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杰介绍芒种节气 气象先生宋英杰携新书"二十四节气志"做客书城

2019-0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2月24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气象先生"宋英杰,携新书<二十四节气志>做客青岛书城城市课堂,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未完待续",并接受半岛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认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不只是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这个时代对它的贡献,"使它既在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宋英杰介绍芒种节气 气象先生宋英杰携新书"二十四节气志"做客书城播报标准:说孩子能听懂的话1993年3月

12月24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气象先生”宋英杰,携新书《二十四节气志》做客青岛书城城市课堂,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未完待续”,并接受半岛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认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不只是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这个时代对它的贡献,“使它既在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宋英杰介绍芒种节气 气象先生宋英杰携新书"二十四节气志"做客书城

播报标准:

说孩子能听懂的话

1993年3月1日,宋英杰成为中国第一位天气预报电视主持人。20多年来,他成为《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最常见的主持人,他也成了“中国第一气象先生”。宋英杰说,他的粉丝多是小朋友,“有很多朋友说,两三岁的小朋友是我的粉丝,电视节目只看《天气预报》,有的小朋友还能按照节目中播出的顺序,背出城市名”。

宋英杰介绍芒种节气 气象先生宋英杰携新书"二十四节气志"做客书城

这一发现让他既感动又倍觉压力,孩子对这一节目感兴趣,也促使他为此花费更多心思,“比如春夏秋冬的片头,换季时也会换,在播报语速和用语、发音方面,都尽量考虑这一年龄段受众的接受程度”。他回忆,自己小时候听天气预报听不懂,“有一天自己来播报天气,第一条标准就是,说孩子能听懂的话”。

宋英杰介绍芒种节气 气象先生宋英杰携新书"二十四节气志"做客书城

谈到《天气预报》的播报标准,宋英杰透露,他不满足于“我报你知”的阶段,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我们有一个关于气象的主题词‘分享阳光,分担风雨’,节目版本换了很多遍,但主题词还是这八个字,这代表了我内心的角色感和精神气质,也是我内心的一份坚持”。

在信息采集和传递中,他更愿意以顺口溜的方式来表达,让观众“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着”,因此他在播报时还会“借鉴”网友的智慧,比如“不以下雪为目的的降温都是耍流氓”、“我的这条命是空调给的”。他认为接地气才能聚拢人气,才能够将这个节目所蕴含的科学价值转化为社会响应。

预报风险:

对要精彩错也无奈

虽然已经做了20多年的气象主持,宋英杰到现在也没有把自己当成“主持人”,“那只是我的一个兼职,我有正职,是专业气象员”。

宋英杰称自己是个聊“天”的人,“以前,很多人都说天气预报不靠谱,预报得不准,比如说下雪,天天说天天都不下。虽然现在还是不能给大家一个一锤定音的结果,听起来还是不那么靠谱,但关于节气的文化是靠谱的”。全国省级气象台的24小时晴雨预报定性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5%左右,去年已提升至87.

6%。但这不到二成的不准确率,则成了大家吐槽的最大理由,而他也成了“不靠谱的男人”。他认为预报都是有风险的,宋英杰选择“对要对得更精彩,错要错得更无奈”。

解读节气:

物候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宋英杰在书中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之中的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及变化,从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模式,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风土为纬,建构了中国人的生活韵律之美,《二十四节气志》这本书则是用科学来印证文化。

在宋英杰眼里,“节气是一门具有包容性、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学问”。在现场,宋英杰普及了节气的起源,“最初只有夏至和冬至,就是白昼最长和白昼最短的日子,接着又有了划分季节的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后才有界定物候的节气,如小满、芒种”。

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以物候观察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所谓物候,则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可以不知道白昼黑夜如何精分到秒,但大家一定能看到,燕子来了,桃花开了,青蛙又叫了,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每户有每户的秘籍”。

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诞生在中国,宋英杰认为,中国大多数地区都属于季风性气候,有着不确定性,雨热同季意味着两种极致气候的叠加,跌宕起伏的气候特点更适合种植粮食,也正是因为不确定性,稍有差池则容易出现灾害天气,“多一点阳光就灿烂,多一点雨水就泛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也需要更精准地去把握天气变化,愿意去钻研赖以为生的气候,“节气文化应运而生”。

与时俱进:

当代人应予以修订

宋英杰认为,对节气的认识应与时俱进,“现在对学问的要求不再是渊博,而是‘渊’,隔行如隔山”。他写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二十四节气是‘未完待续’的文化,传承不只是从古籍中寻章摘句,我们不是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还要去修订,增加新的内容,尤其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更要对它有所贡献”。

对于节气本身的局限,正是当代人应该修订的,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希望二十四节气充盈着科学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清香,“使它既在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中国的节气文化对周边国家也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宋英杰介绍,有很多国家都受到中国节气的熏陶,当然会有一些本地化的改造,尤其是日本,“比如花期,日本对樱花的花期预报可以精准到天,我们现在对花期的预报最多也只能精确到周”,因此他的下一本书就想把各国的气象谚语和中国谚语做一个比对,“有哪些比我们还精彩,哪些比较独到,我们别盲目自恋,也别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