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作者是谁 《史记》中的汉朝 有三大冤案 有人比窦娥还冤

2019-05-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史书中的大多数内容,都是来自于不同的人的回忆,人的记性不会太完美,所以难免会有偏差,加之史学家自身也有立场和观点---尤其是早期的史学家们,历史学的中立性精神还没有被完全觉悟,因此书写中会有超乎寻常的主观意志的体现.从最早的史书之一<春秋>开始,孔子执掌了当时的鲁国,这部鲁国的历史就开始走了样子,是非观就开始按照儒家思想走了下去.<史记>的作者是谁 <史记>中的汉朝 有三大冤案 有人比窦娥还冤正统的二十四史中,<史记>这种依据作者观念而论是非的现象最为明显,

史书中的大多数内容,都是来自于不同的人的回忆,人的记性不会太完美,所以难免会有偏差,加之史学家自身也有立场和观点---尤其是早期的史学家们,历史学的中立性精神还没有被完全觉悟,因此书写中会有超乎寻常的主观意志的体现。从最早的史书之一《春秋》开始,孔子执掌了当时的鲁国,这部鲁国的历史就开始走了样子,是非观就开始按照儒家思想走了下去。

《史记》的作者是谁 《史记》中的汉朝 有三大冤案 有人比窦娥还冤

正统的二十四史中,《史记》这种依据作者观念而论是非的现象最为明显,由于司马迁与汉朝和汉武帝之间有着一些纠结,所以尽管太史公很多事情依据事实描述,却因为笔法的事情,酿成了一些流传2000多年的冤案。

《史记》的作者是谁 《史记》中的汉朝 有三大冤案 有人比窦娥还冤

三、李广“数奇”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后世的历史态度与《史记》的描述是相同的。可是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明白天地并不能左右人的命运,所谓的运气不好,不可能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断的重复。如果这件事发生了,一定是这个人做的不好。

《史记》的作者是谁 《史记》中的汉朝 有三大冤案 有人比窦娥还冤

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各自率领一万人去袭击匈奴,只有李广一个人全军覆没还被生擒,李广杀掉看守上马而逃。司马迁解释,匈奴从此惧怕李广,称其为“飞将军”。

河西之战,李广作为老将和张骞一起去打匈奴,本来是有稳定军心的作用,结果李广为了快速建功立业,带军突进,被人包围,张骞大军抵达后才营救了他。司马迁认为李广非常机智,与匈奴周旋到底。

而最后李广迷路自杀,则更是让人难以理解。司马迁居然认为是卫青不等待李广,最后逼死了李广。试问,卫青的职业是统帅,并非警察,为什么要去为了一个迷路的人影响战局。

反倒是人家卫青,虽然有点裙带关系,但起点并不及李广,反而是靠着一件一件的战功,彻底将匈奴驱逐到阴山以北,而匈奴失去了水草丰美之地,从此衰落。真正的龙城飞将,无疑是卫青。而遭受了不公待遇的,绝对不是李广,而是卫青。

事实上,司马迁之所以遭受宫刑,就是为汉朝叛将李陵辩护,而李陵则是李广的孙子。

二、韩信不该死

首先刘邦和韩信的年龄相差巨大,韩信死的时候才35岁。如果留韩信在世上,以韩信的才华,当时天下很难有奈何得了他的人,这是要杀掉韩信的基础条件。而刘邦死后,吕后依靠樊哙等人的支持,差点天下大乱;吕后死后,活着的陈平、周勃等人,居然能够左右皇帝的拥立。实力最强的刘氏齐王不能上位,较弱的代王刘恒成为汉文帝。由此可见,汉初这些大臣的威力是何等强大,而且所有活下来的人,几乎都给刘邦身后制造了麻烦。

至于道义上,韩信拒绝在彭城之战援救刘邦,刘邦险些被弄死。依照韩信的说法,他是为了天下大局,不得不置刘邦生死不顾。既然如此,刘邦为什么不能为了天下大局弄死他?何况在刘邦最需要他的时候,还要逼迫刘邦封他做齐王,可见其人。

司马迁认为韩信“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史记·淮阴侯列传》”,把韩信与周公、召公和姜尚相提并论。可上古之人,从来未能忽视文王对姜子牙的伯乐之情,刘邦和韩信何尝不是互相成就?

一、刘邦贪生怕死的小人

刘邦在二十四史当中是比较特殊的,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开国君王受到了这样的质疑,很多人认为刘邦贪生怕死甚至到了卑鄙的程度,逃跑路上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要了。

事实是怎么样的?且不说刘邦年轻的时候自己上阵杀敌,凭借战功成为秦军的一个头头,也因此到地方成了泗水亭长。且说鸿沟对垒的时候,虽然被项羽一箭射中胸口,忍住不发,并称对方射中了自己的脚趾,胸口中间如此冷静,恐怕一般的武将也不能做到;后来平定英布,刘邦也毫无畏惧,又被射中要害,不久去世。

这样一名始终顶在最前面的统帅,绝对不是贪生怕死的人,而更应该是一个冷静、果敢的英雄。试想彭城逃命,如果刘邦自己都活不了,自己的儿女更加活不了了。不仅如此,恐怕跟着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也很难了。刘邦从没有怕死,只是更加睿智和冷静,该挺身而出的时候,从来没有皱眉头。

一个敢于站在两军阵前,直面项羽、英布这种人的冷箭的人,居然贪生怕死,所以太史公笔下的刘邦,应当是比窦娥还冤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