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教玉慧学车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自焚而死还是流亡他乡?

2019-0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却没找到建文帝,连他的尸首都没找到.有人说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有的人说出宫逃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作为始作俑者.利益攸关方的燕王朱棣,则是公开宣布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但是显然这没有有多大的可信度,因为燕王朱棣自己也不相信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建文教玉慧学车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自焚而死还是流亡他乡?破城后燕王朱棣立即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寻访张三丰为幌子,暗中侦查建文帝踪迹,长达十四年之久,却也没有什么收获.按理说,朱棣继位后,建文帝朱允炆应

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却没找到建文帝,连他的尸首都没找到。有人说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有的人说出宫逃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作为始作俑者、利益攸关方的燕王朱棣,则是公开宣布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但是显然这没有有多大的可信度,因为燕王朱棣自己也不相信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

建文教玉慧学车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自焚而死还是流亡他乡?

破城后燕王朱棣立即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寻访张三丰为幌子,暗中侦查建文帝踪迹,长达十四年之久,却也没有什么收获。

按理说,朱棣继位后,建文帝朱允炆应当是很难躲藏在民间了,毕竟他当了四年的皇帝,养尊处优的身体如何能受得了舟车劳顿、旅途颠簸。而且他出逃也带不出几位随从来,不然更容易被发现。但是胡濙找了十几年,硬是没有找到他。此时,就有人说建文帝好像下海了。于是永乐帝朱棣就派遣郑和等人,下海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多次未果,永乐帝这才放下心了。那么,建文帝朱允炆究竟跑到哪里了呢?

建文教玉慧学车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自焚而死还是流亡他乡?

我们先来看看明代的正史。据《明史·惠帝纪》记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使出帝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这是在永乐帝朱棣时代编纂的史书,自然难免会进退失据,其中既云“帝不知所终”,下文又有“出帝于火中”,显然自相矛盾,后世史学家夏燮在《明通鉴》中就有自己的看法。

建文教玉慧学车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自焚而死还是流亡他乡?

经过夏燮的考据,《明史.惠帝纪》所说“出帝后于火中”云云,根据的是《明成祖实录》的“帝不知所终”云云,堪称“野史之说”。而明人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有“数十百种之多”,即使收人四库全书“存目”的也有二十多种,大多是说建文逊国以后“为僧之事”,而不认为“宫中火起便是建文结局”。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怀疑建文帝自焚而死这个结局。

在明清两代的史学家中,认为建文帝出逃的人大有人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张岱的《石匮书》,张岱在其中用不容置疑的笔调否定自焚而死的说法。他写到:“建文帝出奔事,见见史彬仲《致身录》。”其中《致身录》描写的是建文帝一行二十二人的流亡生涯。

据张岱的考证,作者史彬仲就是其中一人。基于这种判断,张岱不厌其烦地大量引用,帮助读者了解建文帝逃亡的细节。最后他在书中得出结论:“建文帝遁入蜀,未几如滇南,往来广西、贵州诸寺中。”

然而,也有人否定《致身录》的真实性。像钱谦益在《致身录考》就曾否认这本书的真实性,说这本书是伪书,但是他所说的原因却不被大多数史学家所认可。像陈继儒、胡汝亨、文震孟等大学问家都认为《致身录》所载为实,还多次为之写序。

难道说,只有钱谦益火眼金睛,一眼看穿《致身录》是伪书;而陈继儒、胡汝亨、文震孟等大学问家都有眼无珠,真假莫辨?看来,这伪书之说颇值得商榷。

相对于民间的史学家们的看法,也许明朝朱棣后的正史会更加可信。朱棣驾崩后,他的后代们对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加之当时建文帝朱允炆的事情已经没有那么敏感,所以明朝朱棣驾崩后的所编的正史会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像《明史纪事本末》就曾经对这段众说纷纭的公案有肯定性的记载,其中不乏《致身录》的内容。很显然,后来的明朝官方是认同建文帝朱允炆外逃的说法的。

值得一提的是,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还曾经问过内阁首辅张居正对建文帝朱允炆事件的看法。张居正如实回答到:国史未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成,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人无知道。这段话记载在《明神宗实录》中,与大多数民间的野史大体相同,可见在那个时候,建文帝的事情不再敏感,事情的真相也就浮出水面了。

不过讽刺的是,在《明太祖实录》和《明成祖实录》中避开的建文帝话题,被收录进了《明神宗实录》,而且出于内阁首辅张居正之口,人们再难轻易否定这些“传闻异辞”。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明朝众多野史关于建文帝逃亡的记载,并非虚构。

到这里,我们大概就能得出结论了,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的可能性极小,更多的可能是削发成僧,在僻静的寺庙中度过了自己暗潮涌动的余生。当然,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仍需读者们去讨论。不过读者们在阅读历史时,要保留自己的思考,要越过作者与时代的局限性,去看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