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佩数学故事专辑-奇妙的数王国(全5册)

2018-04-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毓佩教授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用文学的形式普及数学,至今已是硕果累累.他十分擅长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形式,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情趣盎然,使读者在有趣的故事中接触数学,并从此喜欢上数学.他的"数学故事专辑"(包括数学童话故事<奇妙的数王国>.数学侦探故事<爱克斯探长>.数学历险故事<荒岛历险>),特色鲜明,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李毓佩,1938年7月生,山东黄县人,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北京科普作协理事

李毓佩教授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用文学的形式普及数学,至今已是硕果累累。他十分擅长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形式,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情趣盎然,使读者在有趣的故事中接触数学,并从此喜欢上数学。他的“数学故事专辑”(包括数学童话故事《奇妙的数王国》、数学侦探故事《爱克斯探长》、数学历险故事《荒岛历险》),特色鲜明,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李毓佩,1938年7月生,山东黄县人,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北京科普作协理事。1977年开始从事数学科普创作,20年来出版科普图书60余本,短篇600余篇。主要作品有《奇妙的曲线》、《圆面积之谜》(1993年同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数学司令》(1990年获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1993年获首届全国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一等奖),《有理数无理数之战》(198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奖一等奖),《数学游艺会》(1987年获全国畅销书奖),《数学奇境故事丛书》(1997年获第八届冰心儿童图书奖)。1990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全国有突出成绩的科普作家”称号。李毓佩教授创作了不少科学童话、科学故事,数学领域的一些专有名词,他都拿来当童话里的主人公。

比如《有理数和无理数之战》。一看到这个标题,首先让人觉得很奇怪:“有理数”和“无理数”不是两个专有名词吗?它俩为何打起架来?谁是有理数的代表,谁又是无理数的代表?一读作品,原来是有理数不服气,凭什么说我们是无理数呀,于是和有理数发生了矛盾。它们的统帅分别是 1司令和π司令。短短一篇科学童话,不但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来历以及科学家调停它们之间矛盾的设想,都通过一篇简短的文章表现出来了。既惊险有趣又生动活泼。这是数学进入儿童文学领域的一大创新。
李毓佩教授的作品不是简单地堆积数学概念、计算方法,而是通过奇妙的构思,从生活中的若干问题出发,把这些知识很自然地穿插进来。

不仅普及了数学知识,还普及了数学思想,以及追求数学的精神。在中国科普作品中,同时这样浅显生动地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的少儿科普作品实属罕见。
《奇妙的数王国》数学童话故事
一个孩子在梦中,来到一个宫殿,一个女孩出来迎接他,介绍自己叫王小零,要带他参观她的零王国。这儿的公民都剔光头,你可以放心的与他们握手,但不能和他们拥抱;握手就像加号,你还是你自己,拥抱则像相乘,你就变成零王国的公民..
有理数和无理数之战,小数点大闹整数王国,李毓佩教授这些名段名篇,曾经让多少个对数学有所畏惧的孩子喜欢上了这门学科。
——适合小学生阅读
阅读建议: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只爱读故事,而耽误了“正科”的学习,至少这本书可以很直观地打消他们的顾虑,因为许多孩子是读了这本书后而喜欢上数学的。不过我们不能指望总能找着这种用童话故事来讲数学、物理、化学的优秀作品,而且也没有这种必要。优秀的故事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它们能给孩子启迪,把孩子武装成一艘战舰,随时驶向知识的任何一处港湾。

科普园地里的“孺子牛”
记著名科普作家李毓佩校友

如今,青少年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正口益为国人所关注。“从娃娃抓起’早巳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坦怎么抓?抓什么?却见仁见智:理论的大树离不开实践的土壤:鲁迅先生曾说过:“单是话不行,要紧的是做。”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毓佩先生就是一个一直在“做”的人。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他即开始在数学领域里打造一个神奇的科普世界;廿多年来,他的园地里开满了奇花异草.一阵阵扑鼻的清香传输着科学的养份,令无数青少年心驰神往。笑声中学习

李教授1958年毕业于北京四中。当年四中一代名师刘景昆先生那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给他后来的创作以极大的启迪,至今仍让他感到回味无穷。

李教授回忆道,一次实验课,刘老将各种试剂倒在一个容器里,但怎么也倒不满。刘老问同学:为什么倒不满?有的同学说是化为气体挥发了,有的同学说是变成固体沉淀了。全不对,刘老把容器拿起来,原来容器是漏的!课堂上顿时爆发了一片笑声,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台,笑得喘不上气来。李教授说,刘老此举是在告诉同学.有时工作方法虽然不错,但使用的工具出了问题,工作还是不能干好。

刘老的每一堂课都能让教室里充满了笑声.而在哈哈大乐中.学生们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还极大地开启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了解了许多人生的哲理。我想教学教到这种程度,是水平,更是一种境界!”李教授由衷地赞叹道。

李教授后来也登上了讲台。如何把课讲得生动活泼一直是他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大学讲堂上,他的课以其广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大受学生们的欢迎。他的讲台下曾长期放了一个录音机,那是没有机会听他讲课的学生偷偷放的,为的是弥补缺课的遗憾。

