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金刚经字帖 泰山石峪金刚经 书法摹写帖

2017-07-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泰山石峪金刚经 书法摹写帖 规格:45cm*1310cm(13.1米长) 字体大小:约7cm 材质:宣纸<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摩崖刻石,刻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经石峪花岗岩溪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 兮",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径5

泰山石峪金刚经 书法摹写帖 规格:45cm*1310cm(13.1米长) 字体大小:约7cm 材质:宣纸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摩崖刻石,刻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经石峪花岗岩溪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 兮”,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径50厘米。

整个刻石没有落款,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经刻历千余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1069字(包括可认读的残字和双勾字) 字径大50厘米,大多数为竖纵约三十五厘米,横宽四十至六十厘米。

书体以隶为主,富于变化,间有篆、楷、行草意。

用笔苍劲古拙,纵逸大度,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充满个性。清扬守敬《学书迩言》曰:“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

”站在高崖俯视大字,肃穆端庄,与整个泰岱的神韵相融合。它的书艺之高,结体之大,规模之巨,自古罕见,堪称“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传王右军书,非也,然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作”。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则称:“今考其笔法,与邹 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其亦为韦氏无疑。

”后人又有推测为王子椿所书。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 “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与其如出一手。

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则作北齐天保间(公元550--559)人所作。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 《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如出一人之手, 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

以上诸说皆无定论, 察其笔势风格大多认为北齐人书。1965年,1982年,经刻四周建石栏保护。1967年,为使经刻免受冲刷,在崖北筑砌石坝一道,改水道于刻石西侧。

此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字径大小亦有差别,《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原刻于泰山一小瀑布下的大块平整山石上,藏于水下约千年,后经泉水改道,才暴露出来。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何人所作,至今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