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的书 日本是中国之药——熊培云《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读书沙龙

2017-05-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熊培云在新书<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中提出,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至于药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如果认真学习日本的社会建设,日本将是一味良药,可以医治中国"弱社会"与"强国家"的病灶.如果只是看到日本在向右转.安倍在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在街头举旗叫喊,从而继续以民族主义来强化中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则可能适得其反.日本战后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是中国当下社会重建过程中绕不过去的有益借鉴.为什么许多原本不喜欢日本的人

熊培云在新书《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中提出,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至于药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如果认真学习日本的社会建设,日本将是一味良药,可以医治中国“弱社会”与“强国家”的病灶。如果只是看到日本在向右转、安倍在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在街头举旗叫喊,从而继续以民族主义来强化中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则可能适得其反。

日本战后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是中国当下社会重建过程中绕不过去的有益借鉴。为什么许多原本不喜欢日本的人去了一趟日本后都会改变成见,发出由衷的赞叹?面对这样一个垃圾分类和处理方式多达518种、人均每年阅读45本书、明治以来的所有出版物都可以在国会图书馆找到、对规则的敬畏已内化为生理本能的国家,中国最应该向其学什么?日本人文明举止背后的制度成因何在?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如何不再成为两国现实和解的包袱?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特邀知名学者熊培云做客青苑书店,和您一起重新发现“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

嘉宾简介:

熊培云

评论家,时代观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任《南风窗》杂志主笔,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新书简介:

行万里路,写一卷书。熊培云以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深度,详细记录了旅日期间的所见与所思。本书不仅梳理了日本自明治以来的思想流变,同时深入探讨了当今日本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有关“日本是中国之药”的结论,注定这不只是一本日本之书,更是一本中国之书。

熊培云其他作品:

本书辑录了熊培云对生命、爱欲、媒介、美和正义等方面的思考。不曾毫无节制地抒情,也未沉迷于意象的构建,它们以诗或“诗评论”的形式呈现,揭示了人性的幽暗与光亮。当人们喊出“文学已死”的时候,作者却逃向了它。作者相信上帝的语言就是文学的语言,上帝不是真理,是意义,而文学的价值就在于生产和捍卫意义。

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即使在困厄的年代,也要保持内心的明亮与自由,不与黑暗同沉 为了一个善果累累的未来,我们先要在这片土地上种下属于自己的那粒自由与宽恕的种子。

读懂村庄,读懂中国。 熊培云数年沉潜,心血之作,其中部分篇章曾以“乡村纪事”连载于《南方周末》,写作时间跨越十年,备受各界关注。 以自己家乡的村庄为考察对象,以小见大,通过一个村庄的历史,反映现代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兴衰。

《重新发现社会》(修订本)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

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思想国》为著名学者熊培云第一部文字结集,精选作者留学巴黎期间撰写的部分文字,其中包括欧游旅途中的感想见闻,对欧洲时事的现场直击,也有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国情现状的深刻观察。这一部彼岸书记载的不仅是思想者的精神履迹,更寄托了对未来中国的乡愁与期许,“思想国”这一概念也由此逐渐深入人心,“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里,人人可以自由地思想与旅行。

这将是一个人道的、人本的,以知识为信仰的新新中国。”此次再版增删了部分内容,作者特别为本书撰写了万字长序,省察当下时代,描摹心路历程,使得“思想国”这一主题更加完整丰富。

乌托邦时代,为了未来否定现在;功利主义时代,为了现在舍弃未来。当中国从一种极端滑向另一种极端的时候,熊培云以一如既往的乐观态度,唤回人们对理性的信心与热情。 这个社会会好吗?既是疑问,也是期许。本书打通古今中外,不仅着重探讨了革命与改良、自由与责任、暴力与宽恕、道德与法律等关键议题,而且从“以己任为天下”的角度,诠释了个体之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