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一样好奇,《情满四合院》为什么能火?

2018-08-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收视率同时段排名第一,豆瓣评分8.7,因为<铁齿铜牙纪晓岚>而被观众熟知的导演刘家成,随着<情满四合院>的热播再次走到观众面前. 文丨刘鑫 初识刘家成,是2000年.作为导演的他因为<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成功而声名鹊起.此后,<高粱红了><离婚前规则>一系列作品,再次巩固了他一线导演的地位. <情满四合院>是刘家成继<傻春><正阳门下>后的又一部京味儿作品,讲述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发生在北京四合院的故事.

收视率同时段排名第一,豆瓣评分8.7,因为《铁齿铜牙纪晓岚》而被观众熟知的导演刘家成,随着《情满四合院》的热播再次走到观众面前。

文丨刘鑫

初识刘家成,是2000年。作为导演的他因为《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成功而声名鹊起。此后,《高粱红了》《离婚前规则》一系列作品,再次巩固了他一线导演的地位。

《情满四合院》是刘家成继《傻春》《正阳门下》后的又一部京味儿作品,讲述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发生在北京四合院的故事。剧的主人公人称傻柱,30多了还单身,几经波折才娶了带着3个孩子和1个婆婆的寡妇。这个四合院还住着一身正气的一大爷,“官儿迷”二大爷,精于算计的三大爷和人见人恨的许大茂。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构成了这部剧的情感故事、生活变迁和社会百态。

不论是剧情还是剧名,《情满四合院》都称得上“土”, 土得掉渣,但就是这样一部剧,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从CSM52城第七位跃升至第一,豆瓣评分达到8.7。

对于零宣传的《情满四合院》来说,这样的结果真是又惊又喜,一直不被看好的年代剧也借此扬眉吐气了一番。

怎么就火了?

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强势的宣传炒作,《情满四合院》的“走红”来得突然。

“比如何冰,看他的戏你会无止境地上瘾,一个带着北京痞子味的好演员。”“表演自然生动,不矫情,很生活化接地气。”从豆瓣网友的评价来看,清一色的老戏骨获得一致认可。

先不说内容,主演何冰、郝蕾的搭配,就赢得了一大票观众,也成了《情满四合院》最大的加分项,虽然这在项目筹备之初,是担忧和徘徊。可现在看来,这样的“风险”配置,却成就了《情满四合院》。

不得不佩服刘导选演员的眼光。对他来说,演员选择是必须的功力,是导演所具备的素质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情满四合院》是刘导从零抓起的,剧本吃透了,演员也就成型了。

观众说何冰是唯一的,郝蕾也是,当然这是后话了。

据刘导回忆,当时的质疑声不小:“您的故事就不是现在市场上最时尚最流行的,演员阵容一看,整体很强大,但没有大流量明星。”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让刘导陷入徘徊。他开始反问自己:你的创作初衷是什么?把这个故事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如果为了换一个流量明星,牺牲故事值得吗?思来想去,刘导把自己说服了,也说服了投资方。

《情满四合院》播出后,再问曾经反对的人,这剧演员怎么样?刘导说,他们的回答是“不可替代”。拿郝蕾来说,在表演上,她扮演的秦淮茹进一分则矫情,退一步又显得牵强,这个女人的所有层面,那种分寸感和爆发力,郝蕾的完成度超乎想象。

再说何冰,他在《情满四合院》播出第一天还在担心。“咱们的戏有人看吗?”刘导说,没过几天,再打电话何冰说的就是:“收视率这么高,我现在出去买瓶奶,不签五六个字我都回不了家”。

前几天《情满四合院》收视破1了,何冰发微信给刘导,说“真了不得”,刘导回:再买奶换别人吧!

大到90岁的老太太,小到三岁的小孩槐花,甚至食堂的小厨师,保卫科的科长,所有有词的演员刘导都会一一过目。“现在《情满四合院》口碑好,收视也好,我可以告诉你们赚了很多钱。”刘导眼里满是骄傲。他说通过这个事,演员和创作者都更有信心了,坚持和坚守是对的。

缘何钟情京味儿?

有了“戏骨”的保障,可《情满四合院》的故事立得住吗?随着剧情发展,网友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情满四合院》弘扬主旋律,歌颂人间真善美,可世上真有傻柱这样的人吗?