1979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拟出一套《少年百科丛书》。经北京市教育局推荐,以文笔生动、风趣见长的李毓佩教授成了作者之一。李教授的第一本著作名为《奇妙的曲线》。这本小册子仅在中少出版社登记的印数就达140万册。紧接着他又应邀为《我们爱科学》、《少年科学画报》撰写数学科普作品。从此他的科普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创作伊始,李教授就把握了一条原则:由于自己的作品主要面对的是广大小读者,因此既要普及数学知识.还要讲求可读性、趣味性,小明友阅读时“最好能乐”。已自成一派

一位学生家长在写给李教授的信里说,他给孩子买过不少书,孩子看完就随手送人,惟有对李教授的科普作品爱不释手,反复阅读从不送人。而且老师反映,孩子的数学成绩进步了,特别是爱提问题了。2000年的一天,李教授到三联书店去讲演,讲演结束后,一位中年人走到李教授面前。他手里拿着一本书恭敬地对李教授说:“在报纸上知道您今天来这里讲演.我特意赶来。您的这本书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本书,我一直保留至今.希望您能给我答个字。”李教授拿起书一看,原来是1979年出版的自己的第一本科普图书(奇妙的曲线)。20年了呵!李教授顿感心潮起伏!

20年来,李教授出版各类数学科普图书100余本,短篇 800余篇,总计约1000万字。他的作品《奇妙的曲线》、《园面积之迷》获1993年中国图书奖一等奖、《不知道的世界——数学卷》获1999年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又获第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至此,他已囊括了国家图书界的三个最高奖项。此外他还获有来庆龄儿童文学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全国畅销书奖……等诸多奖项。为此他被业内人士称为“获奖专业户”。1990年他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

李教授的作品为何广受好评?不妨先了解一下他的创作思想:

李教授认为,人的早期培养异常重要,而科普作品是一种很好的启蒙形式。他的专业是数学。他说数学的一个特点是表述形式简单、格式化,因此而貌似枯燥令人生畏。其实那些神秘的符号、公式最初在数学家眼中都是活生生的东西。数学科普作品就是要还原那些活生生的东西.让孩子们不再厌烦数学或成为“做题工匠”.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其实是生动有趣的。

李教授把自己的读者定位在最广大的青少年而不是少数“尖子”。因为他觉得将来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毕竟是少数人,而更多的人是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或认知方式。李教授指出,数学从根本上悦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数学能培养人具有了解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愿望,有效地开阔人的思维生间.丰富人的想像力。而缺乏想像力的人,是难以具备创新能力的。

在写作标准上,李教授对王元院上曾提过的4个字——准、新、浅、趣深以为然。他认为其中的“浅”是指通俗易懂而不肤浅。“浅”还表明作者对问题看得透彻,就像未受污染的水潭——深,然而澄澈见底。“浅”其实是很难的,对作者的能力,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固然写不好科普作品,而有些人数学家往往也会感到难以下笔,

在写作形式上,李教授选择了用故事作为载体讲数学。他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不爱学习的孩子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因此他决定用故事的“瓶”来装数学的“酒”。通过观察,他发觉童话、侦探、探险、斗智这四类故事最受孩子们的欢迎,而围绕着这些题材,他的创作风格逐渐形成。

“x探长”、“铁蛋博土”、“瘸腿狐狸?、“独眼狼”……一个个活泼灵动的人物,一个个充满人情味儿而又好玩的故事从李教授的笔下喷涌而出。每一个故事均体现了一个数学道理,或解答了若干数学难题。这些故事不仅让孩子们大声叫好,而且在目前不大景气的科普界吸引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眼球”,著名作家叶水烈在读了李教授的作品后叹曰:“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将在中国召开。中国是第一个举办这一高规格的世界数学家人会的发展中国家。为迎接大会召开,李教授精心创作了一套数学科普丛书.包括数学侦探故事爱克斯探长)、数学童话故事(奇妙的数学王国)、数学历险故事(荒岛历险),以此作为向大会的献礼: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将中科院院士张景中先生的科普作品和李教授的这套故事丛书汇集在一起,以“院士数学讲座专辑”和“数学故事专辑”的形式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给予这两套书非常高的评价。

2002年3月18日,张景中院士、李毓佩教授科普作品专辑出版研讨会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召开:会前,数学大师、90多岁高龄的陈省身先生向会议表示了关注与祝贺。参加研讨会的有5位我国著名的院土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负责同志、各大学教授、中小学特级教师、科普期刊的同志。如此高规格的科普作品研讨会令人刮目。

结合李毓佩教授的作品,与会的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创作特色、意义等进行了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他以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为中国科普创作指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他成功地在数学与文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通过奇妙的构思、生动的文笔,不仅普及了数学知识.还普及了数学思想,以及追求数学的精神,让孩子们在喜闻乐见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素养的熏陶。

