叶企孙一生唯一的一次离开高等院校,从事科研行政工作。

左起:施嘉炀、潘光旦、陈岱孙、梅贻琦、吴有训、冯友兰、叶企孙

当然在西南联大时期,叶企孙还曾担任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常委一职,1949年前后,还曾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短暂主持过清华大学校务工作,履行校长的职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叶企孙也曾担任过清华大学校长,只是历史的记载,将叶企孙的这一掌校经历淡化或省略了。

叶企孙于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在中国历史上首批81名当选院士之中,物理学领域获此殊荣的只有7人,除叶企孙之外,另外6人是李书华、饶毓泰、吴大猷、吴有训、赵忠尧、严济慈。

1955年6月,叶企孙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能够当选两个朝代的院士,具有这样经历之人并不多见,可见叶企孙在中国物理学界影响力之大。

1952年高等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物理系被撤销,合并到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叶企孙也被调到北京大学,但只是一名普通物理教授,尽管无法与他在清华大学时的地位相比,但毕竟还可以正常授课,对于一个一辈子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人来说,还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上,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他还能奢望什么呢?

叶企孙是一名无党派人士,在国民政府抢救学人名单之中,叶企孙的名字也赫然在列,但叶企孙回绝了让他去台湾的安排,而是选择留在了清华园,等待一个新生政权的诞生,这终究是一个学者和教授的必然抉择,但叶企孙却为他的人生抉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关于叶企孙在文化大革命中悲惨境遇,即便是简单粗略的叙述,也简直让人不忍卒读,我也不忍在此叙述,更令人感到气愤和不解的是,对叶企孙的平凡昭雪竟是何其的艰难和曲折。

我特别想知道其中的真相,究竟是写一些什么人在阻挠叶企孙的平反,这些人为什么如此的冷血、冷漠且毫无人性,面对一个老教育家、老科学家的悲惨遭遇,竟会无动于衷,并极力进行阻扰。

叶企孙终身未娶,尽管他无儿无女且独身一生,却是桃李满天下,但他的众多学生当中,乃至学生的学生,其中不乏高官厚禄者,面对恩师叶企孙教授的身影,也是避之唯恐不及,担心惹火烧身而影响自己的人生。

晚年的叶企孙

年近八十的叶企孙,孤独而艰难地苟活在人间,尽管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两腿肿胀得发亮且行走困难,但他依然拒绝去医院治病,他不想再延续自己衰老的生命,也绝不像老友饶毓泰那样结束生命,他只是在痛苦的煎熬中,消耗残存的生命之光,时刻期盼着上帝对他的召唤。

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而历史真是一面镜子,具有不同思想和阅历的人,他们看到的风景,绝对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