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平作品 2016虚苑新锐奖专访中央美院苏新平:今年新锐奖的作品让我刮目相看

2017-09-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果是这三届比较起来,前两届可能是版画本身的特点更被强调了,尤其形式感这一块,这也是这些年版画被强调的地方.既是它的优势,其实也有一定的误区

如果是这三届比较起来,前两届可能是版画本身的特点更被强调了,尤其形式感这一块,这也是这些年版画被强调的地方。既是它的优势,其实也有一定的误区。所谓的版画形式,对版种特征的强调,其实就是样式化的强调。影响到学生层面,他的模仿的痕迹、学习的痕迹会特别强,因为跟这个学生的年龄段有关系。

今年的作品不光是版画属性,比如铜版、石版这些特点特别明显,做得特别好。另外在语言方面和思想意识方面,他也是综合形成的一个总体的的语言,这就是艺术的语言。在这个层面有几张做的真是让我刮目相看。我觉得42号(编者按:天津美术学院黄小玲《囚鸟系列》),他把学生层面所经历的艺术家的状态体现出来。

我不知道名字,像一个女同学做的。因为我关心这个作品,我问了一下,好像是本科毕业生。她把女孩这种心态,她那种内心封闭的状态,她反射到内心的对世界的认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表达得很微妙,但是视觉效果又没有丢失,做到这样有一定的难度。

一般我们评判作品就是那几个标准,首先是独特性,包括思想意识的个人特点,语言的方式方法,版画语言的方式和方法,就是独特性。

第二就是难度,作品有自己的难度,这个难度不仅仅是指投入时间的多少或者画得多复杂。它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可以一看很简洁。画面渗透出作者心里或者思想的意识,就是他的人的本性。在他面对今天复杂的社会时的本性,他个人的一种东西体现在画面里,这个很难得。

还有一点是完成度,就是作品是不是完整。当然对完整,有传统的认识,就是哪个地方画得都比较完整,没有太多的缺失,面面俱到。但我指的不是面面俱到。我说的完整是指,比如说一条线,如果它是带着作者对世界的认知或者他生活的处境,把它融汇到那一条线上,或者一个点上,同样是完成度是很完整的一个作品,让人感觉有厚度有深度,他线的背后是有内容的、有内涵的。

当然就刚才谈到的这件作品,一个人一个房间,三件都是同类的,只不过动态上有点变化。

简单的环境,但你感觉到她给予你的东西却不是那样的简单。通过版画的语言,形、色、点、线、面的组合,它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让你感觉这个画面很完整。用这个例子为了说明作品的完成度,这个作品让我特别在意。

刚才说那三点,有些学生可能会特别像某个人的,学习期间这种特点会特别强。今年的新锐奖不像往年,有一部分作品已经脱离这个学习的层面。有些人作品的单一项,比如单纯性、独特性这个角度很完善,独特性是指思想观念独特和画面的语言的表现独特。

我们仅仅从语言表现的独特性上看,他有自己的特点,不是人云亦云的大多数人的学习状态。大家都差不多,但是他却能拉开了。就是这两点还挺好,觉得我们参与进来看到几件好的作品,有一种愉悦感。

今天的小孩上学跟我们那个时候完全没法比,就是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他至少是两个方面的。第一今天小孩特别幸运,上学期间接受的知识和技能,远远比我们那个时候宽泛、深入。另外从更广泛的来讲,多媒体时代给他们带来的资讯、知识和技能都是爆炸式的。

除了学校给予的,他在全球范围里面可以在瞬间读到、看到想要的信息。我们过去什么状态?比如老师介绍一个人的作品,或者你偶尔在展览上或者在画册上看到某一个艺术家或者某一个人的作品,你想再得到或者看到,几乎是很难的。

图书馆找不着,即便有,也被别人借走了。外围的杂志,全国才只有两个美术杂志,一个是《美术》,一个是《江苏画刊》。有时候在报纸刊物上偶尔看到一张,想着办法反复看,天天去读,恨不得拿刀裁下来据为已有,就是这种迫切的求知欲望。过去跟今天完全是两个世界,两个概念。

另外,作为学生来讲,也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不同,虽然那时物质或者其他条件不具备,但我们的求知欲极其旺,对艺术也是真有理想。我选择了艺术,就想一生做这个事。你一生做一个事,怎么去建立起来?一定是有一个比理想更宏大的东西,那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像宗教一样。

但今天不一定了,今天很实用,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把它当成一个谋生的手段,没有那种很宏大的想象、理想。其实就是务实和务虚的这种两种心理的差别。这是两个时期两个时代或者几代人的完全不同的一个状态。

我们可以受苦受累,或者缺衣少穿,但还执着的去追求艺术。但是今天怎么可能呢,你没有吃穿,没有什么物质上的保障,他可能就放弃了,会选择其他的。同样利益最大化的,他会选其他的领域,他可能毫不犹豫就会转向。但是我们那个时候想都不会想这个问题,即便是没饭吃,没地住,也会冲着这个理想就去。很简单,就是两个方面,条件和人的情况。

但是今天学生因为他得到的信息和知识技能要比我们丰富和深入的多,所以都特别聪明、知识面也广,这一点我们做不到。但是另一面他可能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尝试,总是在尝试当中,始终难以在某一个角度深入追问或者追寻下去。

当然我希望学生从进入我的工作室或者进入我的领域里面开始,让他逐步树立起艺术的理想,这不是说一句口号。希望他去多读点书,寻找一些世界范围里面某一个特别喜欢的大艺术家,然后追根问底看看他的自传、回忆录等等,对这个艺术家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和认识,这对于他树立自己的艺术理想,作用和帮助特别大。

当然老师也要以身作则,他不会在蝇头小利或者某些利益上去有某种显露,更多的是对艺术的追问或思想碰撞。在这个上呈现的越多,对学生越是有帮助的。

新锐奖,前两年已经评过,有一部分人得奖,在学生当中在传播。但所谓的影响力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可以说明问题。另外这个奖的设立,如何更去合理,也需要时间来调整。刚才我提了个建议,奖可以设,但是一定要强调最出类拔萃的最优秀的那一位,就选择少中又少的一位,给一个重奖。

不要跟体制内或者现在社会层面上一样,很多奖平均发放,这其实毫无作用和意义。像奥斯卡奖,拿出一个最厉害的一个学生的作品让他获奖,其他的就是提名,把奖金压缩到最低,有一个普遍性的覆盖面积可以了。

这样可能对社会、对学生的辐射作用会更大一点。所以,这两方面都需要调整。还有比如展览也需要时间,需要不断的征集,让更多的人参与,征集到更多的好的作品,专业可选择的余地会更大一些。但今年这届新锐奖比往届整体水平、质量要高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