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峰十七局 【再登高峰】五月二十一日看张建峰《范进中举》(转帖)

2018-0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次北京京剧院的"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赛,得到广泛的关注.25场演出中,我预购了三场.这<范进中举>就是其中的第一场.1956-57年奚先生在北京初演此剧时,我没能去看.后来也只在电视上见过奚门第三代的一些选场片段,这次是第一回看完整的演出,当然无法拿建峰的范进跟其他人做比较.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汪曾祺先生跟据<儒林外史>编写了此剧,奚啸伯先生排演并获得北京市京剧汇演一等奖.尽管<儒林外史>的读者比不上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那么广泛,但这<范进中举

这次北京京剧院的“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赛,得到广泛的关注。25场演出中,我预购了三场。这《范进中举》就是其中的第一场。1956-57年奚先生在北京初演此剧时,我没能去看。后来也只在电视上见过奚门第三代的一些选场片段,这次是第一回看完整的演出,当然无法拿建峰的范进跟其他人做比较。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汪曾祺先生跟据《儒林外史》编写了此剧,奚啸伯先生排演并获得北京市京剧汇演一等奖。尽管《儒林外史》的读者比不上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那么广泛,但这《范进中举》的片段因长期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熟悉其情节的人自然不在少数。

在60年代初我教过几遍这课文。到80-90年代,我的老伴也教过多次,印象很深。这次更让其立体化、形像化展现于舞台,可说是唤起很多回忆。

这是一出很难演的戏,说它难,不但是指主要人物范进的唱念作表繁复、人物前后变化起伏迭宕;更因为这戏不是一出群戏,其他配角演员不很吃重,全看老生一人的功夫。能把观众抓住是很不容易的。

这是奚先生的独门本戏,建峰演来,全按奚先生的路子走 。以前看过建峰的一些戏,并不刻意追求“奚味”,像《焚棉山》、前部《四郎探母》等。而此剧让我首先感觉到的,建峰的唱、念学奚还是很到家的。

像一开始的西皮原板“周学道他待我恩同再造哦”、“浇活了树苗”。下边的二黄快三眼“秋风落叶飘不定”一段,重点场次疯颠的西皮唱段“御花园与万岁并肩同游”“他道我文章好字字锦绣”的“游”字、“绣”字,吐字归音都是地道的奚韵。

念白如“门生的文章本来是乱七八糟哦”、“只怕他们也是不肯哪”,都奚味十足。这让我又一次欣赏到那优美的“洞箫之声”。这出戏中范进的作工也很繁难,如决定赴考时下场的水袖、髯口功,迟到闯考场的跪步下场,疯颠后的单腿退步、髯工和那漂亮的吊毛都很警人。

表情上最突出的是卖母鸡时的犹豫、在集市上以袖遮面,欲叫卖却张不开口的窘态,把个酸腐老儒生刻画得入木三分。至于对人物的心理刻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修养的加深,我想建峰还是有更上层楼的余地的。

剧中的胡屠户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他对范进的前倨后恭被吴敬梓刻画的活灵活现,戏剧性很强。担任此角的演员虽也把台词都说下来(还有两出说错),但人物表现得欠火候,台词的语气体会不够,人物形像没能立起来。

是个缺憾。 我觉得这出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前几天见媒体报导,中小学学生的睡眠时间又少了一小时,深有所感,这戏该让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看看。 北京京剧院的这个活动可以看到领导的魄力与决心。

从青年抓起,这是有远见的举措。不少演员一连几天都有戏,宋昊宇打头阵演过《苏武牧羊》后,连续在《花田八错》、《八珍汤》、《秦香莲》、《勘玉钏》、《霸王别姬》里担任配角。

像李扬、梅庆阳等多人没参赛但在很多演出中都有他们参加,这种甘当绿叶的精神也极可贵。 戏不是很长,不到两小时就结束了,这也符合时代特色,太长了总会有人坐不住。地铁末班车在那而限制着那。 本贴由老田2011年5月22日9:21:0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