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军扶贫研究 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2017-12-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站在世界前沿思考问题,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是没有光辉灿烂明天的民族.贫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课题,也是世界各国发展中的一大问题,因此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其意义如何评价也不过分.正因为如此,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前言"中,第一句话就是"富裕中的贫困是我们这个世界中最大的挑战".同样,如何推进扶贫开发,也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正如我国国务院温家宝总理2004年5月

【摘要】: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站在世界前沿思考问题,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是没有光辉灿烂明天的民族。贫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课题,也是世界各国发展中的一大问题,因此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其意义如何评价也不过分。

正因为如此,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前言”中,第一句话就是“富裕中的贫困是我们这个世界中最大的挑战”。同样,如何推进扶贫开发,也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正如我国国务院温家宝总理2004年5月26日在全球扶贫大会开幕式上说,我国“努力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为人民大众所分享,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在全球消除贫困、实现富裕,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人类追求正义、公平和平等的永续实践,与贫困作斗争,是所有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神圣责任。

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提炼,其理论与实践背景是中国农村多年波澜壮阔的扶贫开发历程。扶贫开发模式的提出标志着扶贫实践的成熟,研究扶贫模式是总结中国农村几十年扶贫实践最恰当的切入点,有可能成为有中国特色扶贫理论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从理论角度来看,中国扶贫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中国扶贫的模式也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国内学术界肯定。

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究竟有哪些主要的模式,这些扶贫开发模式各有什么特点,在扶贫开发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从发展的角度应当如何创新?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研究这些问题,不但可以丰富农村扶贫开发理论,还可以完善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于深入研究二十多年的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轨迹,进一步在新形势下创新扶贫思路很有启示,对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扶贫理论研究也是重要的贡献。

从实践角度来看,研究农村扶贫开发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扩大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世界范围内的扶贫事业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至目前的2365万人。

但是,扶贫事业依然面临着新的和长期性的挑战,本世纪初中国农村扶贫的步伐反而放慢,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在一些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处于边缘性的区域和群体中,这都需要扶贫思路的战略性创新,特别是扶贫模式的战略性创新。

本论文正是围绕中国扶贫模式创新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力求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为贫困经济学的发展添砖加瓦。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求站在更高、更大的角度来研究此问题,从时间视角,对扶贫模式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研究;从空间视角,不仅从西部贫困地区的角度、中国的角度、还从世界的角度进行研究,运用科学发展观对于扶贫模式的创新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方法上,采用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法。总之,本论文采用发展经济学、经济社会学、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并通过重点模式的全面的分析,把握其精华、归纳出具有普遍性、指导性的战略思路,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战略决策作参考。

本文主要围绕四个层次进行研究:第一,关于扶贫模式创新的背景研究,包括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第二,关于扶贫模式创新总体思路的研究,主要分析如何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扶贫模式的创新;第三,关于扶贫思路创新的主要模式研究,包括财政扶贫模式、“一体两翼”扶贫模式、科技模式、文化模式等;第四,关于扶贫模式创新的主要对策研究,包括扶贫模式选择的条件、扶贫绩效的评估、扶贫模式效益的巩固等等。

本论文首先对于贫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贫困既是一个普通而常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探究贫困的本质属性及其深层原因,比较不同类型的反贫困模式,对于全面、深刻地认识贫困问题、解决贫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进一步指出,从扶贫行为的逻辑过程来看,一个完整的广义的扶贫模式应该包括扶贫决策、扶贫资源传递、贫困人口或贫困地区的具体受益方式以及对整个扶贫过程和结果的监测评估四个基本环节,具体可概括为决策、传递、接受、监控四个系统。

并对于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进行了初步评估,为进一步的全面分析奠定基础。

其次,对于扶贫模式创新的背景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我国的扶贫开发对于世界范围减贫事业是巨大的贡献,三是我国的扶贫开发还面临严峻的挑战,扶贫的效益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完善和创新扶贫模式。

再次,本论文选择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扶贫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开展扶贫以来我国扶贫模式的特点,分析了这些模式的成功之处与不足,并分析了完善与创新的方面。

