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蝶《菩提树下》 周梦蝶的《菩提树下》

2019-03-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菩提树下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呢?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 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 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周梦蝶<菩提树下> 周梦蝶的<菩提树下>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 草色凝碧.纵使在冬季 纵使结趺者的跫音已远逝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 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坐断几个春天? 又坐熟多少夏日? 当你来时,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后,雪即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度的今夜 当第一颗流星騞

菩提树下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呢?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 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 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

周梦蝶《菩提树下》 周梦蝶的《菩提树下》

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 草色凝碧。纵使在冬季 纵使结趺者的跫音已远逝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 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坐断几个春天? 又坐熟多少夏日? 当你来时,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后,雪即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度的今夜 当第一颗流星騞然重明 你乃惊见: 雪还是雪,你还是你 虽然结趺者的跫音已远逝 唯草色凝碧

周梦蝶《菩提树下》 周梦蝶的《菩提树下》

   赏读浅析:

   如果说周梦蝶对庄子的认同与推崇是对其绝对自由思想的肯定,那么他对禅的接受则出于对现实的放逐。的确,他只身入台后,生活坎坷,他也曾为之奋斗过,追求过,但他总觉得现实人世并不是理想所能寄托的地方,便将眼光移向世俗之外,在佛理禅宗中寻求解脱。

周梦蝶《菩提树下》 周梦蝶的《菩提树下》

在台湾众多的现代派诗人中,周梦蝶的诗宗教色彩最为强烈,禅味最重。如《摆渡船上》写道:“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无尽上/无尽在,无尽在我刹那生灭的悲喜上/是水负载着船和我行走?/抑是我行走,负载着船和水?”诗以万物相互依存的形象,阐发了禅宗的义理,使有限之物与无限之物沟通;从而瞬间与永恒,有形与无形,悲喜与哀乐,全部融为一体,进入生死同一的化境。

正是悲苦的命运才使他找到了禅,也使它的诗充满了禅思与哲理,因此著名学者叶嘉莹称周梦蝶是“一位以哲思凝铸悲苦的诗人”。   

   尽管周梦蝶对佛学与禅思的亲和,但他并没有沉入宗教的冥思与玄想之中,他是入世的。也正是这样使他的诗作呈现出了一冷一热相互抗衡的两种力量,而这种诗歌风格是台湾诗坛少见的,也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美学格调。

他在著名的《菩提树下》写道: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底一生呢?    所有的眼给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

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

    ……    众所周知,佛于菩提树下,夜观流星,成无上正觉。

佛家有“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偈语,而诗句的一开头就是两个问句:“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底一生呢?”由此可见,冷然寂寞的禅思佛理背后是一颗入世的心灵,尤其是“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中“火”与“雪”意象,不仅具有哲理,而且折射出了更为深邃的情感。

正如有的诗评家所说的:“与其说是哲理诗,不若说是一本情诗集,是一份感情的折射,从另一方向横生出来。在理的毁伤下,那情遂更深邃,更凝注……这过程是痛苦,就像《菩提树下》、《囚》、《天问》篇所显示的挣扎,但其中一直要追求的统一与和谐,才是诗人矛盾底面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