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死的照片 林海音孩时照片

2019-05-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篇一:<林海音作品中旧式女性的悲剧命运>林海音作品中旧式女性的悲剧命运汉语言文学 倪娟娟内容摘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椿树胡同的"疯女人"秀贞.<烛>中贤良的瘫痪的启福太太.<金鲤鱼的百裥裙>中想要鲤鱼跳龙门的金鲤鱼.无论她们是什么身份,她们的生命都没能脱离一个词--悲剧.林海音死的照片 林海音孩时照片关键词:旧式女性,悲剧命运林海音的很多小说里的中心人物都是各种各样的女性.这类作品多以女性.爱情.婚姻.为中心,叙述她们的悲苦,对命运的

篇一:《林海音作品中旧式女性的悲剧命运》

林海音作品中旧式女性的悲剧命运

汉语言文学 倪娟娟

内容摘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椿树胡同的“疯女人”秀贞。《烛》中贤良的瘫痪的启福太太。《金鲤鱼的百裥裙》中想要鲤鱼跳龙门的金鲤鱼。无论她们是什么身份,她们的生命都没能脱离一个词——悲剧。

林海音死的照片 林海音孩时照片

关键词:旧式女性,悲剧命运

林海音的很多小说里的中心人物都是各种各样的女性。这类作品多以女性、爱情、婚姻、为中心,叙述她们的悲苦,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她致力于刻画女性的贤惠、温柔、善良的美德,表现了她们遭受的心灵的桎梏。笔者看的几篇小说中的女性几乎都没能脱离悲剧命运。她们殊途同归的悲剧性命运,让笔者在读完小说后,陷于悲伤之中难以自拔。

林海音死的照片 林海音孩时照片

一 “疯女人”秀贞

秀贞是《城南旧事》里的《惠安馆》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她的脸白得发青,鼻子尖有点红,大概是冷风吹冻的,尖尖的下巴,两片薄嘴唇紧紧地闭着,愣愣地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林海音死的照片 林海音孩时照片

人们见到她总是躲避着,每次只要秀贞站在门口 ,宋妈或者妈就会赶快捏紧英子的手 ,轻轻说“疯子!”然后就擦着墙边走过去 ,如果英子回头再张望一下 ,她们就会用力拉英子的胳膊加以制止。而在英子眼里 ,梳着油松大辫子的秀贞就像张家李家的姑娘一样 ,并无什么异样。

实际上,“疯子”秀贞,她其实并不是真疯 ,只不过是深深地陷入幻觉之中而不能自拔。英子问她思康几点钟回家时候,她说:“快了。走了有个把月了。”!

思康临走的时候许下的,回他老家卖田卖地,过一个月就回来明媒正娶地娶她。而她一等就等了六年。秀贞的爱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两个异乡人在交往中产生了恋情,但他的家乡是那个有办法的都到海外谋生去了,穷得尽吃白薯,“去的人吃出眼泪来”的惠安,他说舍不得让秀贞这个北边人去吃那个苦头儿。

他说:“你是个孝女,我也是个孝子,万一我母亲扣住了我,不许我再到北京来了呢?”作为孝子的思康不仅要侍奉贫苦中的老母,也舍不得让秀贞这个北边人去吃那个苦头儿;这就为悲剧埋下了伏笔。

善良而痴情的秀贞没有把自己怀孕的事告诉思康,她说:“千山万水,去一趟也不容易。我要告诉他我有了,不也让他惦记着?”她坚信思康会回来,可是,思康却杳无音信,她生下一个女孩,女孩却又被父母亲扔掉,于是,在双重打击下,秀贞疯了。

她满眼都是女儿的身影,满口都是她的小桂子,她为女儿做衣服,想象她样子。她说:“我们小桂子也该上学了。我养点蚕,吐了丝,好给小桂子装墨盒用。

”她心中盛满对恋人的爱意,恋人思康明明早已离去 ,她却劝他吃饭 ,为他赶走并不存在的苍蝇 ,疼惜 “他病得不轻” ,对着空床 ,却说“睡着了” ,为怕吵着他 ,就轻手轻脚地走路 ,还特地关照她妈 ,要把裤子晾在墙边 ,以免思康出来进去 “不合适”。

