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培的书 民间瑰宝刘德培的故事

2017-1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民间瑰宝刘德培:三天不讲经就是生了病三峡晚报记者柯黎 实习生吕顶文 赵芸 李筱婧文他是宜昌最瑰丽的民间文化之宝,他胸中藏有512则民间故事.1000余首歌谣.2000余条俗谚.800余则谜语.5部皮影戏文.1972年12月,他被民间文化掘宝人王作栋发现,之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表彰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他就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著名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平凡的老瓦匠,原是博闻强识的民间奇人2012年8月10日是刘德培农历诞生一百周年.作为刘德培的发掘人和推广人,这几天也是

民间瑰宝刘德培:三天不讲经就是生了病

三峡晚报记者柯黎 实习生吕顶文 赵芸 李筱婧文

他是宜昌最瑰丽的民间文化之宝,他胸中藏有512则民间故事、1000余首歌谣、2000余条俗谚、800余则谜语、5部皮影戏文。1972年12月,他被民间文化掘宝人王作栋发现,之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表彰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他就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著名民间故事家刘德培。

平凡的老瓦匠,原是博闻强识的民间奇人

2012年8月10日是刘德培农历诞生一百周年。作为刘德培的发掘人和推广人,这几天也是王作栋最繁忙的时候。仅是为刘德培故事集《新笑府》添加附录、勘误就占据了不少时间。

虽然时间已过去快30年,但65岁的王作栋回忆刘德培,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老人时的情景。

那是1976年的冬天,王作栋所在的五峰县文化馆年久失修,请来了一位老瓦匠帮忙检修屋顶。"瓦匠是个满脸皱纹,眼神疲乏的老头儿,穿一件灰蒙蒙的旧袄子,一条皱巴巴的单裤,周身都沾有灰垢。"

到了晚上,王作栋见老瓦匠一个人很冷清地坐在客房里,就请他到寝室去烤火喝茶。起初,老人笑呵呵地答应了,却总也不肯进屋,待王作栋真心实意地再三邀请,老人才进了屋,从此迈入了中国民间文艺的大门。

在简陋的寝室里,刘老就着茶水开始讲经,从传统情歌到赛歌赌狠的五句子,连讲带唱随口便出,引起了从事民间文化整理工作的王作栋极大的兴趣。这天晚上,两人一直聊到凌晨两点才睡觉。

此后的半个月里,刘德培天天晚上都来讲。"有点烟,有点酒,有点菜,他可以讲,民歌、故事、谜语、婚丧习俗,不带重样的。"王作栋才认识到,眼前这个普通的老瓦匠是个"胸中有丘壑"的民间奇人。

正是这次偶然的接触,让王作栋和刘德培老人结下了浓厚了情谊。在此后的25年里,王作栋根据刘老的口述,整理出民间故事512则、歌谣1000余首、俗谚2000余条、谜语800余则、皮影戏文5部。

颠沛流离的半生,造就见多识广的讲经大王

实际上,在被王作栋发现之前,五峰县很多人都知道"日白佬"刘德培。刘德培因故事得到的诨名还不止一个。

刘德培1912年出生于五峰白鹿庄杜家坳,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里。兄妹12个,他是家中长子。幼时刘德培因善于讲故事哄弟妹,被乡邻们取名"打瓜佬"。

八岁时,刘德培进了私塾,却在两年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打工生涯。他干过很多营生,端茶递水、帮人种田、推磨、放排、检瓦补漏、酿酒、表演皮影戏……尝尽了人间冷暖。

但走过的地儿多,经历的事儿多,让聪明伶俐的刘德培积累了一肚子的故事、谜语、谚语、民歌和皮影戏,才21岁他就有了"讲经的"诨名。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湘鄂西商家、军队需要运输大量的食盐、军械、土产和百货。迫于生计,刘德培也做了一名背夫。见多识广、口才伶俐的刘德培成为运输队里邀伴、接洽的活跃人物,因此又被称为"刘带班"。

运输队跋山涉水,脚步遍及五峰、宜都、长阳、秭归、枝江、松滋、鹤峰,甚至是湖南的石门、澧县,背井离乡的日子既艰辛又枯燥。到了途中歇息、夜晚住店时,大家会轮流讲故事,你一个我一个,讲完之后大家哈哈一笑,一天的疲劳也会随之减轻不少。

