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到底传达什么样的处世哲学?

2017-08-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流派,还是基于儒家的外王内圣理论.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

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流派,还是基于儒家的外王内圣理论。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 展开 大道教育 2014-09-18

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流派,还是基于儒家的外王内圣理论。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和对外实践,格物致知。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没有私心物欲的状态。


这样就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即靠实践,靠自省,实践和自省是一个过程的,是一件事情。

格物就是改革。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收起 大道教育 2014-09-18

首先浅显的意思是学习处事的一种方法·,而更深层次的就是要致良知,。知和行本就是良知。知即知道良知,行即行驶良知。良知即天理,知行合一即行天道。良知是这句话的关键,就如同道家的道是说不出的,是要用心去体悟的东西。“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事物是相互矛盾的,正因如此,事物才向好的方面发展,这就是天理。向善除恶是心学的一条明线,而去私欲存天理是心学的一条暗线。... 展开 与贤W 2014-09-19

首先浅显的意思是学习处事的一种方法·,而更深层次的就是要致良知,。知和行本就是良知。知即知道良知,行即行驶良知。良知即天理,知行合一即行天道。良知是这句话的关键,就如同道家的道是说不出的,是要用心去体悟的东西。“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事物是相互矛盾的,正因如此,事物才向好的方面发展,这就是天理。向善除恶是心学的一条明线,而去私欲存天理是心学的一条暗线。 收起 与贤W 201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