有趣的故事离不开有趣的人物。引入注目的是李毓佩教授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个个都生动、有灵气、栩栩如生。这些角色不是生硬地讲数学,而是情景交融,语言、行为符合角色的性格及特定的场景:特别是他塑造的许多男孩子,或荒岛历险、或推理探案,充满了勇敢精神和对付各种突发场面的智慧,具有一种阳刚之美,为过去的科普作品所罕见,令人耳目一新,因此若仅从儿童文学的角度欣赏,他的作品亦堪称一流。

很多长期关注李毓佩教授的专家在会上指出:经过多年的创作,李毓佩教授的作品在我国青少年数学科普读物中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大流派。

永远在奋进熟识李教授的人.常常感叹于他生活中几个强烈的反差。反差之一:平凡琐碎的现实生活与神奇瑰丽的数学童话

李教授5岁丧父、两代单传,人到中年时,家务负担尤显沉重。1990年,《中国社会报》的记者在他刚刚获得“宋庆龄全国儿童文学奖”后采访了他,并于同年4月24口发表了题为《教授?作家?保姆》的采访记。该报在编者桉中称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其时,李教授的祖母刚刚庆祝了百岁诞辰;他的母亲已届83岁高龄;他的夫人也已年逾半百,且是中学高三年级的班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两个孩子一个要考大学,一个要考高中。李教授责无旁贷是家中的“顶梁柱”。他每天要侍候祖母、母亲、夫人三个老太太,要收拾屋子、买菜、做饭、洗碗、洗衣服。那时他一家四代住四间平房.一到冬天,四个炉子真够他费心,哪个都不能灭,若发现哪个不妙,立即要从别的炉子里夹煤过来,他称之为“循环补救法”。

李教授不是专职作家,他是一名大学教师,那时在学校里不仅要教课,还承担着数学教研室主任的工作。他的本职工作让人无可挑剔。他曾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及学院的教育先进工作者。他主持的《微型数学》研究项目获得了学院教学成果奖。

在工作、家务如此繁重的情况下,他所钟爱的那些数学小精灵,他所心仪的神奇美妙的童话世界不仅没有被扼杀,反而愈显活力四溢。他曾同时为6家刊物供稿,且内容绝无雷同,篇篇堪称精品,这委实可称之为一个“奇迹”,且令人想起鲁迅先生的话: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反差之二:高产作家自称是个“半残疾”。

原来李教授小时侯曾罹患“脓胸”。他胸部右侧被摘去了十根肋骨。手术后他的右肩比左肩略低。为弥补这一缺憾.他上中学时苦练乒乓球,曾在市少年宫与庄则栋同门学艺,曾是四中校队队员,打败过当时四中第一高手凌青云先生。乒乓球运动使他身体的右侧渐无大碍。但李教授还有一个讨厌的慢性病——高血压,每天一到晚10点,就困得眼皮睁不开,想开夜车写作是绝对没门儿。

因此,若以为李教授能在教授、作家、“保姆”之间显得游刃有余是仗着身体特棒那就错了。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李教授应付困难的绝窍其实很简单,就是追求高效率。他的很多作品往往是充分利用每一刻空闲时间完成的。像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就是他构思创意的极佳时段,由于他—分钟都不愿浪费,一有时间就开动脑筋,腹稿早巳酝酿成熟,真正落笔写的时候常能—挥而就,因此晚10点后可以安然入睡。

追求高效率反映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李教授自信他不是—个会被困难压倒的人,在任何时侯他都要求自己做到生活积极、工作积极、思想积极:他从来也没忘记过自己的社会、家庭责任、更没有放弃过为诅国多做贡献的人生追求:

反差之三:年逾花甲而童心不减: 2002年3月,《小学生数学报》连载了李毓佩教授创作的科普连环画(猪八猴)。一个淘气的博士在动物研究所克隆猪时偷偷地往锗细胞中注射了猴子的基因,克隆出的猪长得像猪,动作、聪明劲儿却像猴子,于是被起名为猪八猴。一天猪八猴溜出了动物研究所,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数学故事。

克隆、基因技术这些代表当代科技前沿的词汇出现在李教授的故事中决非偶然。李教授一直认为科普作品应与时俱进。为了让孩子们能不断地接受自己的作品,就必须要认真研究他们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有什么新的需求,要随时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流行用语及思维方式;不能用老掉牙的故事去糊弄孩子;不能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60多岁的人写的;要使作品永远保持鲜明的时代感。李教授塑造过一个“酷猴”的形象,戴墨镜、穿牛仔裤,颇具时尚新潮色彩,让孩们十分喜爱。为了自己所挚爱的科普事业,李教授愿永葆童心。

如今,李教授的祖母已经去世了,他的老母亲健在,今年巳届95岁高龄,李教授—如既庄,每天仍要为地倒尿盆。李教授巳退休了,从而可以更加自如地在科普世界里驰骋。现在他的作息仍保持着正常上班时的状态。写作、讲演、读书、调研……他每天的工作计划总是排得满满的。他还有很多打算,如将自己的创作以动画片的形式推出,肯定会取得更加喜人的效果;中国已经“人世”了,自己要精心准备几套作品,以期在即将到来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热潮中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