记忆力好,口才过人的刘德培自然是最活跃的讲经人,沿途数以千计的农民背夫都知道,这个"刘带班"有满肚子的"经文",甚至背后都称他为快活的"日白佬"。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日白佬日后会成为后人传颂的民间文艺大师。

偏爱喜剧,刘老的故事久经锤炼有机趣

刘德培被发掘后,1983年被省群艺馆和省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民间故事家"称号。此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1993、1994年,刘德培接待中日民间文学代表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两次田野考察,被评价为"百科全书式的民间文艺家";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彰"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

2000年3月,刘德培获得我国民间文化领域的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成就奖)",他是全国民间故事家中唯一获此殊荣的。

"中国的民间故事家那么多,为什么刘德培能走上最高的领奖台?"王作栋介绍说,刘老不仅故事多,涵盖了传说、动物故事、民间轶闻等各种故事类型,更重要的是,他的这些用于自娱或是娱人的笑话不仅仅是让人听后一笑了之,还能让人在笑过之后启发人思考。

与刘德培相濡以沫48载的梅祖佑婆婆这样解说刘德培:"今日跟这些人讲,明日跟那些人讲,只要有人听,哪里不讲?哪里有红白喜事呢,讲经他为主。老哒他帮人家检屋(检瓦补漏),今日讲这些子,明日讲那些子,总有讲的笑的。没得旁人的时候,他就跟孙伢子们讲几个。若是三天不讲经,那就是害了大病。"

正是因为反复讲久经锤炼,刘德培的故事在语言使用上更加流畅,情节表述上更加完整,笑料设置上更能凸显抖包袱的机灵,因而更能激发听众的笑声。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偏向喜剧性的故事,在对横行者、贪婪者、吝啬者、溜须者等各色人群进行巧妙讥讽的同时,折射出了一个鄂西普通老百姓对于真、善、美的渴求。

传承刘德培故事,五峰设立刘德培资料陈列馆

刘德培颠沛流离一辈子,晚年得到五峰县委县政府的悉心照顾。五峰县文体旅局副局长、县文联主席陈池梅介绍,无论是刘老生前,还是刘老辞世以后,县里对他和他所传讲的全套资料,都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其中多项为国内首开先河。

早在1983年刘德培获得"湖北省民间故事家"称号的时候,五峰县政府就开始对他的晚年生活实施特殊照顾,72岁的刘德培首次有了固定收入,每月20元,这大致相当于当时乡镇普通干部半个月的工资。

其后,刘老又得到商品粮供应。1988年,县里将其生活照顾费增加到每月100元。

1991年,五峰成立刘德培研究会,刘德培资料陈列室同年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故事家生平和成就的研究会,第一个专门收集和展示故事家资料的陈列室。

2000年,刘德培老人离世之后,五峰县委县政府在原刘德培资料陈列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刘德培资料陈列馆,收藏、展览刘德培生活用品实物20余件、有关文字音像资料共计1万多件。

刘德培老人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五峰县出资再版了刘德培故事集《新笑府》。

五峰县土家族自治县县长吕学锋介绍,刘德培的故事涵盖民族学、民间文艺学、语言文学、方志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时代大潮中,研究刘德培的故事,对于我们了解民族历史,研究民族民间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豆腐老子南瓜儿

一个客进饭铺里去吃饭,大咧咧地问老板娘子,"哎,这时候有什么莱呀?"

老板娘子和和气气地答说:"看客要吃什么菜,就弄什么菜哩。"

客见老板娘子和善可欺,他本来想吃豆腐脑①的,话出口时在豆腐脑底下加了个"子":"有豆腐脑子(老子)就吃几碗!"

老板娘子一听:你要吃豆腐脑,就说吃豆腐脑唦,怎么话里有话,称起老子来啦?她接他的话音答说:"豆腐脑子(老子)没得了,南瓜儿②你吃不吃呀?"

(王作栋整理)

①豆腐脑:点浆以后,尚未压榨成块的豆腐汁。趁热舀入碗中,加入葱花、酱油等作料后食用,鲜嫩可口。亦可放糖。

②南瓜儿:这里是双关语,除本意指嫩南瓜苞以外,又分解为 "南瓜"、"儿",暗骂那轻狂客为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