她始终抱着期待在等着她的爱人和女儿,她始终相信她的思康会回来娶她,她的小桂子会回家叫她一声妈。她等在这儿是在等着女儿回家,然后带着女儿去找她爸爸。

最后,在英子的帮助下她们母女团聚了,为了追寻恋人,一家团聚,秀贞与她失而复得的女儿在大雨中双双惨死于火车轮下,死后还被不明真相的人们冠上“骗子”的恶名。《惠安馆》中的秀贞对恋人的痴情和对女儿的慈爱 ,全是通过她时而清醒、时而痴呆的言谈动作表现出来的。

这些表面看来是疯女人的语言和动作 ,实际上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恋人的思念,对女儿的深切地爱意。她清楚记得与思康相识相恋和分别时的情景 ,也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生孩子

的时间、地点、以及孩子脖子后的青记,孩子出生前后发生的每一件事 ,并能推算出孩子现在的年龄。她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面对现实。她说:“看见小桂子就叫她回来,一块儿找她爹去,我们要是找到她爹,我的病就好了。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她时而清醒时而痴呆的语言及行动,突出表现她的自我慰藉,把一个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的可怜女性形象塑造出来。秀贞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性,她对思康始终保持着忠贞的态度,与旧社会“一女不适二夫”的贞洁观念相合,她等了思康六年,几乎成了“望夫石”的第二个践行者。

在她的心里,思康比她自己重太多,思康不可以为了她做不孝子,她却愿意为了与他在一起而背井离乡,在她的爱情里,她和他是不平等的,她甘愿处于弱势地位。

二 瘫痪的启福太太

《烛》也是表现旧式女性悲惨命运的小说 ,描写启福太太在摇曳不定的烛光中对其一生往事的悲苦回忆。启福太太生完季康坐月子的时候,从乡间接来帮忙照顾大的孩子的秋姑娘,偷偷地走进了她的丈夫的生活里,并且占据了她的位子,成了丈夫的新宠 , 但是宽大的心胸是她作为一个大家出身的小姐应有的态度,心中明明是反对丈夫纳妾的 ,但表面上却还要装出宽容大度来。

在知道秋姑娘和启福的事以后,她恨死了!她恨秋姑娘那么乖巧又不讲话,总是做出居于她之下的卑下的样子来,但是她又不得不同意留下秋姑娘,以表她的贤良大度。

她恨死了秋姑娘在她面前的温顺!恨死了启福和秋姑娘从来不在她房里同时出现!恨死了他们俩从没留下任何能被人作为口实的举动!

但她有一份大家妇女的矜持、骄傲和宽量,她什么都不能说,什么都不能做,还要表现出和善的样子待秋姑娘。她自此不肯到丈夫的房间去,压抑的恨意让她开始推说头晕、腿痛,倚赖在那张大铜床上,让秋姑娘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她,但她不能阻止丈夫与秋姑娘在一起 ,她妒火中烧 ,精神上饱受折磨,连秋姑娘的笑声都变成了一块铅压在她心里,她整夜都不能睡,天亮了,才能闭上眼睛,但表面上她又不得不装出正室的大度和宽容。

她的嫉恨是无声的 ,她希望得到丈夫的怜惜,可是丈夫对她只有表面上的尊重,这种精神上的折磨 ,远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她紧捏着烧软的蜡烛,蜡油被挤得溢出来了,滴到她的手背上,烫了一下,她这样被烧惯了,也不觉得疼。

她把凝在手背上的小油饼,又放回烛芯里,再去熔化,再捏紧,再回到那很早的年月去。”她就是用如此自虐的方式来淡化精神上的痛苦。台湾评论家齐邦媛说 :“纳妾制度是把无情的双刃剑 ,挥扫过处 ,血泪纷纷 ,不仅做妾的女子屈辱终生 ,婉转悲泣,奉贤慧妇德之名放弃一生幸福的正室实在更悲惨。

”启福太太就是个奉贤慧妇德之名放弃一生幸福的正室的典型代表,被弃的痛苦和对丈夫的怨恨日夜噬咬着她的心。于是她便趁腿受寒的时机 ,终日躺在床上 ,以此来惩罚丈夫和秋姑娘,也希望借此博得丈夫的怜惜。

可是这样并没有达到目的,丈夫对她的态度越来越疏离,几年之后 ,丈夫和秋姑娘依然恩恩爱爱 ,而她却因常年卧床再也挣扎不起来了 “退化了的小腿 ,竟真的瘫在那里 ,像两根被弃置的细白棍子”。

