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全文翻译 《岳阳楼记》今犹在 人间不见范仲淹

2019-05-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范仲淹 · 修身2岁的时候,范仲淹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从小,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朱家的孩子,也按部就班的跟兄弟们读书.玩耍.直到23岁的时候,他看到兄弟们铺张浪费,就劝他们要节俭一点.岳阳楼记全文翻译 <岳阳楼记>今犹在 人间不见范仲淹谁知道,朱家兄弟随口就说:"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从此以后,范仲淹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在宋朝,想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路--读书做官.范仲淹只有努力读书,并考取功名成为官员,才能不再寄人篱下,抬

范仲淹 · 修身2岁的时候,范仲淹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从小,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朱家的孩子,也按部就班的跟兄弟们读书、玩耍。直到23岁的时候,他看到兄弟们铺张浪费,就劝他们要节俭一点。

岳阳楼记全文翻译 《岳阳楼记》今犹在 人间不见范仲淹

谁知道,朱家兄弟随口就说:“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从此以后,范仲淹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在宋朝,想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路——读书做官。范仲淹只有努力读书,并考取功名成为官员,才能不再寄人篱下,抬起头来做人。

岳阳楼记全文翻译 《岳阳楼记》今犹在 人间不见范仲淹

明白了自己的命运后,他收拾包袱就去了应天府。因为生活费有限,他每天早上把粥分成4份,早晚各两份。就靠着吃清粥咸菜,他把儒家经典背的滚瓜烂熟,成为学校的“三好学生。”正好,应天府留守的儿子也在这所学校读书,他在听说了范仲淹的事情后,回到家就随口说了一遍。

岳阳楼记全文翻译 《岳阳楼记》今犹在 人间不见范仲淹

没想到,留守听了之后很是感动,就让儿子回学校的时候,带点好饭菜给范仲淹补充下营养。面对着一桌子好菜,范仲淹却拒绝了:“我吃了这顿美味,以后就吃不下清粥了。”由奢入俭难,没有物质基础就不能染恶习。更何况,想要安身立命,只有靠自己去争取,拿别人的永远都低人一等。

你为了高考能拼命到什么程度,范仲淹只会更加努力10倍。他为了读书,拿出了“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晚上想睡觉了,就用冷水洗把脸,清醒以后,继续读。皇帝路过学校,同学们都跑去一睹天颜,他依然坐在那,捧着书本攻读。

因为范仲淹知道:“只有努力,才能与大人物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如果只是喝杯茶、吃顿饭,人家照样看不上你。地位不同的圈子,挤不进去。”凭着多年苦读,1015年,27岁的范仲淹高中进士,并且被授予正九品的官职。职位不高,俸禄不多,但他依然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每日奉养。亲人间最重要的不是锦衣玉食,而是一家人永远在一起。这就是范仲淹的孝道,一碗粥、一盘青菜,也饱含着儿子对母亲热烈的爱。

范仲淹 · 齐家范仲淹36岁才做父亲,在那个年代,属于“中年得子。”按照一般情况,会被娇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可在范仲淹的教导下,四个儿子没有成为欺男霸女的“官二代”,全部成为守礼君子、国家栋梁。

范氏家教只有四个字:以身作则。在宋夏边境战争中,范仲淹作为军中主帅,为了解军中的实际情况,就派长子范纯祐混到基层去,并且特别叮嘱:不许暴露身份。就这样,范纯祐天天跟士兵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所以能了解到军队基层最真实的一面,然后在把真实情况悄悄汇报给父亲,一旦发现人才,范仲淹也立刻提拔。

而范纯祐在每次战斗中,也没有搞特殊化不上战场,反而身先士卒。直到战争结束后,战士们才知道:每天跟他们一起的是主帅的儿子。不仅长子没有说“我爸是范仲淹”,次子范纯仁更有趣。

那年,老爸派他从苏州往四川送麦子,结果半路上遇到一个朋友石曼卿。这时的石曼卿哪有帅哥的样子,满脸就写着两个字——心累。范纯仁就问他:“兄弟,咋地啦?”顿时,石曼卿就哭了:“亲人去世,我去没钱带灵柩回老家,你说我丧不丧?”哎,啥都不说了,你把这船麦子卖了,带亲人的灵柩回老家吧。

回家之后,范纯仁都没敢说这事,还是老爸问起行程来,他才把石曼卿缺钱的事情说出来。没想到范仲淹当场就炸了:“你朋友缺钱,你为什么不把一船麦子送他?你特么是什么朋友?”诶???难道不用挨打啦???范纯仁赶紧告诉老爸:“麦子我全送他啦。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在范仲淹的影响下,长子范纯祐一生守节,次子范纯仁官至宰相,三子范纯礼官至礼部尚书,四子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所以说,花大钱上补习班、买学区房,永远不如自己以身作则,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范仲淹 · 治国在宋朝,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官员被贬,是很光荣的事。被贬,证明官员不畏权贵、敢于抗争,换句话说,就是“积极作为。”范仲淹的仕途,就在升迁、被贬、再升迁、再被贬中,一点点的实现着心中那个梦想。

1029年,范仲淹首次成为朝廷官员。大好前途摆在眼前,该站队就站队,该巴结就巴结,熬个朝廷大员等退休就得了呗。可他偏偏要抬扛,因为他认为:宋仁宗已经长大了,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不符合政治规矩。紧接着,一封举报信就炸向刘太后。