选择的这些模式包括:作为“一体两翼”扶贫模式的整村推进模式、产业化扶贫模式、劳动力转移模式;科技扶贫模式、文化扶贫模式等。尽管还有些其它的模式由于篇幅所限未进行分析,但是这些模式已代表了完善与创新的主要方向。

最后,本论文对于扶贫模式创新的主要对策进行了研究,包括扶贫模式选择的依据、扶贫模式的绩效评估、扶贫模式的效果监控等。本论文与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一是研究的视角有所创新,从我国扶贫开发几个大的发展阶段透视扶贫模式的变迁;将中国的扶贫模式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中进行研究;并通过扶贫模式若干成功的经验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创新,研究的视角有时间的跨度和空间的广度。

二是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近些年来扶贫效益下降的问题,指出,1978年至今中国扶贫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但是,扶贫投入增长较快的是1986年—1996年,并且,从扶贫投入与贫困人口、农民家庭纯收入等数量关系分析,其投入效益的拐点是1996年。

扶贫投入总额每增长1%,在1986-1996年能使农业增加值增长1.26%,而在1997-2004仅能使农业增加值增长0.29%。从边际分析看,无论是用当年价格计算还是用可比价格计算,每增加1亿元国家扶贫资金投入的脱贫人口从1996年以来是迅速下降的趋势。

三是指出扶贫模式创新,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将以人为本作为扶贫模式创新的核心理念;将素质提高作为扶贫模式创新的战略要素;将市场机制作为扶贫模式创新的重要杠杆;将农户参与扶贫作为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力;将农民身份转变作为扶贫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四是提出了创新扶贫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扶贫的内涵要拓展、扶贫主体要多元、扶贫的对象要拓宽、扶贫的方法要改进、扶贫的效果要监控、扶贫的机制要完善等等。

五是对于我国有代表性的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的主要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一体两翼”扶贫模式的整村推进模式、产业化扶贫模式、劳动力转移模式;科技扶贫模式、文化扶贫模式、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等。

