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陈若木 国画传奇之十七:白宾虹 黑宾虹=黄宾虹

2019-03-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黄宾虹(1865--1955),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出生于浙江金华.原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中年更字宾虹,别署予向,晚年署虹叟.黄山山中人等.早年激于时事,参与同盟会.南社.国学保存会等,后潜心学术,深研画史.画理.黄宾虹陈若木 国画传奇之十七:白宾虹 黑宾虹=黄宾虹曾在国粹学报.神州时报.商务印书馆等作编纂工作,并主神州国光社编纂<神州大观>.历任新华艺专.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学养渊博,著述宏富,诗书画印及鉴赏皆精,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巨匠.黄宾虹陈若

黄宾虹(1865--1955),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出生于浙江金华。原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中年更字宾虹,别署予向,晚年署虹叟、黄山山中人等。早年激于时事,参与同盟会、南社、国学保存会等,后潜心学术,深研画史、画理。

黄宾虹陈若木 国画传奇之十七:白宾虹 黑宾虹=黄宾虹

曾在国粹学报、神州时报、商务印书馆等作编纂工作,并主神州国光社编纂《神州大观》。历任新华艺专、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学养渊博,著述宏富,诗书画印及鉴赏皆精,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巨匠。

黄宾虹陈若木 国画传奇之十七:白宾虹 黑宾虹=黄宾虹

著有《陶玺文字合证》、《古印概论》、《古籀论证》、《古文字释》、《古画微》、《虹庐画谈》、《鉴古名画论》、《黄山画家源流》、《画法要旨》、《宾虹草堂印谱》、《画学编》、《宾虹杂著》、《宾虹诗草》等。

王鲁湘:黄宾虹的画学思想上

王鲁湘:黄宾虹的画学思想下

黄宾虹陈若木 国画传奇之十七:白宾虹 黑宾虹=黄宾虹

白宾虹 黑宾虹=黄宾虹

黄宾虹六七岁时已涉染丹青、叩问画理,直至九旬卧病临终之际,仍以手指在盖被上勾山水、画梅花,一生勤勉如此。有研究者和爱好黄宾虹绘画的“黄迷”们把他早期和中晚期的画风分别称为“白宾虹”和“黑宾虹”,这是个形象的说法,但略嫌简单笼统了些。

“白宾虹”一般指黄宾虹早年临拟古人的作品。黄宾虹的家族中多为“徽商”。“徽商”自明清以来就有收藏书画、资助画家从而抑扬画风的传统,黄宾虹的父辈们也不例外。从孩童时,他就开始临习家藏或族中亲戚收藏的古迹,主要的临写对象有沈周、查士标、董其昌等,稍长临王蒙、石涛、龚贤等。

一方面这说明徽商与明末清初文人画家圈子共同的趣味,另一方面,这一系文人画家大都强调线条骨格,给黄宾虹的笔墨观和一生的笔法探索产生了深刻影响。

黄宾虹21岁时开始了往来于扬州、南京、芜湖、歙县等地的游学生涯,其间虽也拜访郑珊、陈若木这样的画师以学画问艺,但时事的剧变以及随着他卷人民族自救运动及秘密反清组织的程度的加深,黄宾虹在60岁前的作品基本停留在研习古人画迹的范畴里。

与他那个时期壮怀激烈的社会经历相比,他的画笔是内敛、中规中矩甚至是小心翼翼、仅以雅正为归的。但这看似的平庸并非毫无意义。黄宾虹亲历时代激变,相信他也一定感知到艺术也将激变,但在未知如何变法之前,他也不盲动;他也一定知道无论如何变,都不能与传统割断。

所以他选择沉住气,沉潜于传统,遍临诸家,并在研习过程中,有意规避清“四王”刻露而僵弱的弊端,而取明人如吴门、新安、金陵诸画派的笔墨立场。

所以,我们在黄宾虹早年即所谓“白宾虹”的画里看到,他强调线条,但更注意用笔的松秀灵动,并且着意与临习对象保持距离,避开某些过于强烈的或过于个人化的风格特征。比如他临仿倪云林的作品,并不一味地用宿墨枯笔营造幽淡;曾见过藏于歙县博物馆的临渐江画稿,是用中锋勾勒而不是侧笔折带皱等典型的渐江风格。

这种淡化“风格”、不刻意于“个性”追求,也不急于自创面目的早期山水画,正是因为具有“淡宕松秀”的审美特征而被称之为“白宾虹”。这或许也正体现了黄宾虹艺术生涯的“谋略”,看似平庸,却为日后奋身一搏保证了方向路子的纯正,也练就了灵活多变的身手,更留出了腾挪的空间。

白宾虹作品

黄宾虹画风的转变,即由“白”变“黑”,大致是在60岁以后。当然这关乎黄宾虹画学思想的确立和成熟的过程,但这期间,黄宾虹从上海迁居安徽贵池,但因遇洪涝而返回上海这一事件,或许是使其画风从此浓黑厚重起来的一个来自自然的原因。

因为贵池湖舍、豪雨连天成了黄宾虹日后创作的一个常见题材,而笔下的墨色也明显润泽淋漓起来。当然,更重要的是,从那以后黄宾虹确实多了游历山水的机会,比如两次桂林、广东、香港游,两次返回歙县黄山,游雁荡山盘桓半月,70岁那年在四川青城峨眉诸胜居游一年多。

