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读书 名家·读书 | 朱光潜谈读书

2019-0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朱光潜谈读书 名家·读书 | 朱光潜谈读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朱光潜谈读书 名家·读书 | 朱光潜谈读书

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朱光潜谈读书 名家·读书 | 朱光潜谈读书

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

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济慈、雪莱、柯尔律治、白朗宁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塞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和《父与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

朱光潜谈读书 名家·读书 | 朱光潜谈读书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总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见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

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大半不止此数,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常识不但是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藉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

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比如政治学须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门习政治学,愈前进必愈感困难,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

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

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

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

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对于初学不相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微意。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郎书曾谈到这个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朱子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

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

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

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

赠阅:如何一步步毁掉孩子的写作天赋?你可能也中枪了!

彩虹mm

一、为什么孩子们对作文一筹莫展?

首先,我们来探究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要写作?作文,究竟是什么?

作文,其实就跟说话一样,是一种表达方式。每个人都有自我表达的需要,孩子不爱写作文,那是因为在应试教育之下,作文早已脱离了它的本质。对孩子来说,它只是一项任务。试问,你喜欢这样的作文吗?

说起小学生的作文,题目大致如下:“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观察日记”、“记一件有趣的事”、“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趣的课余生活”、“童话故事”、“未来的世界”……

这些题目都需要孩子从过往的经验中搜索素材,这就要求孩子必须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低年级的孩子尚以形象思维为主,只有到了高年级,孩子的抽象思维才能达到强化巩固的阶段。

作文教学,本应当遵循孩子的思维发育特点。一、二年级的孩子,应从实物出发,大量训练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二年级的教材并没有强调作文教学,许多老师也根本不重视。这就导致很多孩子,一到三年级,一接触作文,就遭受严重打击。所以,这也就是大部分孩子谈作文色变的原因。

二、作文引导应当遵循的正确规律

现在的作文教学,真的搞错了顺序。很多孩子还未来得及好好练习表达,练习把文字写通写顺,就被要求把文章写详细,写精彩。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啊。

当我们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我们就容易急躁。一旦看到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高要求,就开始催促、抱怨,甚至责骂。这就强化了孩子对作文的印象:作文真难,我不行。一旦孩子产生了这样的观念,他就从此不写作文了。你越教他,越逼他,他越不会。有的孩子,面对作文,直接三个字,我不会。

一个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前提是敢做、想做。所以对于作文教学,我们必须把孩子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只有激发起孩子的表达欲望,他才有动力写作。

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让孩子爱上写作的正确步骤。

☞学龄前:练习口头表达

在孩子学会写字前,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其实,3、4岁孩子的大脑就已经储存了大量的词汇,足够她完成简单的自我表达。然而这些词汇,最初就像一盘散落的珠子,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孩子的大脑中。只有经过不断地练习,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只有自己的表现得到肯定,他才会主动想办法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以支持他不断地对外输出内容。因此,孩子表达越多,越会表达。

☞一、二年级: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过渡

有了前一阶段的铺垫,孩子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表达能力。接下来,我们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从最初的口头表达,逐步转化为书面表达。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一阶段的孩子,仍然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孩子,需要借助能够直观看到、听到或者触到的实质性物体,来进行写作练习。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常带孩子到野外,亲身体验和观察各种事物的变化,然后再将观察到的东西写成文字。所以,家长也可以带领孩子进行相应的练习。

另外,家长还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孩子练习。比如,约定在某个时间段,只能用纸条交流,不能出声音。再比如,让孩子帮忙写购物清单,写物品使用说明书,写注意事项和温馨提示等等。这样的游戏,会让孩子乐此不彼。写着写着,就能找到乐趣。

☞三、四年级:开始搭建简单的逻辑框架

如果前面一、二步都能训练到位的话,第三步做起来就简单了。

三、四年级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但还需要大量训练,才能最终稳定下来。所以,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形象作文和抽象作文相结合。形象作文的训练,主要是为孩子创设情境,让孩子练习表达。而抽象作文的训练,主要是让孩子写回忆或畅想性质的文章。

三年级是孩子写长文的开端。这一阶段的孩子,还无法观察到事物的细节,因此,我们不能一开篇就要求孩子写出条理清晰、细致入微的文章,千万不要在此时批评孩子写文章像记流水账。对他们来说,能够记流水账,就已经是很好的开端。只有经历了这样的开端,他的表达才会自然流畅。倘若,你在此时不断地打断孩子,孩子的表达就会受阻。最后,他很可能连一句完整的话都写不出来。因此,不要用你成人的经验,去切断孩子自主输出的路径。

☞五、六年级:真正开始关注文章细节与遣词造句

当孩子能够顺畅写作,不再纠结于组织语言时,我们就可以进行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完善细节,为文章添枝加叶。

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能够对文字表达做到轻门熟路,他才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而在此之前,他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完成前三步的积累。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长和老师忽视了一二三阶段的积累,直接要求孩子跳到第四阶段。这样的跳跃,造就了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焦虑和不安。

三、孩子的写作天赋是如何被你抹杀的?

