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璐琦给中药资源号脉 黄璐琦 给中药资源“号脉”

2017-1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青年,时代的宠儿,追逐梦想的弄潮者. 青联,挥洒青春.收获历练.放飞梦想的摇篮.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界别的青年菁英;这里,走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的青年才俊,成为让世人瞩目的"星青年".他们有思考.有作为.有创新,把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在不同的舞台上上演一幕幕精彩-- 青年群体的每个人都是青春舞台上耀眼的主角,而那些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的青年人是聚光灯下最靓丽的"明星".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一个永远不变的道理是,为国家.为

青年,时代的宠儿,追逐梦想的弄潮者。 青联,挥洒青春、收获历练、放飞梦想的摇篮。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界别的青年菁英;这里,走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的青年才俊,成为让世人瞩目的“星青年”。

他们有思考、有作为、有创新,把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在不同的舞台上上演一幕幕精彩…… 青年群体的每个人都是青春舞台上耀眼的主角,而那些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的青年人是聚光灯下最靓丽的“明星”。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一个永远不变的道理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青春者成就的不只是个人的人生,更是时代的担当与荣光,绽放着更为瑰丽的风采。这里推出的一个个主人公把青春激情和活力集聚为创新、创业、创优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想学建筑的他被调剂到了中药专业,“这就是上天安排的,我不后悔。建筑与医药,都是民生很大的一块,与老百姓都息息相关。”

黄璐琦在野外收集中药

黄璐琦 给中药资源“号脉”

文/本刊记者 余玮 刚落座,工作人员泡上一杯茶,碧绿色很快成了杯中的主色调,蜷曲的叶子舒展着,缕缕茉莉般的清香随之萦绕上来。 把盏香茗,任丝丝幽香飘荡。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黄璐琦与记者对面而坐,边品茶,边聊中药人生。

啜一口,细细地品味着茶的苦涩甘甜。笑谈着人生得与失,娓娓道来学术之路的苦与乐。人生如茶,甘苦都是滋味…… 领衔摸清中药资源“家底” 2011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这是自1983年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后,对国内各省现存中药资源进行的一次“大摸底”。

黄璐琦被任命为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 时隔近30年,原有数据已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的科学决策,与此同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手段的突破也日新月异。

摸清国内中药资源基本现状,成为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对于藏在深山里的中药,又能有哪些新的认识?在环境的巨变下,哪些品种已经面临濒危?这些都摆在中医药人的面前。

作为专家组组长,黄璐琦除了在北京日常的繁杂工作,以及各地的学术会议、交流考察外,带领各地资源普查队员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进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成了他近几年来工作的主旋律。

几年间,细算下来,黄璐琦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野外跟中药“面对面”地打交道。随着各地普查队员,他走过了全国60余个普查试点县。“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段太珍贵的经历了!”他感叹道。哪种中药材是否道地、在何地分布、数量多少,他都了然于胸,谈起来如数家珍。

在河南安阳汤阴县考察时,黄璐琦发现在当地伏道扁鹊庙院周围有不少艾叶,回来查阅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边记载:“艾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这里的“复道”是否就是“伏道”?黄璐琦通过梳理艾叶道地沿革,考证“伏道”地名,同时结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实地所得资料,得出“复道”一词首次出现于宋代苏颂《本草图经》,历代沿用,但所指均不甚清楚,至《本草纲目》始出现“汤阴”与“复道”并提。

伏道为扁鹊墓地之一,商周时即存在,沿袭至今,未曾变化,汤阴艾因伏道扁鹊庙而得名,可推测李时珍认为“复道”即是“伏道”,北艾产地应为“汤阴伏道”。 在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考察过程中黄璐琦以科学家所具有的敏锐洞察力发现了苦味枸杞,与平时多见的甘甜味道的枸杞大有不同。

查阅《本草原始》,发现确有“枸杞子,味苦”的记载。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地区,植物生长多年来未经过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野生的枸杞原本就是苦味,经人工驯化、选择后变为现在的甘味。

“相关研究基本完成了,我打算根据这些整理出论文。这些发现对今后的研究都有启发作用。”黄璐琦说。掌叶大黄的叶子可开发成蔬菜、三七种植问题的解决思路……这些都成为他的新课题。

