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丹毒最好治疗方法有哪些 如何预防下肢丹毒

2019-0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丹毒"是一皮肤病症,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有可能是丝虫病引起,可参见百度百科丝虫病. 什么是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

“丹毒”是一皮肤病症,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有可能是丝虫病引起,可参见百度百科丝虫病.

什么是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丝虫病引起的丹毒样皮炎等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

预防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 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

支持疗法,对症处理。

局部治疗: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

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

症状潜伏期2~5天。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婴儿多见于腹部,脐部感染有关。愈后遗留有色素沉着。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但应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外界刺激物的病史,无全身症状,有瘙痒;蜂窝织炎为境界不清的弥漫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溃,愈后结疤。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疾病预防:应积极寻找可导致致病菌进入的皮肤病变如湿疹的搔抓、破损或外伤,一旦发现这些皮肤病变应积极治疗。最常见、易被忽视而未予治疗的易感因素是足癣,可成为细菌进入皮肤的门户。嘱患者勿挖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