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和张雪峰 如何评价马丁斯科塞斯?

2019-04-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最喜欢的当代美国导演,一位是伍迪艾伦,还有一位则是马丁斯科塞斯.很多人常常一提到伍迪艾伦就冠以"知识分子导演"的美名,殊不知作品中人物大都出口成脏的马丁斯科塞斯也算是"知识分子导演".只是两人风格截然不同,一个用荒诞喜剧调侃上流社会浮华背后的空虚,另一个则用街头故事聚焦小人物的挣扎和彷徨;如果伍迪艾伦的电影由马丁来拍,那么原本华丽优美的画面一定会被粗粝朴实的镜头所取代,精心设计的台词也会被一句句粗口而代替.马丁和张雪峰 如何评价马丁斯科塞斯?事实上,这种情况早已发

我最喜欢的当代美国导演,一位是伍迪艾伦,还有一位则是马丁斯科塞斯。很多人常常一提到伍迪艾伦就冠以“知识分子导演”的美名,殊不知作品中人物大都出口成脏的马丁斯科塞斯也算是“知识分子导演”。只是两人风格截然不同,一个用荒诞喜剧调侃上流社会浮华背后的空虚,另一个则用街头故事聚焦小人物的挣扎和彷徨;如果伍迪艾伦的电影由马丁来拍,那么原本华丽优美的画面一定会被粗粝朴实的镜头所取代,精心设计的台词也会被一句句粗口而代替。

马丁和张雪峰 如何评价马丁斯科塞斯?

事实上,这种情况早已发生过,只是将导筒交给马丁的,不是伍迪艾伦,而是“煽情大师”斯皮尔伯格。当时两人交换了手头上的两部电影,马丁翻拍了好莱坞经典悬疑片《恐怖角》,斯皮尔伯格则执导了后来获得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辛德勒名单》。

马丁和张雪峰 如何评价马丁斯科塞斯?

我无法想象出马丁版本的《辛德勒名单》会是什么样子,而相比较奉行“好莱坞能容忍一起,唯独不能缺少大团圆结局”的斯皮尔伯格,马丁接手《恐怖角》后,对剧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删去了很多斯皮尔伯格式的温情桥段,加上当时作为马丁御用男一号的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凶悍反派。从惊悚程度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来看,我认为翻拍的《恐怖角》甚至超过原作。

马丁和张雪峰 如何评价马丁斯科塞斯?

马丁斯科塞斯的诸多电影也许缺少传统意义上的美感,却以其真实质感直指美国当代社会与人性黑暗面,犀利而准确。无愧为电影界的社会学家。

马丁斯科塞斯作为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常客。在他的导演生涯里,至今为止共被提名最佳导演8次,而仅有一次获奖。2006年的《无间行者》是马丁多年从学院那获得的一次难得的赞美。

由于我对《无间道》先入为主的感情,《无间行者》在我心中并不能和原作相提并论。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马丁用其自己独特的风格拍出了属于自己的《无间道》,《无间行者》也绝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翻拍之作。

谈及马丁在奥斯卡上屡屡多提不中的原因,也许和他强烈的个人风格不无关系。在60年代末被同称为“四大天才导演”中的斯皮尔伯格、卢卡斯依靠制片商上亿美元投资和电脑特技吸引观众的同时,马丁却始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冷静地剖析着社会和人性的种种顽疾;在好莱坞只崇尚商业利益的环境下,马丁却一直坚持自己的意愿,不遗余力地探索电影语言,探讨社会和人性的本质。

而在马丁诸多作品中,街头故事电影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些街头元素都是马丁早年生活写照,都带有强烈的半自传意味,这些充斥着暴力,色情,毒品的帮派故事所伴随的阴暗风格是许多片商和普通观众难以接受的。

相比起现如今的人人谈及时的赞誉有加,在六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马丁斯科塞斯可谓是争议不断:1976年他拍摄了《出租车司机》,剧情接近陀思妥的《地下室手记》,加之很多镜头模仿戈达尔,有影评家就讽刺他只会模仿,永远成不了大师;而5年之后,一位受到该片启发的男子模仿片中的罗伯特德尼罗企图刺杀里根总统;1980年,他拍摄了《愤怒的公牛》,除了在电影节上大获好评以外,票房却持续低迷;1986他拍摄了《金钱本色》,影片公映后大量观众和影评人认为一贯犀利的马丁已经向好莱坞制片体制屈膝;1988年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公映,马丁斯科塞斯瞬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次想重新诠释基督教历史的尝试甚至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1991他翻拍了《恐怖角》,由于影片中露骨的性和暴力遇到了审查问题,上映后也受到了很多有关电影暴力的指责。