此次922个县级普查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野外工作的队员达到上万名。现在,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发现2个新属25个新物种,汇总得到1.3万多种药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信息,中药资源种类数已超过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黄璐琦(中)在安徽天柱山实地调查中药资源

分子生药学创建的前前后后 1992年,黄璐琦成为北京医科大学一名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和著名药用植物学家诚静容。“这些导师在为学做人方面都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曾担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的楼之岑院士,严谨治学的精神让我敬仰。

” 在进行栝楼属植物分类学研究时,黄璐琦发现有很多问题用传统技术和方法已经无法很好地解决,而分子水平的研究则很可能为这门古老学科带来新的生机。 1995年,年仅27岁的黄璐琦以《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为题将自己长期以来的思考发表在《中国中药杂志》上,文中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的概念。

这在当时沉闷许久的生药学研究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随后,一支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在他身边迅速形成。

以黄璐琦研究团队为核心,在很多中医药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协作下,国内第一部从基因水平研究生药学的著作《分子生药学》得以问世,并标志着一门崭新的生药学分支学科——分子生药学在国内诞生。

此后,此书成为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教材。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黄璐琦和他的团队不懈努力下,分子生药学现已成为研究方向稳定、技术水平领先、理论思想创新、学术影响广泛、学科队伍合理的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规范化的创新学科。

2006年,38岁的黄璐琦申请了国家973项目的课题“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而这一年是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次设立中医药研究专项,黄璐琦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开始中药学的创新研究,并成为“973项目”年轻的首席科学家。

做课题的时候,黄璐琦待在家里的时间很少,不足20平方米的实验室成为他的常驻基地。有时候,为了做一个实验,他可能直到凌晨才能回家。“如果你问门口的保安人员,单位里谁下班最晚,那么保安一定会说是黄老师。”黄璐琦的一个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工作状态。

小档案 黄璐琦,九届、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十一届全国青联常委,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

素有“书乡”、“茶乡”之称的江西婺源,是黄璐琦的出生地。黄璐琦的母亲金青是中医师、新安医学学派传承人,黄璐琦从小便跟随母亲出诊,并且帮助采集草药,耳濡目染地学了一些中医知识。 当年,婺源县城不大,黄璐琦跟着母亲从街头到巷尾走过时,不时地听到沿途不少百姓见到就问好:“金医师好!

”这时,医师的职业荣誉感在黄璐琦心底油然而生,原来医师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作,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得出色,就会赢得充分的尊敬,能体验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

黄璐琦说,父亲曾希望自己学建筑,因为家里也有一个学医的姐姐。1985年高考,怀着一个建筑师的梦想,黄璐琦在高考志愿表上填写了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可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没有被这个专业录取,反而被调剂到江西中医学院中药专业。

“这就是天意,上天安排的,我不后悔。建筑与医药,都是民生很大的一块,与老百姓都息息相关。”子承母业的黄璐琦,为此投身中医药领域。过去对母亲从事职业的骄傲自豪,逐渐变为了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偶像是医圣李时珍 本科毕业后,他考上全国中医药权威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同仁堂的创始家族——乐家第十三世传人乐崇熙攻读硕士学位。 “我29岁任中药研究所所长,31岁开始担任博导,因为年轻,于是所里推选我从九届起加入全国青联,并且是中直机关青联常委,后来我又成为北京市青联副主席。

我和青联组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青联帮助、培养、支持了我,我也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愿意尽力为大家服务。

当年作为医药卫生组的委员,我曾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利用经常搞野外普查有些经验的优势,联合同组的医药企业委员每年外出调研度假一次。”黄璐琦的实验室集结了近30位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历、不同年龄段的成员,这种学术互补性极强的人员组合方式在中医药学界并不多见。

采访期间,记者问及黄璐琦有偶像否,他笑言是医圣李时珍。这么多年来,黄璐琦对照李时珍的事迹践行着,在科研的路上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采访结束,走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所在楼一层,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塑像赫然耸立在大厅中央。这哪里是一尊塑像,也不单单是纪念物,分明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物化,感召和激励的是一代代中药人的进取之心。“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黄璐琦和他的团队深谙此道,以心践之,致力于中药资源研究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