然后,启福和小妾都先她一步走进了韩家的祖坟,她仍然躺在床上,她很高兴还有季康这个可依赖的儿子,还有孙子。可是最终连自己儿孙的尊敬也未得到。

她喊头晕引儿子季康去看她,可是季康和其他的家人一样,并不重视母亲头晕这回事,他听见了“我晕哪”这样的喊声,就像听见后院公鸡叫,只当是他的家庭的一种声音罢了,径直回自己的房间,做他该做的事情;媳妇美珍将她喊头晕引儿子去看她的事当做笑话讲给朋友们听 , 她的孙子鑫鑫听她喊头晕了的时候不在意地说:“别那么大惊小怪行不行,她喊了几十年了。

”她的床上是可以看出是有很长的时间没洗换了,变成了黑炭的颜色。床头里面的部分溅满了油

渍,那是混和了饮食、身体和蜡烛所遗留或排泄出来的污痕的白夏布的蚊帐和一条四季不换的被头。她一生大部分都瘫痪在床上,不可以说是不可悲的。

三 想要鲤鱼跳龙门的金鲤鱼

《金鲤鱼的百裥裙》中的金鲤鱼是小妾,她生时作为唯一一个少爷的生母就地位低下,死了之后棺材也不准从大门抬出。金鲤鱼六岁来到许家,十六岁收房做了许老爷的姨太太,作为姨太太她只有生孩子的义务却没有做母亲的权力 ,儿子一落地,大太太就以“不要金鲤鱼受累”为名被夺走了。

她在屈辱中苦熬了 十八年 , 她想要把金鲤鱼和大红百裥裙,有一天连在一起——就是在她亲生儿子振丰娶亲的那天。为此 ,她做了一条可以显示与大太太同等身份的绣着满是梅花的大红西洋缎的百裥裙 ,希望在儿子结婚时 ,争一回做母亲的地位和权利。

她想这是民国了,她知道民国的意义是什么——“我也能穿大红百裥裙”。然而,她的这种愿望却遭到了大太太为首的人们的否定和冷眼 , 龚嫂子想着:“儿子归儿子,金鲤鱼归金鲤鱼。

许家的规矩那么大,丫头收房的姨奶奶,哪就轮上穿红百裥裙了呢”。为了阻止金鲤鱼在人前露脸 ,大太太在少爷结婚时发布一个命令 :家里的妇女一律穿旗袍:“因为这是民国了 ,外面已经兴穿旗袍了。

”于是 ,金鲤鱼的大红西洋级的绣花百裥裙子压在了樟木箱里,金鲤鱼的心像被虫啃般的痛苦,她被铁链链住了,想挣脱出来一下,都不可能。“她多少年就梦想着,有一天穿上一条绣着满是梅花的大红西洋缎的百裥裙,在上房里,在花厅上,在喜棚下走动着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从熨得平整坚实的裙裥子里发出来的。

那个声音,曾令她羡妒,令她渴望,令她伤心”。但她没有穿上那条绣着满是梅花的大红西洋缎的百裥裙,可是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和冲突的时代和家庭里,她的地位更低下了。

她的儿子为了减轻她的痛苦,怀着为人子的痛苦去了日本。她唯一的慰藉也远离了她。本来生了唯一的儿子应当使她这个母亲拥有一定的地位,金鲤鱼却没有得到,人们一次次地压制了她应得的骄傲。

她没有争到一回做母亲的尊严 ,她忧郁一生 ,含恨而死。她的棺材不被允许从正门抬出,还是她的儿子振丰跑到母亲的灵堂,趴伏在棺木上,捶打痛喊着说:“我可以走大门,那么就让我妈连着我走一回大门吧!