而“黑宾虹”画风的内在成因,首先是由早期的以明人的立场方法上窥宋元进入到以来源于自然的真实生命的感悟来解读宋元人的理法。比如,以黄宾虹的看法,“北宋多画阴面山,如夜行岩壑间”,而米芾云山是“虚中取气,如有呼吸”。

在雁荡、四川,黄宾虹诗文中多有“尝于深宵人静启户独立领其趣”的记录:入夜携笔游走山间,感受四围山峦起伏如虎豹般或盘踞或奔跑,体验什么叫“万壑奔腾”;江岸月夜,仰望群峰在月光照耀下的光影变幻,悟到了如何用笔墨表现光影、表现虚实关系的微妙;在一场突来的暴雨中,坐看青城山的风雨喧嚣和石梁飞瀑,体会天地间自然生命狂放的力量,体会“雨,点”与“米点”之间怎样相通于一种自然理趣。

“黑宾虹”最重要的特征是来自自然生命的信息逐渐取代了人们所熟谙的明、清以来的旧有模式。在技法上,他开始自主、自信地选择范宽、李唐等质实、刚性的用笔,用宋人层层积染的方法,着力构筑浑穆深邃、滋润淋漓的风格基调。

而这其中,尤其是后期,有两个古人,应该是黄宾虹非常留意的取法对象,一个是被称为“放逸”的元代的方从义,其绵韧且具运动感和书法意味的线条,最合表现自然生命的律动;再一个是明末程遂,其笔法顿挫逆行,墨色枯简中见华滋厚润,最能表现自然生命的强健和苍茫旷远。正是这些独到的取法和实践功夫,让黄宾虹晚年的画继续前行、继续升华,尤其90岁前后的“衰年变法”,已不是一个“黑”字可以概括的了。

黑宾虹作品

黄宾虹认为,“扬之高华,按之沉实”即韵远与质实的平衡是倪云林、黄公望画中的高妙之处,但他们都是“从唐人刻划犷悍中伐毛洗髓而来。”恽南田崇尚“虚空粉碎”,谓画纸上若有灵异之气在漂浮,然这种“虚空粉碎”的境界非有一种拔身凌空的内力不能致。

黄宾虹在“黑密厚重”以后,在九旬之年,到达的正是这种境界。只是这种境界,一方面,是用笔墨解悟中国哲学的高妙境地,另一方面,黄宾虹的解悟已超出古人而具近代特征,所以,我们体验它、领会它、解释它,尚需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切磋探讨。

巅峰之作

据中国嘉德官网介绍,《黄山汤口》是黄宾虹绘画生涯中的绝笔巨制。此图五笔七墨具备,是黄宾虹画论主张在纸上“用兵”的有力例证,晚年绝笔,力道老辣,堪称宾翁腕底山水翘楚。此幅博物馆级的抗鼎力作,出版著录无数,一时不能穷尽,各处专着论及宾翁代表作,此件皆列于首。

《黄山汤口》不啻于是黄宾虹一生中的最伟大作品,笔墨之冠,艺术之巅,亦堪当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中的明星,载入艺术史的经典之作。黄宾虹一生曾登过黄山九次,一生所创作的黄山山水画无数。1955年,黄宾虹以高龄92岁,创作了《黄山汤口》。而此图黄宾虹送给了一位叫做陈叔通的老友。

陈叔通(1884-1966),名敬第,杭州人。清末进士,留学日本。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晚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生平酷爱梅花,室名百梅书屋。陈氏为黄宾虹知交,1919年秋,曾介绍黄宾虹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当时,黄宾虹58岁。

两人在上海的时候就是邻居。黄宾虹太太宋若婴曾说:“他每逢新春总画些梅花、水仙、天竹子、茶花赠送给友人,陈先生处总有的。”在黄宾虹生命中,陈叔通是一位实实在在的“贵人”,令他一生充满感激。解放之初,传统中国画正受到严重冲击。

有一段时间内,黄宾虹状况并不好,许多事也都是有陈叔通在其中帮忙。也正是托陈叔通的福,黄宾虹人生的最后,在杭州度过了一段简单又安心的日子。为此,黄宾虹晚年每年都为陈叔通画不少好画,两人也经常通信。而陈叔通不仅自己向黄宾虹求画,也代他人求——比如为章伯钧。

2014年,在中国嘉德以6267.6万元成交的巨幅《南高峰小景》(当年黄宾虹作品的最高成交纪录),极有可能就是陈叔通为章伯钧所求。

陈叔通一生收藏了黄宾虹的许多精品。而在他所藏的黄宾虹佳作里,最重量级、最为精彩的之一,莫过于这件巨幅名作《黄山汤口》。黄宾虹一生最爱黄山,人生最后,他将这件巨幅佳作献给了恩人。《黄山汤口》作为陈叔通旧藏,首次现身拍场。

此作盖有“黄宾虹”“黄山山中人”“冰上鸿飞馆”等三枚印章,右上角有黄老亲笔题字“黄山汤口。三十六峰、天都莲花、前海胜景由汤口入。九十二叟宾虹。”3.45亿元的成交价对于一些画家而言,已经是天价,但就黄宾虹在艺术界的地位而论,其作品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价格,笔者以为其市场价值还有一定的升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