要知道,这时刘太后的权势堪比日后的慈禧,范仲淹会有什么下场,看看康有为、梁启超就知道了。晏殊问他为什么要跟大老虎对着干,他说了一句很感人的话:“只要对朝廷有好处,即便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从此以后,范仲淹的仕途就没安分过。被贬出京后,他不停的给朝廷提建议:修建宫殿、大兴土木太烧钱,停了吧;各部门的闲杂官员太多了,裁一点吧;官员的工资少容易腐败,还是涨点吧。结果都是一样的——没人理。刘太后去世,作为反对过她的人,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谏官。

恰好那年旱灾、蝗灾一起爆发,他让宋仁宗派人去考察一下民情,宋仁宗也不搭理他。范仲淹一下子就火了:“你丫少吃一顿试试,敢吗?”宋仁宗一看,也对哦,于是,赶紧派人去地方,抚慰民情。

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范仲淹看不过去,也要去怼一炮:“人事工作、百官升迁,应该有皇帝说了算,哪有宰相包揽的?”不仅批评宰相的工作,还给宋仁宗送来一幅《百官图》说明情况。

怼完太后怼皇帝,怼完皇帝怼宰相,谁能受的了他?“您还是去地方上吧,眼不见心不烦。”范仲淹被贬饶州后,县令梅尧臣就给他写了一篇《灵乌赋》:“你说点好听的就行了,像乌鸦报丧一样说话,谁都的了你?”范仲淹看了后,立马也回来一篇《灵乌赋》。其中有一句话,足以作为中国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040年,宋夏边境战事吃紧,宋仁宗又想起了远在“江湖之远”的范仲淹:“朝廷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去吧。”就这样,范仲淹与韩琦,成为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开始卫戍西北的军事生涯。多年的斗争和打击,让范仲淹很心累,但是祖国需要,刀山火海也得闯。

范仲淹到任后,做了几件工作:1、更改军队旧制度,加强训练。2、修建青涧城、大顺城,做为军事基地。3、联络西羌部落,威胁西夏后方。4、建筑城寨、山脉相配合的防御体系。5、选拔猛将,威震三军的狄青、种世衡, 就是在此时被范仲淹选拔出来。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范仲淹彻底稳定了西北局势,直到北宋灭亡,西夏都没有跨过这道防线。在西北的夕阳下,范仲淹看着眼前的战场,脑海中响起《渔家傲》的旋律:

范仲淹 · 平天下在中国历史上,人品正直、能治理地方,还会领兵打仗的人少之又少,能数的上来的就那么几个:诸葛亮、王猛、王阳明......好巧,范仲淹也是其中之一。1043年,西北战事平息,范仲淹也被召回京城,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总理。

刚一升官,他就把工作重点指向一个方向:改革。经历过地方,也混过朝堂,喝的了清粥,也吃过猪肉,范仲淹清楚的知道:很多人吃不上饱饭,很多人卖儿卖女才能活命,很多人占有大片土地,很多人贪污无数钱财。

这个世界很不公平,但政府的职责,就是尽量让它公平一点。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希望用一腔热血,消除黑暗、迎接光明。范仲淹、富弼、韩琦、滕子京、欧阳修,开始奋力一搏,史称“庆历新政。”改革,就是砸掉无数人的饭碗,再让无数人端起饭碗。可往往要砸掉的,是拥有反抗能力的富豪。而希望端起饭碗的,却是没有力量的农民。所以,大部分改革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次也不例外。

“庆历新政”只持续了一年,就被利益集团反攻倒算,难以为继。改革派的大将,也纷纷离开朝廷,在地方上继续发光发热。范仲淹,来到了邓州;滕子京,却去了岳州,也叫巴陵。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收到滕子京的快递,请他为新建的岳阳楼写一篇推广软文。

他喝了一杯酒,看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打渔的船只安静祥和,飞鸟、芳草、岳阳楼,坐落在那里,平添了一份难以言说的韵味。这里不仅仅是洞庭湖,更是大宋的的江山,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肥沃的土地、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脉,都在这里传承,无休无止。“我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的深沉。”

可现在,这片土地上是什么景象呢?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如果农民遭遇蝗、旱灾害,本就不多的土地也要被迫卖掉,亲生的儿女都保护不了。官府也好不到哪里去:只领工资不干活的官员太多了,耗费了大量的钱财。贪污腐败横行,军队战斗力低下,哪有一个大国的样子?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我这一生奋斗难道是为我自己吗?不是的。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只能尽力去做,有不符合规矩的地方,我就提建议;地方没有治理好,我就努力去干;西北边境战争连绵,我也去奋斗数年;身为宰相,我想和同伴改变这一切,让天下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稳定的收入、遇灾时有保障。如果世界能变得如此美丽,那我们做梦都能笑醒过来。

可惜,我们毕生的努力最终失败了。想触动利益阶层的灵魂,比登天还难。可人生就是这样,努力了,奋斗了,失败了又有什么了不起?在庙堂上,我就尽宰相的责任,济世安民;在江湖里,我就尽臣子的责任,为君分忧。我们的努力,没有收到回报,但只要正气长存,就有人会继续我们的事业。那时我们享受的就不是有限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的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范仲淹 · 遗韵一篇《岳阳楼记》,惊艳了时光。千年来,它早已成为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激励着历代英雄豪杰,奋马扬鞭,鼓舞着无数君子以此为皋镍,在范仲淹的理想道路上,前赴后继。“这世界上有两种力量——思想和剑,而思想总是战胜利剑。”范仲淹用他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成就了千年不朽的大功业。范仲淹在被贬睦州时,曾写过一篇《严先生祠堂记》,盛赞东汉严光的气节和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