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作者 《陋室铭》的真正作者竟然是河北人!

2018-07-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提到<陋室铭>,人们就会想到作者刘禹锡,但你错了! 那作者是谁?一.<陋室铭>的作者<陋室铭>的作者应该是早于刘禹锡的唐人崔沔[miǎn],<新唐书>中说他:"俭约自持,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崔沔 673~739年字善冲,唐朝诗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进士出身.查<中国人名大辞典>905页崔沔小传:"崔沔,唐长安人,字善冲.擢进士,举贤良方正第.岑羲(侍中)深器之,曰:'今郗诜

提到《陋室铭》,人们就会想到作者刘禹锡,但你错了! 那作者是谁?

一、《陋室铭》的作者

《陋室铭》的作者应该是早于刘禹锡的唐人崔沔[miǎn],《新唐书》中说他:“俭约自持,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崔沔 673~739年字善冲,唐朝诗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进士出身。查《中国人名大辞典》905页崔沔小传:“崔沔,唐长安人,字善冲。擢进士,举贤良方正第。岑羲(侍中)深器之,曰:‘今郗诜也。’沔深明《礼经》,详定宗庙笾豆之数及六亲服法,多所建议。

陋室铭作者 《陋室铭》的真正作者竟然是河北人!

性俭约,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卒谥‘孝’。”小传介绍,崔沔为人俭约,自己的俸禄随意地分给宗族中人,不整治自己的居所,曾经写《陋室铭》来表明自己的志趣。

证据一:

赞同《陋室铭》不是刘禹锡写的理由来自《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金经”就是用泥金写的佛经。刘禹锡会信奉,会去读佛经吗?不会。

陋室铭作者 《陋室铭》的真正作者竟然是河北人!

刘禹锡不是一个信奉佛教的人,刘禹锡深信道教,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

陋室铭作者 《陋室铭》的真正作者竟然是河北人!

由此可见,刘禹锡信奉道教,兼有儒家,唯独不信佛教,他贬谪时期的创作有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的骚怨情怀,而这两点均不符合《陋室铭》。

还有一种解释,说“金经”指四书五经,但四书之名始于宋朝,而刘禹锡是唐朝人,所以又是错的!

证据二:

从他两次被贬的遭遇也可以得到证明。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是王叔文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之一。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因写《玄都观桃花》一诗,被贬到更偏远的连州(在今广东)作刺史。但他并没有屈服,十四年后,诗人重返长安,这期间唐朝换了四个皇帝,往昔那批被喻为“桃花”的新贵都已销声匿迹。诗人再游玄都观,回忆起旧事,又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诗里以玄都观的盛衰,表明这场斗争最终以权贵们的失势和诗人的归来而结束,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骄傲。

从刘禹锡积极参加政治改革,以及以上两首诗可以看出,刘禹锡个性倔强,为人锋芒毕露,与陋室铭的主题思想相差太大。

这是《陋室铭》不是刘禹锡所写的一个证据。

证据三:

《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

作者将自己的寓所比拟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陋室”为私人居所。《陋室铭》一般人都认为是刘禹锡在任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那么刘禹锡在被贬和州期间,会不会自己建造住所?不太可能。首先,刘禹锡先后被贬在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如果他在和州建造自己的住所,那么,他在贬任连州、夔州刺史期间,也可能建造住所,每到一处就建造住所,这是无法令人理解的。

其次,唐代官员,即便是在朝廷做官的人,住房问题一般都是自己解决的,但是有些官员是例外。

如县令。人们阅读古典小说,都可以发现,县令的住所是由国家提供的。作为一县的最高长官,县令必须有办公的地方,那就是县衙门。县衙门前面是审案办公的厅堂,而后面就是家眷居住的内衙。由此推理,刺史是一州的最高长官,他也必须有办公的场所,附带着必然有家眷居住的地方,此场所也必定由国家提供。

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南阳诸葛庐”,诸葛庐在南阳时还没有出山,扬子云在西蜀时也还是个读书人,他在40岁时才离开成都来到长安。

扬子云,扬雄 (公元前53~公元18),西汉辞赋家、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姓氏“扬”,或作“杨”。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 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

作者将自己的住所比作“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给人的感觉作者当时还是一介布衣,而刘禹锡早已是官场中人。所以,这是《陋室铭》非刘禹锡所作的又一证明。

既然《陋室铭》非刘禹锡所作,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将作者说成是刘禹锡,就会得出难以自圆其说的结论。所以,在教学中,虚化《陋室铭》的作者,只就文章本身来分析,不失为妥善之举。

二、关于“陋室”

《陋室铭》中的陋室,网络上流行的说法是:

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某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位于德胜河,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环境还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他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这种关于陋室的说法明显是后人编的故事。查阅刘禹锡的经历可知,刘禹锡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为连州刺史,半路上再次被贬为朗州司马,第二次被贬所任的都是刺史一职,没有当过“和州通判”。

有人大概看出了故事的这个漏洞,于是把“和州通判”改为“和州刺史”。其实这一改动改变不了这个故事是后人编造的事实。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一个小小的县令竟然敢刁难顶头上司刺史,在一般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除非这个县令在朝中有着很硬的靠山。

而从刘禹锡被贬到和州任刺史可知,和州是个贫困的地方,——被贬之人不可能到富庶的地方任职(白居易当初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就说过“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可见当时的九江还是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地方),到富庶的地方任职,那是很多做官人梦寐以求的“肥缺”。既然和州是个贫困的地方,那么这个“策某人”到没有多少油水的地方任县令,他在朝中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后台。他在朝中没有什么后台,他刁难顶头上司刘禹锡就是不可能的事。

有一点必须注意,无论和州通判还是和州刺史,刘禹锡只是被贬官而不是发配去服刑,所以很多人弄错了概念,以至于现在弄出了刘禹锡的陋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刺史住这房子,鬼才信。

还有一个问题,“陋室”到底是什么样的,后人可以从《陋室铭》中略知一二:它不是当街的屋舍,更不可能是“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此“陋室”至少有个小小的庭院,庭院里有花草树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如果是当街面的房子,“草色入帘青”的景象就不会出现。

其次,《陋室铭》中说“来往有鸿儒”,可见主人是要招待访客的,如果“陋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那么客人来了,坐在哪里?该有一个接待客人的厅堂吧。

还有,主人在陋室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陋室有一间书房,那是肯定的。这些都是从文中推断出来的。如果进一步推测,作者如果带有家眷,那么应该有妻子、子女、仆人住的地方,应该有厨房……,这样,一所完整的住所的模样大致上就可以想象出来了:所谓的“陋室”,就是一所结构完整,功能俱全的房子,只是这所房子不华丽,很普通而已。

因此,看到一个“陋”字就以为这是所很简陋的房子,实在是大错特错了!这个“陋”字是当不得真的!

再回头看崔沔简介:

唐人崔沔,《新唐书》中说他:“俭约自持,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崔沔 673~739年字善冲,唐朝诗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进士出身。

查《中国人名大辞典》905页崔沔小传:“崔沔,唐长安人(原籍博陵),字善冲。擢进士,举贤良方正第。岑羲(侍中)深器之,曰:‘今郗诜也。’沔深明《礼经》,详定宗庙笾豆之数及六亲服法,多所建议。性俭约,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卒谥‘孝’。”小传介绍,崔沔为人俭约,自己的俸禄随意地分给宗族中人,不整治自己的居所,曾经写《陋室铭》来表明自己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