在新形势下探索贫困地区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建立一套高效运转的组织机构,对于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关于我国扶贫模式与国外扶贫模式的比较、关于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与扶贫模式创新的相互关系等都有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笔者将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对于这些问题向相关专家学者学习,深化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 扶贫 模式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323.8 【目录】: 摘要2-6Abstract6-18导论18-34一、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18-20二、本选题涉及的主要问题研究动态20-31三、论文的框架结构31-32四、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32-34第一章 扶贫模式创新的背景研究34-61第一节 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阶段34-37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37-49一、总体模式37-41二、具体模式41-49第三节 中国扶贫模式对世界的贡献49-50第四节 依然严峻的扶贫开发形势50-55第五节 扶贫模式的战略性缺陷55-58第六节 缺陷的深层原因分析58-61一、对“以人为本”的宗旨认识不足58-59二、模式的运行机制出现偏差59-60三、财政扶贫模式存在偏差60-61第二章 扶贫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61-73第一节 扶贫模式创新的五个统筹61-63第二节 扶贫模式创新的五大要点63-73一、以人为本是扶贫模式创新的核心理念63-66二、素质提高是扶贫模式创新的战略要素66-68三、市场机制是扶贫模式创新的重要杠杆68-70四、农户参与是扶贫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力70-72五、农民身份转变是扶贫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72-73第三章 农户特征与扶贫模式选择73-85第一节 不同类型农户特征的分析73-78第二节 贫困农户行为特点78-82一、第一类贫困农户的行为特点78-81二、第二类贫困农户的行为特点81-82三、第三类贫困农户的行为特点82第三节 扶贫模式的选择82-85一、对第一类贫困农户扶贫模式的选择83二、对第二类贫困农户扶贫模式的选择83-84三、对第三类贫困农户扶贫模式的选择84-85第四章 财政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85-99第一节 进一步促进财政扶贫模式的转变85-88一、由救济型扶贫向开发型扶贫转变85-87二、由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87-88三、由封闭式扶贫向开放式扶贫转变88四、由单纯经济扶贫向全方位扶贫转变88第二节 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模式的管理88-92一、加强专项资金管理88-91二、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91-92第三节 财政扶贫政策的创新92-99一、创新转移支付政策92-93二、建立新的资金分配形式93-94三、确定资金的支持重点94-95四、调整扶贫投资政策95-96五、完善人力资本发展政策96-98六、调整科技发展政策98-99第五章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99-114第一节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特点99-102第二节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完善102-104第三节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创新104-109第四节 整村推进的个案分析109-114一、理清工作思路、以贫困村为单元整体推进110二、运用参与式扶贫方法,科学制定规划110三、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稳步实施110-111四、整合扶贫资源,加大整村推进投入111五、创新机制,管好用好各类扶贫资金111-112六、充分发挥社会帮扶优势,组织机关定点帮扶112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级扶贫工作体系112-114第六章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114-142第一节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特点115-116第二节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完善116-119一、完善金融服务体系116-117二、解决二、三产业滞后的问题117-118三、重视解决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118四、提高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水平118五、解决扶贫班子的松散问题118-119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119第三节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创新119-126一、完善金融体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119-122二、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122-124三、建立科技兴农机制,提升产业开发水平124-125四、落实责任制,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125-126五、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扶贫项目126第四节 产业化扶贫的新型模式分析126-129第五节 产业化扶贫的亚产业模式—乡村旅游分析129-142一、乡村旅游是产业化扶贫的成功模式129-130二、乡村旅游的定义与趋势130-132三、乡村旅游在扶贫开发中的战略地位132-136四、乡村旅游的成功案例分析136-138五、发展乡村旅游模式的对策138-142第七章 劳动力转移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142-157第一节 劳动力转移扶贫的特点142-146第二节 劳动力转移扶贫的完善146-149第三节 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创新149-155第四节 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案例分析155-157第八章 科技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157-174第一节 科技扶贫模式的概念157第二节 科技扶贫的特点157-158第三节 科技扶贫模式的作用机制158-163一、科技扶贫的决策系统158-160二、科技扶贫的传递系统160-161三、科技扶贫的作用方式161-163第五节 科技扶贫模式的完善163-166一、完善决策系统163-164二、完善传递系统164-165三、完善作用方式165-166第六节 科技扶贫模式的创新166-171第七节 科技扶贫模式的个案分析171-174第九章 文化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174-192第一节 文化扶贫模式概述174-177一、文化扶贫模式的内涵174-175二、文化扶贫的理念分析175-176三、文化扶贫的投入探讨176-177第二节 文化扶贫的必要性177-185一、校正传统扶贫的误区177-180二、提高文化扶贫的认识180-185第三节 文化扶贫模式的目标185-186一、思想观念创新185-186二、文化素质提高186三、科技水平提高186第四节 文化扶贫模式的创新186-192一、加大文化建设投入187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187-188三、促进教育事业发展188-190四、丰富贫困业余文化生活190五、破除迷信、移风易俗190-192第十章 扶贫模式的绩效评估192-216第一节 我国扶贫效益的计量分析192-209一、中国扶贫投入的变量选择与数量描述192-196二、中国扶贫投入效益的变量选择与数量描述196-200三、扶贫投入效益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200-206四、扶贫投入效益的相关分析206五、扶贫投入效益的弹性分析206-207六、边际分析207-208七、结论与启示208-209第二节 扶贫模式创新的绩效评估209-216一、绩效管理的概念及发展过程210-211二、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作用211-212三、扶贫模式绩效评估完善的方向212-213四、扶贫模式绩效评估的原则、标准和体系213-216第十一章 扶贫模式创新的对策研究216-236第一节 扶贫模式创新的资金监控216-228一、财政扶贫资金的范围216-217二、财政扶贫资金漏出的界定与度量217三、财政扶贫资金漏出的主要渠道217-222四、财政扶贫资金漏出的原因透析222-224五、财政扶贫资金漏出的治理策略224-228第二节 扶贫模式创新的机制研究228-233一、力量动员机制228-229二、目标瞄准机制229-231三、资金集敛机制231四、社会监督机制231-233第三节 扶贫模式创新的制度保障233-236一、完善土地产权制度233-234二、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234三、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34-235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35五、完善法律制度235-236参考文献236-242作者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242-245致谢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