就这么一回!就这么一回!” 所有的家人亲戚都被这景象吓住了,忘记了反应。振丰扶着母亲的棺柩,终于堂堂正正由大门抬了出去。金鲤鱼的一生,也是旧中国大多数贫苦女性的典型写照。她们出身贫苦,身不由己,没有任何人权可言,她们在别人眼中只是物品,可以随意处置。金鲤鱼这一生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的不幸命运,泣血的辛酸。

无论是被看作是疯女人的秀贞,为了贤良名声同意丈夫纳妾而瘫痪的启德太太,还是想要鲤鱼跃龙门的金鲤鱼,她们都是被遗弃、伤害、侮辱的女性。“千百年来,借助男权制社会中的经济政治结构,对妇女的歧视早已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渗透进人们意识的最深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社会文化观念以一种遗传的方式世世代代发挥着重要作用。

”<4>女性被束缚在旧制度男权观念中,背负着沉重的封建枷锁,她们的生存背景是残酷的,这也是造成大多数女性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作为旧社会的女性,她们弱势的地位,不能慰藉她们内心真实的辛酸、煎熬与挣扎,但并不能成为“认命”的理由。在这种状态下,更应该奋起维护被践踏的自尊,把怨恨从心底宣泄出来,并创造条件努力挣脱封建的枷锁和捆绑着心灵的锁链。毕竟民主的观念已经传入那个时期的中国,冲击着腐朽的封建思想,黎明的曙光已经来临。

参考文献:

<1> 城南旧事,(电子书,来自百度文库).

<2> 金鲤鱼的百裥裙,(电子书,来自百度文库).

<3> 林海音经典作品选(电子书,来自百度文库).

<4> 钱钟书,舒展选编:《钱钟书论学文选》第2卷,第246页,范城出版社,1990年.

篇二:《林海音作品》

林海音“是海峡两岸共同培养和造就的台湾第一位女作家,以她天才的创作,为台湾文坛奠下了第一块女性小说的基石。”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颁赠的“终身成就奖”。《城南旧事》是她的短篇小说集代表作。

《城南旧事》,创作于一九六○年十月。它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既独立、又有连贯的短篇组成。不足十万字,却是林海音最为人称道的作品。

它缘起于作者强烈的怀乡情感和童年记忆,并带有作者创作历程中特殊的生命印记。北平是她的故乡,故乡铭刻着她一生中唯一的童年岁月,见证着她初涉世事时的足迹,也记载着她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在北平城南胡同度过的童年岁月,使身居孤岛的林海音首先把怀乡的情感投向北平。

它借一个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将五个短篇缀连而成的以其童年时代的北平生活为背景所写的成年人的故事联系起来,成功地将二十年代的北京风俗和平民生活展现出来。这曲深婉的人生骊歌,平实而深远的文字复原着让人留恋的童年时光。

《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作品。所谓“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是指:“这类文学的中心读者是成年人,它是以表现成年人眼光中的现实世界或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中心内容,以再现和提升成年人的审美意识为重要美学特征的文学。”但它为什么又同样深受到儿童的喜欢,成为儿童文学经典性的作品?它是通过什么方式走向经典化之路的?这将是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一、童年情结与儿童视角

童年是生命的起点,是全部人性的最初展开。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童年情结不仅在情感上始终缠绕着他们。在生命律动方面影响着新的起伏涨落。而且。“那些最初的、自发的(然而也是强烈的)情感体验像浇在心田深处的第一层水泥浆。

完整的个性大厦就在这层‘墙基’上逐渐构建起来。”同时,童年情结又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作家或艺术家以后主要的创作文本发生关联,成为一定创作思维定势的某种定向路标,或一口取之不尽的灵感的泉眼。对儿童来说,家庭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家庭包括了人生早期历程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人生历程的始发港,临行前发生的事情将对日后的航程产生重要影响。”童年情结就始终表现在《城南旧事》作品中。

小说《城南旧事》借童稚未消的女孩英子的那双明亮而无邪的眼睛来观察和审视发生在她身边的人和事。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儿童视角中的透着淡淡忧伤的成人世界。“为什么《城南旧事》能同时得到成人和儿童的喜爱?什么样的成人作品能同时为孩子接受?儿童文学家认为《城南旧事》追寻的童年往事并不是单纯的童年,只知尽情享受天真童年,而是充满着人性的刻画、人生的描述及社会的描写,是一种弥漫着哲思和诗情的童年世界”。

儿童视角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城南旧事》成功地运用了儿童视角给予作品中的人物以人性的观照,童年视角再现了记忆中的童年。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语话表达方式。是指作家化身为儿童,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悟人生百态。

透过小英子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展现当时的时代氛围,刻画人性,描绘出了一幅幅人生图景。儿童视角的小说包括两种类型。即“向外看”和“向内看”。前者是由儿童来看林林总总的世相。看各色的人生百态。

