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璧溪山幽居 寂居松壑不移家——黄君璧的《溪山瀑雨》图

2018-0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黄君璧善画山水,笔墨氤氲,气势雄浑,传统功力深厚,同时兼修西画,历经近代中国画的发展与变革,被西方艺术界誉为中国画"新古典派"的代表.他与张大干.溥心畲在近代美术史上并称"渡海三家",对20世纪后50年台湾画坛具有深远的影响.<溪山瀑雨>图(见上图)创作于1941年,是黄君璧在大陆时期创作的精品.此图纵111厘米,横53.5厘米,纸本水墨.画上款识:荔甫仁丈见而爱此,即以奉呈指正.辛巳夏目写于香江.黄君璧.现藏广州美术馆.全图笔墨清润灵秀.纯熟老道,在沉

黄君璧善画山水,笔墨氤氲,气势雄浑,传统功力深厚,同时兼修西画,历经近代中国画的发展与变革,被西方艺术界誉为中国画“新古典派”的代表。他与张大干、溥心畲在近代美术史上并称“渡海三家”,对20世纪后50年台湾画坛具有深远的影响。

《溪山瀑雨》图(见上图)创作于1941年,是黄君璧在大陆时期创作的精品。此图纵111厘米,横53.5厘米,纸本水墨。画上款识:荔甫仁丈见而爱此,即以奉呈指正。辛巳夏目写于香江。黄君璧。现藏广州美术馆。

全图笔墨清润灵秀、纯熟老道,在沉郁深厚的气息中营造一种爽利清幽的意趣。画面右半部伫立一块突兀大石,水墨酣畅淋漓,颇有石涛笔意,而与之相对的左半部挺立两颗苍松,松干挺拔威严,一派堂堂君子之风。松下小径沿山路曲曲折折,通向远处的松林;林间弥漫着迷蒙的烟雾,使整个松林散发着静谧幽深的气息。

左下方的路上悄然走着一位隐居山林的高士。寥寥数笔,使人物闲雅傲逸的神态跃然纸上。路的下方伴着潺潺小溪,汇到近处成一池清潭。

潭边横卧一块巨石,浓重的墨色不仅衬托出用轻快柔顺的线条勾勒出的溪水,也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严整而厚重。全图似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松香与潮润的空气。在雾锁山腰之上悬挂一飞瀑,水气、雾气、云气夹杂一起在空中流动,更给画面增添几分神秘与深邃。只有近处的清潭暗示出山颠之上飞瀑流泉的最后归宿,它也巧妙的贯穿了整幅画面的气脉,尊崇着传统中国画中讲究“水有源流”的法度。

纵观此图,以竖向取大势,山石、松林挺立而决不扭捏屈曲,与画面右侧的长竖题跋、上方的飞瀑相呼应,整个画面构图显得庄重大气。同时蜿蜒的小溪、小径、大块卧石都以横向穿插其间,使画面错落有致,极具节奏变化,尤其是从山涧流出的小溪纯用勾水法,用笔老辣劲健而不外露,笔墨显得轻盈俏皮,画得精彩非常。

点苔更为精微而富神韵,渴笔秃锋,苍苍茫茫,有巨然遗风。大面积的渲染使黄君璧的山水形成了水意蒸融、浑厚朴茂的风格,早年学习过西画、水彩有助于他对整体画面空间、气氛的把握,但处理手法微妙、隐秘而不留痕迹。

和近代激进的革新派比起来,黄君璧的个人面貌深藏于传统范式之中而展现出雄厚的传统功力,那种含蓄内敛、扑面而来的清新之气令人心旷神怡,这恐怕是新派中国画所不及的。

总之,正如俞剑华对黄君璧所评:“是所作能以古人的笔墨,运自然的丘壑,有独创的精神,而无因袭的缺点。保持民族的渊源文化与传统而能发扬光大,确乎是中国画复兴的正当途径。”

黄君璧(1898—1991)原名允碹,号君璧,自署君翁、自雪堂主人,祖籍广东南海,生于广州。早年寄居南京,1919年毕业于广东公学。1922年在楚庭美术院研究西画。1 927年又任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 937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艺专教授及国画组主任,并被教育部聘为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美术展览会国画组审查委员。1949年,黄君璧迁居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今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主任。黄君璧先生从教长达60年,对大陆和台湾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韩国留学生,美术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