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因梦自传 给成长中的女人——胡因梦自传

2017-08-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些天来我一直醉心于这本书--<生命的不可思议--胡因梦自传>.原本只是听说过胡因梦这个奇女子,便想找来她的自传借以了解一下她的人生经历,却

这些天来我一直醉心于这本书——《生命的不可思议——胡因梦自传》。原本只是听说过胡因梦这个奇女子,便想找来她的自传借以了解一下她的人生经历,却没想到,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远超出了当时的预想。在读它的时候,我一度激动到近乎落泪。

这其中夹杂着许多的感悟以及思考。长久以来的许多心结与苦恼的缘由在此处找到了答案,而关于她独具自我意识的生活方式及直面人生、正视人性的勇气和坚持,更是在芸芸众生之中显的犹为可贵。 可以说,这是一次心灵的启蒙之旅。

在我二十一岁性格中充满矛盾于不解的关键时期,终于在书中找到抚慰我心灵的一剂良药。它的出现另我欣喜不已,而我也在不断的自省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这本书不同于我阅读其他传记时的感受。

在我印象中,阅读传记是挺愉悦挺容易的事情,几乎不需多费脑力,许多传记叙述之下的揭示大多形式大于内容,只是皮毛,并无关痛痒。而胡的自传中却无比冷静且客观的着力于自身人格的分析极其自救,这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才能做到的,而她走上的也确是一条寻找真性灵的道路。

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写自传的时候,当“我”企图将它导向媚俗的方向时,它又会自动扮回到如如的现实;当“我”想炫耀自己逆俗的勇气时,它又开始自省起来。

她不属于任何教派,她只服膺于真理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人。 胡在整本书中前半部分重于叙述她的人生经历,其中不乏对自身的深切自省,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个性独立,富有才华与美貌并且拥有理性大脑的女人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这其中确实需要饱满合适的土壤孕育,而更重要的则是她易感于周围事物的特质和勇于自救的的勇气。书的后半部分着力于谈她灵修生活的点滴与心得。

这部分我读的很慢,她带来的东西对于我是相对陌生的,然而接受它们,却显的异常顺利,我力图进入作者当时的状态去体会她的感受,克氏的理论亦给了我一定层面的启蒙作用。 在重新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在台湾版序言上写着:“廓然无圣”是这本书真正的精髓。

如果你想在此书中寻找预设的理想或标准,你可能会一再陷入失望,如同我在撰写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不完美所生起的短暂窘迫一般。但你若是能毫无成见地随着我的生命历程,与我一同朝圣,解构,褪去层层的外衣,裸泳于意识的涛浪里,或许我们能认出彼此都是从“零”中降生的远古生物。

读过之后,我豁然开朗,一切都便都释然了。 弗洛伊德:幼年的记忆,会进入你的潜意识里。 不难看出,胡的性格形成与家庭关系与父母是直接相关的。

殷实的家庭环境并不能抵消父母恶劣关系给她心灵带来的长久影响,与母亲从幼年时期开始的对立关系促使她在今后的人生中不断思考新的价值观、人生观,也使她逐渐明了女性烦恼的根源。

她自小恋父,父亲的性格在她心里打下深深烙印,而她日后也总是对孤臣孽子产生一种本能的抚慰之情。她与母亲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了三十五年,其间充满着爱与恨的纠葛,如胡因梦自己所说:一个总是向右走的母亲,必定有一个向左走的女儿,日后叛逆性格的养成,多半是源自于此。

初恋对于胡而言,是一次极为深切的身心体验。她发现自己在忆写过程中仍然有强烈的美感、不舍与遗憾。我在想,也许Don与她的默契真的是世界上千万人中难得一见的。

而胡对他的爱情也是无比真挚热烈的。但如果胡因梦真的选择与Don在一起了,他们会幸福吗? 至于胡与Don分手的原因使我不禁想到了《颐和园》中余虹的那句话:“我要跟你分手,因为我离不开你。

” 胡因梦对Don深切的爱引发了心中巨大的不安全感。她在面临抉择时问自己:人怎么可以把自己的命交到别人手中,怎么可以连站都站不稳了?这样的缘我宁愿不要。 我不知道毅然分手对于她的后遗症是什么,也不知道她是否曾经后悔过。

而李敖则是胡这一生中不能不提的一个男人。 专门找了《李敖有话说》来看,面对这段短暂的因缘,李敖表现出来的种种小气与狭隘让人难免对他心失好感。连同父母一同辱骂,听的让人心惊肉跳。

而大师一直反复的说:前妻是种可怕的动物。那么,前夫呢? 不知道是不是书中对李敖的描写让大师觉得丢了面子而转而急红了眼,完全把前情抛之脑后。而胡除了淡然的否定种种诽谤之外,不忘记加上一句:没有李敖,就没有今天的我。

相比之下,大度的似乎往往是女人。 也许真如胡所想,仇恨的背后永远有相反的情绪,好象他还是难以忘怀或仍然在恐惧着什么吧。 但愿是这样,但愿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完全被时间遗忘。 三十五岁那一年,胡因梦毅然放弃了演艺事业,已逐渐成熟起来的她开始了深自反省,对于演艺工作,她究竟贡献了什么?什么才是演员的深意?她开始逐渐正视这些问题。

当她开始清楚自己的特质和潜力的时候,她也逐渐明白了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道路。

当我读到她写的一段话时,我的内心不禁汹涌澎湃起来,她说: 我的神经系统需要一个可以放松、可以邋遢的外在之家,但我更需要一个不必向世人交代或求得赞许的内心之家。我心中向往的其实是波希米亚式的另类生活,而不是达官显要家中少奶奶式的生活:当然做这样选择的人必定有自己的因因果果,外人是没有资格论断的。

一个人,尤其是女人,若想在众说纷纭的影响下穿透种种的虚荣、投射、幻想与憧憬,充分地活出自我,可不是一朝半夕能达成的;这里面需要太多的诚实以对和勇敢的叛逆。

二十岁的我显然缺乏先见之明,但总是在事情进行的途中逐渐明了了自己的真相。 一时间,我暗问自己:你能否有这样的勇气面对自己?我不知道。现在的我还太年轻,一切对于我都是诱惑,都是未知。

我幻想着成熟后的自己。我怀着虔诚又坚定的一颗心,恐惧着、向往着、期盼着,探索着。 自省对于一个人来说,太过重要。 结束演艺事业的胡因梦开始专心投入寻道的人生之旅。 在书的后半部分她想尽的讲述了其中的种种因缘和心灵状态,包括克氏的思想。 这部分我还要慢慢品读,这里就不做评论了。 最后,我只想说: 谢谢你,胡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