1.总觉得自己写得比孩子好

作为成年人,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经验和习惯去要求孩子。

好好回想一下,当孩子初尝文字表达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他写得毫无逻辑,狗屁不通呢?你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来,妈妈教你。可是,你何曾想过,一句“妈妈教你”立马浇灭了孩子欣喜的火花。孩子心想,原来我写得不好,原来妈妈很厉害。

后来,孩子又勇敢地尝试了第二次,他同样满怀期待地来到你的面前。结果,你开心地说:“嗯,比上次有进步了。这个地方可以改得更好。”这时,孩子生气了,为什么总是让我修改?难道我又没写好吗?

第三次,孩子开始气馁,为什么我总是写不好呢?,但是他还是不愿意放弃,他还想再努力一把。第四次,算了吧,反正我写不好,干脆不写了。就让妈妈来写吧。反正妈妈比我厉害,妈妈说的都是对的。反正我写了,妈妈还要让我修改。我干脆不写,直接让妈妈教,按照妈妈的意思写,这样我就不用修改了。

不少家长对我说,孩子根本不愿动笔写,你让他写,他就只有三个字“我不会”。如果你家孩子存在这样的情况,希望上述文字能给你一点启发。

我们总自以为自己写的比孩子好,真的如此吗?现在给你一个标题,一件有趣的事,你能保证,你写的一定比孩子好吗?

孩子写的东西真不如大人好吗?其实不是,只是我们习惯了使用成人语言和成人的思维模式。因此,会看孩子的表达不顺眼。

2.总替孩子焦虑

因为不懂得孩子学习的规律,不能站在孩子立场去体会孩子的感受。于是,每当孩子写出的东西不如你意时,你便开始焦虑不安。天啦,这怎么交差啊。天啦,怎么写成这样。

孩子的感受能力比大人要强许多倍,他能感受到母亲的每一丝焦虑和担忧。当你为他焦虑时,孩子会有两种不同的回应。要么,他自己也变得焦虑无比,要么,他回避。既然,我写不好作文,有妈妈替我着急,她会帮我想法办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就不必操心了。因此,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孩子,最后懒得动笔,妈妈说一句,他写一句。长此以往,到后面,孩子根本就不愿自己思考,因为,他早已放弃挣扎。

四、为什么越教他,作文写得越不好?

相信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体会,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不管她,她反倒还能写点有意思的东西出来。到了三四年级,我一字一句的教,天天给他分析,他反倒什么都不会了,越写越差。问题出在哪里?

我想说,过多的指导,只会让孩子丧失主动的思考能力,丧失内在的写作驱动力。

试想一下,你在一旁写工作报告,你老公坐在旁边,一下告诉你,这个字写错了,那句话语句不通顺,某个地方表达有误。想想,这样的体验会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你是不是很想甩开手,你厉害,你来写。是的,可能孩子的心中也无数次这样呐喊过,但,你是强者,他是弱者,他不能。

教了这么多年的作文,会遇到几种家庭,几种孩子。

一种是很独立的,妈妈从来不教他,充分相信孩子自己的能力。最开始,这些孩子的基础比别的孩子要弱,但是,他保留着对作文的兴趣,对表达的内在动力。坚持着,坚持着,这种孩子在作文上慢慢地就上道了,完全不需家长操心了。

还有一种家长很操心,从小就希望孩子能在作文上有所突破。从孩子拿起笔,从孩子皱眉的第一刻开始,就守在孩子旁边,指指点点,生怕孩子哪一点写得不好。

这样的孩子,在最初半年,会在语言上有一点点优势。因为,他记住了很多妈妈教给他的语言,看清楚,是“记住”。家长们,切记,一个人的脑袋里,装的别人的东西越多,留给自己的创造的空间就越小。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他形成了背诵的思维模式,他就会依赖这种模式,以后,无论做什么,他都只是去背诵,去记忆。因为,他懒得动脑去思考。渐渐地,他就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灵活组织语言的能力。

五、孩子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家长该注意些什么?

1.了解孩子写作的规律,解除自己的焦虑。

2.别代替孩子焦虑和着急。你焦虑,你着急了,孩子就不着急了。你帮他把本应该由他来承担的东西都自己承担了,最后,他还是学不会写作文。

3.永远不要对孩子写的东西指指点点。你并不比孩子写得更好。因为,孩子至少在写作上真实。不会像大人,通篇都是技巧,都是假大空的话。

4.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告知老师。很多家长会说,我也想让孩子轻松点,但学校老师会给孩子压力,给家长压力。是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真诚地沟通。老师不是不近人情,但他不可能比你还了解孩子,你要把你孩子的真实情况告诉老师,这样才能帮助孩子。

现在,我正在陪伴宝贝一起渡过这个难关,因此,也希望老师能理解,他的每一篇作文,都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想,每一个善意的老师,都会理解你的举动。

作文,是孩子这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本领。如果我们能够更加智慧地去引导孩子,一步一个脚印,掌握好这项本领,这将会是孩子一生的幸运。愿每一个我们,都能有这份耐心去陪伴孩子,渡过这个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