何冰饰演的傻柱不仅把房子给别人住,钱放别人口袋,还养着一堆不是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觉得不太真实。再说郝蕾扮演的秦淮茹,把傻柱当摇钱树使。也无怪乎,豆瓣网友特别为剧取名“满院白眼狼、一家吸血鬼、小寡妇爱饭盒”,甚至大骂“三观不正”。

而刘导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观众这样的反馈,他说正常,因为那个年代多得是傻柱那样的人。生在北京的刘导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指着手上的疤说:“小时候去天坛公园接水,冰滑摔倒了,当时吓哭了,这时候解放军战士跑过来抱着我,跑了好几公里到医院挂上号,等家人到了以后所有的费用交完了,解放军同志消失了”。

刘导问,“这种事现在可信吗?有点假对吧。但我亲身经历了那个年代,这种好人好事在身边经常出现。《情满四合院》的主题就是把过去美好的东西展现出来,让人们看到那个年代的真实”。

《情满四合院》原名《傻柱》,是刘导自己起的。在他眼中,傻是爱称。傻柱的傻不是真傻,他的傻是责任和担当,是付出不计回报。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不太合理,但不能为迎合现在的价值观而改变故事的真实性。

刘导感慨,现在社会水泥墙把人们封闭了,情感也隔开了,每次回家坐电梯谁都不打招呼,那个气氛很凝固,很尴尬。“小时候的很多东西要普及,不一定要主旋律,但我的作品一定要引人向善向上,告诉人们什么是可歌可泣的,什么是善良。这是我的创作理念。”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刘导对这片土地感情深厚,多年钟情于京味儿人文作品。但作为导演,他也难免有禁锢于某一题材的担忧。可看到观众喜欢,刘导说京味儿题材的收官之作恐怕还没到,接下来,还会有新北京题材的尝试。

“细节控”怎么拍戏?

一部好剧,除了剧情、演员、导演,剧的细节也是成功的关键。《情满四合院》让观众看到了满满的诚意。

和刘导合作过的演员,经常说他是“细节控”。对这样的评价,刘导欣然接受。因为他的每部剧都是这么过来的。

《情满四合院》讲的是发生在四合院里的故事,为此,刘家成花巨资搭建了1:1的四合院,还有街道、百货商场,高度还原60年代的北京。能这么“壕”,也得益于刘家成同时担任《情满四合院》的制片人。

都说导演是花钱的,制片人是省钱的。刘导怎么平衡这两个矛盾的角色?

“省钱的概念是不对的,应该叫合理把控。”刘导说,作为导演来说是最不自私的,一定要把钱花在镜头里,《情满四合院》能够吸引人,场景占了很大比重,一定要花大价钱。

于是也就有了这座建在昌平工厂的四合院,刘导说:后来工厂舍不得拆了,这个四合院至今保留,这两年都有剧组去拍戏,当时花费的功力和精力可想而知。

以前印象里的制片人总嚷嚷着“导演,没钱了”,制片人天天哭穷,但刘导说,当了制片人以后,发现几千万还是挺经花的。

制作花了大价钱,别的地方就要省。刘导对演员片酬的把控很严,《情满四合院》整体演员片酬都没有超过制作总成本的35%,低于行业标准。主要演员冲戏来,特约演员为刘导而来,都没把钱放第一位,钱也就都砸在制作上了。刘导说,该堵的堵住了,该放的放出去,既保证质量又节省了资金。

《情满四合院》快结束的时候还剩下钱了,但刘导说不想省钱,把钱都花在制作上,将来回报是大的,现在省了一两百万,将来卖不出去就折了好几千万。“账要这么算”。

大场景有了,道具也不能马虎。那时的碗是什么样的?家里的摆设什么样?80年代的城市什么样?从大场景到道具,每一件都要从图纸开始确定。

说到细节,刘导想起了前段时间签的一个合约,合约括弧里写着“导演至少保证拍摄60%以上”。刘导当时很困惑,这条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才知道,有些导演接完戏50%都拍不完就交给执行导演了。最后,刘导要求把这条去掉。“这太可笑了,作为导演要百分之百完成是应该的。”

就目前看,不负责任的状况在影视圈盛行,从前期筹备到拍摄,一直到后期完成,导演从头到尾跟着的很少,但刘导说他愿意做这个很少。因为大家都玩“行活”,才把自己凸显出来,但最后成功的一定是认真的人。

“说拍戏享受的导演都是骗人的”,刘导感慨,拍戏的过程就是受苦受罪的过程,因为职责所在。相对来说,刘导不算高产,以前最多一年拍两部,现在基本一年一部。他说到了这个年纪也拍不了多少戏了,拍一部就少一部,所以每一部都要保证品质,不然就浪费了一部戏的机会,所以在剧的选择上刘导显得格外慎重。

戏外的刘家成,是个极其低调的人。他也享受着这份低调,他说如果走大街上都被围观,会离生活越来越远。

刘导家坐电梯能直接到地铁,他说自己能不开车尽量不开,至于坐地铁干嘛,观察生活。“这是导演的职业习惯,观察各种各样的人,零距离接触生活,创作的东西才有生活的质感。如果把自己和观众脱离,太瞩目了,你的作品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了。”

刘导每年都带家人出去旅游,他说这对创作很有帮助,时常让自己静一静,可以想想接下来做什么。他没给自己设定过什么长远目标,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最初那样,接好作品拍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