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孚琛与胡海牙 胡海牙先生生平

2018-07-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恩师胡海牙于2013年9月27日于北京羽化登遐,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吾与先师交往,达20余年;更于1997年一路偕师出访香港.美国1月余,任翻译之职,建立了十分亲密的关系.此生平由诸师兄弟草拟,我曾加润饰,特发博文,以示纪念.胡孚琛与胡海牙 胡海牙先生生平胡海牙先生,浙江绍兴人.著名道教学者,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道教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会理事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丹道.医药.武术顾问.是陈撄宁道家仙学的主要继承人.当代仙学巨擘.胡孚琛与胡海牙 胡海牙先生生平

恩师胡海牙于2013年9月27日于北京羽化登遐,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吾与先师交往,达20余年;更于1997年一路偕师出访香港、美国1月余,任翻译之职,建立了十分亲密的关系。此生平由诸师兄弟草拟,我曾加润饰,特发博文,以示纪念。

胡孚琛与胡海牙 胡海牙先生生平

胡海牙先生,浙江绍兴人。著名道教学者,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道教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会理事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丹道、医药、武术顾问。是陈撄宁道家仙学的主要继承人、当代仙学巨擘。

胡孚琛与胡海牙 胡海牙先生生平

胡海牙,初名维新,后改名师尚,号海牙,道号函中子。生于1914年2月19日,卒于2013年9月27日,享年99岁。

先生少失怙恃,由外祖母躬亲抚养,并送入私塾读书。及长,因家贫难捱,退学谋生,13岁至江南名医邵佐卿先生所开的人寿堂药店做学徒。在邵佐卿先生的影响下,留心医药,渐生以医谋生之志。

胡孚琛与胡海牙 胡海牙先生生平

在研习医药之时,发现许多古代著名中医学家如孙思邈、葛洪、陶弘景等,都是修道之人。进而了解到中医学与道教之间有著极为密切的联系,于是萌发了研究道教的想法。1933年,离开绍兴,至上虞县龙会山,开启了寻师访道之旅,游历江浙名山洞府。

1934年,师从孙孟山先生学习古琴及金石书画。

1944年,行医于金华、蒲江一带,有“半仙”之誉。得马丹阳针法之心传,提出“师古人心,无袭古人迹”。

1945年,在杭州银洞桥,开设“慈海医室”。1949年中秋,著名古琴家徐元白先生亲自为其诊所题名。

1946年,经张竹铭、孟怀山两位师兄介绍,在杭州佑圣观按古制正式拜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为师。自此以后,亲炙教诲20余年,尽得陈撄宁道家仙学真传,为陈撄宁先生最得意的入室弟子之一,曾做联自况:“大梦师先觉,长生我独知。”

1948年,通过考试,取得中华民国的中医师考试及格证书。

1949年,胡海牙先生将恩师陈撄宁接到杭州居住,照顾其饮食起居。其间,陈撄宁先生为其专门讲授《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道家及医学著作。

1953年,取得杭州市中医师学习西医进修班毕业证书,并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证。行医之余,为浙江省中医进修班多次培训针灸科实习医生。

1954年,在杭州钩山樵舍,师从黄元秀、海灯法师学习内家拳及武术。

1957年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宗教事务局聘请陈撄宁先生出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海牙先生随师同赴北京白云观工作,任道协研究室研究员,兼照顾陈撄宁先生的生活起居。每天上午在白云观开四小时门诊,下午和晚间则从事道教研究。

1959年1月,受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聘请,调动至北医从事针灸教学研究与临床工作,直至退休。

1969年,先生被下放到干校。是年,陈撄宁先生在忧患之中羽化于北京,遵恩师遗嘱,胡海牙先生将老师的书籍、手稿妥为珍藏,以伺来日。

1972年,结识李瑞东一脉太极拳传人韩来雨先生,并随其学习太极拳,得其武当派太极拳之真谛。稍晚后与吴氏太极名家刘晚苍先生交往,时常与刘晚苍先生交流太极拳法。

1989年在北京白云观出席纪念陈撄宁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会并发言。

1998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仙学指南》。

2004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陈撄宁先师仙学研究系列》,即《仙学必读》一册、《仙学辑要》三册。

2005年,将珍藏多年的由陈撄宁先生圈点的《扬善半月刊》及《仙道月报》全集献出,在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正式影印出版。

2006年,整理编著《中华仙学养生全书》,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2008年,主编《仙学精要》,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2013年,修订版《中华仙学养生全书》在北京再版。

胡海牙先生的主要著述论文有:《晚婚与养生》、《论仙学与气功养生》、《师古人心,无袭古人迹——针灸的奥妙(系列)》、《论太极拳是高级气功》、《欲保长寿,先补亏损》、《陈撄宁先生仙学妙笔(系列)》、《仙学大义》、《戏说扶乩》、《我所见到的“活神仙”》等40余篇。

胡海牙先生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仙学,曾赴香港、美国等地讲授中医针药、内家拳术及仙学,引起广泛关注。其《师古人心,无袭古人迹》一文,荣获由中国香港、加拿大、泰国、英国等世界传统医学会联合颁发的“世界华人知名医家卓越科研金奖”。

纵观先生一生,终生治学,兼通道佛儒,融会医武仙,铸诸家理法于一体。以医入道,以道家仙学的济世利人精神,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生生性淳厚,为人豁达,治学严谨,睿智活泼。常于不经意处,多见真知灼见,启迪后学。先生以医为生,以仙为业,悬壶济世,疗重症,起沉疴,救人于水火。持灵枢,针砭时患,有神针之誉;雅素问,参同悟真,享神仙之名。

于其所学,实修实证,朝夕研炼,张弛有序:张则筋伸骨缩,操拳养命;弛则挥臂抚琴,雅乐养心。于仙道之学承符古训,悟道修真,息静寡虑,栽培其根本,滋养其元气,激发其精神,陶成其德行。虽深居闹市,亦不求闻达,陋室虽小,心中寄有桃源,其心无忧,其乐融融。古语云:“老而无病即人仙。”先生如是,以身作则,实吾辈之楷模也。

先生一生以弘扬仙学为首务,如今他驾鹤登遐,魂归道山,实乃道教界、医学界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界的巨大损失。为使仙学学术薪火有接,先生在不同时期先后培养了众多优秀弟子,先生虽已离世,但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愿各位同仁在先生英灵的佑护下,将仙道之学发扬光大,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