它立足点在社会,是通过儿童的眼睛揭示社会问题。后者着重于对儿童生活以及儿童特有体验的反映。由儿童充当叙事人乃至主人公,看自然、天真的万事和万物,述说个人情感。《城南旧事》将这两种方式融为一体,透过主人公英子这一双处处流盼着机警、聪颖光芒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展现当时的时代氛围,描绘了一幅幅人生图景。

从这双童稚的眼睛;一双纯净的眼睛;一双思索的眼睛;一双求知的眼睛;映衬着天真、幽默、童话般幻想的眼睛中,我们看到了一颗善良、温馨的心灵。《城南旧事》由五个

故事组成。这五个故事又有着不同的核心人物,他们在英子的儿童世界之外合力构筑了一个复杂的成人世界。林海音曾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保留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小说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心灵的童年以童年的视角重现。

《惠安馆》中秀贞一出场,我们就看到一个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的“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这里的秀贞本是个活泼、善良、痴情的少女。她不顾传统礼教的束缚,“跟了”苦学生思康,生下了女儿小桂子。

但思康一去不复返,父亲又把小桂子扔掉。加之周围人们的指指点点,迫使她精神失常。在成人看来,她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界限,总沉溺在虚构的妄想之中,把年画里的孩子当成了小桂子,是反常,是“疯”的表现,令人心酸。

在小英子的眼里,秀贞“的眼睛真透亮,一笑,眼底下就像宋妈说的,怎么也有两个泪坑儿呀!”她为那个再未谋面的女儿精心准备了一套又一套的漂亮衣服,她对那个再也不露面的思康如此深情款款,一次次地把他留下的几件旧衣物反复整理、清洗、晾晒;一次次地压低音量,生怕干扰到思康!

英子只觉得秀贞那么可怜,那么可爱,她只是找她的思康和妞儿。我想,她是在和我玩“过家家儿”吧?„„我一边走着一边想,跟秀贞这样玩,真有意思;假装有一个小桂子;还给小桂子做衣服。

为什么人家都不许他们的小孩子跟秀贞玩呢?还管她叫疯子?特别是,秀贞向“吃人”的世界抗议地说:“人家都说我得了疯病,你说我是不是疯子?人家疯子都是满地捡东西吃,乱打人,我怎么会是疯子。

你看我疯不疯?”而“我”年幼,分不清什么是疯,什么是不疯,反以为是在玩“过家家儿”,“真有意思”。小说这样写。自然是符合六岁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的。英子并没有视秀贞的“疯”为疯,而是和秀贞真诚地交起了朋友,真切地和秀贞的悲欢、优喜相与共。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秀贞拉着女儿奔向火车去寻找那个想象中的思康,却永远也没有回来。

《我们看海去》写小英子在偶尔的情况下结识了一个嘴唇“厚厚敦敦”的大朋友。“我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分不清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样,但是他的嘴唇是厚厚敦敦的。”他整天呆在草丛中,他最大的心愿是送弟弟飘洋过海去深造。就嘴唇而言,“是个老实人的相”。但他分明偷人东西,似乎应是坏人。然而。他的

偷,是为了供弟弟上学读书,养活瞎眼的老娘,又很难说就是坏。小说中描写了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现象使孩子迷离、惶惑,是准确的。偷儿。是一个由黑暗的社会现实逼迫出来的“畸零人”。他希望有一天。他的弟弟能飘洋过海去念书。他家里连粗糙的窝窝头也吃不上,这也是“贼”所以为贼的一个社会原因。他和英子的相识、交谈,他在厂甸小学毕业典礼上的露面。以及他的最后被捕„„言行不多印象深,使我们产生同情、怜悯之感。

《兰姨娘》中的兰姨娘是旧社会孕育出来的一个“畸零人”。由于家境的贫困,哥哥的卧病,才迫使她的母亲把她卖进了北京。从十六岁起,过了整整四年的“烟花巷”的凄凉生活;到了二十岁又嫁给一个六十三岁的老鬼。小英子初见兰姨娘,她有“一排整整齐齐的白牙”,笑时左嘴巴还有一处随着笑声打旋儿的“酒涡”;她的麻花髻梳得比妈的元宝髻俏皮多了,而且跟兰姨娘一块儿坐洋车很舒服,不像他*的大肚子顶得难受。