事实上,引起巨大争议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带给马丁斯科塞斯金湖家喻户晓的名声。1990年他为新东家华纳拍了《好家伙》,尽管这部影片上映后获得许多评论家的赞誉,甚至成为了经典。而在投资影片前,华纳方面认为风险过大,为了弥补为马丁所冒的风险,华纳要求他接下去拍一部商业片。

随后在1991年他拍摄的这部商业片就是《恐怖角》,这部商业片在商业上大获成功,成为当时他作品中票房最高的电影;而在许多方面《恐怖角》依然是一部“马丁斯科塞斯电影”。

在马丁创作生涯中,有一个重要的人成就了他的成功,他就是罗伯特德尼罗。德尼罗自小和马丁一起混迹街头,两人从1973年的《穷街陋巷》开始正式合作,随后1976年两人合作了《出租车司机》,1980年,马丁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在德尼罗的撮合和帮助下,他拍摄了《愤怒的公牛》,这部影片的成功才使得马丁咸鱼翻身,1982年德尼罗又促成马丁拍摄《喜剧之王》,此后马丁的《好家伙》《恐怖角》《赌城风云》中都有他的加盟和精彩演出。

马丁斯科塞斯被认为最好的电影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就是罗伯特德尼罗。

马丁斯科塞斯每部作品中主角,都会通过情感爆发的冲击力来表现人物特性:无论是在中黑手党统辖下的社会成长经验(《穷街陋巷》),都市畸形生活所引发的精神病态(《出租车司机》),只能凭借暴力方式苟活的绝望(《愤怒的公牛》),追名逐利影响下心智的转变(《金钱本色》),一个感到某种特殊使命召唤的人的困惑(《基督最后的诱惑》),讲述卧底的救赎和奉献(《无间行者》)。

马丁常常刻画那些身处危机中的个人,受自身欲望所支配的小人物。而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却很少出现一旦得偿所愿,快乐和幸福便随之而来的情形。更多的情况下,他的角色会变得饱经风霜和精于世故。

马丁斯科塞斯本人的人生几经沉浮,这似乎造就了他的作品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写实风格:《纽约,纽约》这部歌舞片更像是一部黑色电影;《愤怒的公牛》讲述拳王生涯却没有过多的大场面的台上搏斗,甚至没有最后决战来使影片达到高潮;《好家伙》和《赌城风云》中的黑帮分子最后隐姓埋名或者落网被抓,《华尔街之狼》习惯了纸醉金迷的主人公最后伏法又转变成励志人物。

除了个人生涯中诸多街头传奇电影里直接了当的对白和暴力,马丁还有完全截然相反的一面,这就是我在开头时提到的,他玩起文艺来也毫不逊色伍迪艾伦:1974年的《再见爱丽丝》,他用清新淡雅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中年女性的日常生活;1993年的《纯真年代》以精心设计的优美对白和无比考究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十九世纪末期,发生在贵族家族中的伦理故事。

这两部电影是马丁所有作品中最风格迥异的作品,相信任何和我一样习惯了马丁电影剧中人随时能把脏话喷在你脸上的观众,都难以想象这两部作品居然出自马丁斯科塞斯之手。

另一位受马丁影响非常深的演员就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进入千禧年后,马丁选择了这位出演过《泰坦尼克号》的偶像派代替日益苍老的罗伯特德尼罗成为新的御用男主,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也由于受到马丁的提携和指点,完成了从偶像到演员的蜕变。相比起马丁以往电影中罗伯特德尼罗的角色,莱昂纳多扮演的角色爆发力更强,莱昂纳多在《飞行家》《禁闭岛》《华尔街之狼》中近乎歇斯底里,难以自制的表演也是对他演技的最大磨练。

2011年,时年70岁高龄的马丁拍摄了一部奇幻电影《雨果》,在这部有关现代电影始祖乔治·梅里埃的奇幻电影里,马丁表现出了作为一个电影人的童心和对电影梦想的执着追求,影片中诸多致敬和情怀也表现出他身为电影人对数百年的人类电影史尊重。从影片表达的意象上来看,马丁的思想非但没有被日益老去的身体所拖累,甚至往前迈了大大的一步。

最后还是回到马丁和奥斯卡的恩怨上来。马丁作为美国电影专业学院第一代的学生却迟迟才得到学院奖的垂青,这其实也是对学院奖一贯“独立自由的艺术追求”口号的无声拷问,毕竟在马丁创作初期就已经获得了欧洲三大电影奖的肯定。

也许其实奥斯卡奖对马丁这样级别的导演来说已经算不上什么,就如他1992年在柏林电影节的新闻发布会上坦率地谈到的:“我认为电影学院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坚持好莱坞黄金时代价值理念的机构。我的电影代表的理念正好与之相反,我想。不错,我希望像约翰·福特那样拿上四次那个大奖。但是,我来自一个各方面完全不同的地方。无论我是否想获得这个奖,我都得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我更需要的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