在听说了兰姨娘不幸的童年遭遇之后,小英子居然做主让兰姨娘在自己家长期住下。

只是有一次。也仅仅是那一次——爸爸因为和兰姨娘枕着妈妈绣的“荷叶边的绣花枕头”,面对面地躺着抽大烟。兰姨娘的手被爸爸“一把捉住时”,小小的心灵受到了莫名的刺激,萌生了憎恨兰姨娘、同情母亲的心理。

原来喜欢兰姨娘的心,打了大大的折扣。到底为什么而憎、而恨,小小的英子当然说不清。小说很准确地描绘了这种不可名状的心理:“爸爸也许真的忘记我在屋里了,他侧抬起头,冲我不自然的一笑,爸的那副嘴脸哦打了一个冷战,不知怎么,立刻想到妈。我

站起来,掀开布帘子,走出卧室,往外院的厨房跑去,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找母亲,跑到厨房,我喊了一声:‘妈!’背手倚着门框。”

兰姨娘最终和德先叔——个戴眼镜的大学生相识。在英子的计划下,兰姨娘和德先叔慢慢相爱,结合了。这令英子“兴奋得不得了,恨不得飞回家,飞到妈的身边告诉她。”直到兰姨娘和德先叔“同进了马车”,离英子一家而去时,英子是“想哭,也想笑,不知什么滋味”。小说描写了英子真切的内心感受:喜欢兰姨娘——憎恨——留舍两难,它准确地表达了一个纯洁、幼稚的儿童心理和儿童目光。

《驴打滚儿》中的佣人宋妈善良、勤劳、淳朴、无私。她是整日和英予厮守在一起的佣人。宋妈每天做一些平平淡淡的琐事:为英子梳头、帮弟弟洗脚、做杂务、说新闻,整天忙忙碌碌的。每隔一些日子,他的男人就来了,牵着一头驴,向她骗去几块银元。

她总是这样默默地干活。不断地愿望着、不断地受着骗„„这些平平淡淡、琐琐碎碎的生活细节,象一颗颗无色无味的珠子。用一根特定的人物性格的丝线串了起来。平凡中蕴藏着一颗为了谋生,忍痛丢下家乡的两个孩子来城里当女佣,结果儿子放牛时被淹死,女儿又被嗜赌如命的“黄板儿牙”丈夫卖掉的普普通通劳动妇女崇高、纯朴的心灵。寄托了作者对宋妈的深沉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作者运用“儿童视角”来映照“成人世界”的哀伤和悲苦。《城南旧事》弥漫着是哀婉的情感:为她染指甲的不幸的秀贞死了。和她在厢房里唱歌的妞儿离她而去,有着厚厚嘴唇的憨厚的“贼子”被抓了,怪怪的德先叔与为她制西瓜灯的兰姨娘离她而去,最爱管她的宋妈离她回老家了,威严而不失慈爱的爸爸也病故离她而去,而曾经度过悲欣交集的童年和青春岁月的北京城也离她而去。

——五篇故事在结尾时,其主角都离“我”而去,这悲凉、凄惋的结局使作品染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如泣如诉的淡雅情调。流露着作者的沉沉相思和淡淡的哀愁,一种凄凉而伤感的氛围涌上我们的心头。林海音说:“每段故事的结果,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这部小说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往事浓郁的恋情和忧伤。这组小说的恬淡、质朴、含蓄、深沉的风格,深深的念旧情怀,巨大的感人力量,使它的无穷魅力会长久地缭绕在中国的阅读空间。

但“我”,不正是在与上述人物的各种交往中接触到了执著、向往、善良与博爱,并逐渐长大了吗?社会不可能完美,生活充满了悲欢离合。《城南旧事》能给予小读者的,正是感受生活的勇气和面向未来的探求精神——从而为他们日后进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朴素典雅的语言,是《城南旧事》的主要艺术特色之一。林海音是位创作风格朴实无华的作家,她运用淡雅的笔调,采取白描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突出主题。她在《婚姻的故事·后记》中谈到自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时这样说:"当我写她们的时候,是随其自然发展,并未想到什么结构呀、艺术呀,这些令人头痛的事情。

我不知道她们的结构如何,因为那些人物的典型,故事的经过和给我的感触,是早结结实实的储存在我的脑子里许多年了。我写她们的时候,不容我有所改变,我也不要改变。因此,顺着早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