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禹的老婆照片 和徐本禹的五天五夜(组图)

2019-05-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雪还在头上飘洒,积雪越来越厚,一脚踩下去,只听"吱咕"一声,雨靴就没入一半.樊磊两手揣在裤兜里,埋着头往前窜.他告诉我们,他父亲几个月前病逝了,母亲带着他们兄妹3人过日子,因为家里穷,徐本禹一直在资助他们.成绩优异的樊磊说,是徐老师才使他有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徐本禹的老婆照片 和徐本禹的五天五夜(组图)下午5点半,终于到了大石小学,徐本禹正在给六年级的学生补课.瘦而且黑的一张脸,使我们有些吃惊.一双运动鞋,一条卷了裤腿的牛仔裤,一件绿色毛料大衣,大衣里裹着毛衣,毛衣里的内衣却是一件拉链

大雪还在头上飘洒,积雪越来越厚,一脚踩下去,只听“吱咕”一声,雨靴就没入一半。樊磊两手揣在裤兜里,埋着头往前窜。他告诉我们,他父亲几个月前病逝了,母亲带着他们兄妹3人过日子,因为家里穷,徐本禹一直在资助他们。成绩优异的樊磊说,是徐老师才使他有了继续上学的机会。

徐本禹的老婆照片 和徐本禹的五天五夜(组图)

下午5点半,终于到了大石小学,徐本禹正在给六年级的学生补课。

瘦而且黑的一张脸,使我们有些吃惊。一双运动鞋,一条卷了裤腿的牛仔裤,一件绿色毛料大衣,大衣里裹着毛衣,毛衣里的内衣却是一件拉链T恤,徐本禹这种穿法很有点独特。

徐本禹的老婆照片 和徐本禹的五天五夜(组图)

见到我们,徐本禹走出教室,有些腼腆地和我们打完招呼,然后继续上课,我们坐在村委办公楼里等。半个小时后,徐本禹抱着书本进来了,他告诉我们,他得马上去乡里一趟,上海一家公司要为大石村小学捐书,他要去乡里把有关资料传给对方。

徐本禹的老婆照片 和徐本禹的五天五夜(组图)

我们只好和徐本禹一道返回乡里。

徐本禹大踏步走在我们的前面,嘴里哼着歌,我们只能小跑才追得上他。他说他一个星期平均要在这条山路上往返三四次。乡里的微机室里有一台可以拨号上网的电脑,他可以利用来把学生及家庭贫困状况拍成照片写成材料,放在电子邮箱里。很多好心人等着他把学生档案从网上发过去,好选择对象进行资助。自去年8月他从猫场镇狗吊岩转到大水乡大石村支教后,全乡已有500多名学生通过他得到资助。

有一个公办老师被他的事迹感染,主动从县城调到大石来,大水乡还有很多因他而来的义务支教者

1月12日一大早,我们随徐本禹一起回到大石村小学。

大石小学校舍和大石村村委办公楼紧挨着,村支书高光卫把办公室让出来,解决徐本禹的住宿。

村委办公室里有一台电脑和一台大屏幕彩电,那是乡里专门配置的远程教育设备。有了电脑,徐本禹不再

孤独,除了可以听听音乐,最要紧的是可以处理很多关于学生的图像和文字资料,只是不能上网。电视机只能收看一个教育频道。

“就这我已经很满足了。”徐本禹说,一年前在狗吊岩时,没有电,他所有的黑夜都是在煤油灯下度过的。

大石村比大水乡政府所在地更高寒,外面白雪皑皑,屋内煤火太小,冷风灌进来,让人发抖。

徐本禹去上课的时间,有两个老师正好休息,和他们聊天,才知道他们两个都很“另类”。

一个是刚从县城主动要求调到大石村的公办老师高光远。高光远在大石村土生土长,曾经在大石小学代过13年课,走出这个穷村是高光远多年的梦想。17年前,他有幸转成公办后,被辗转借调到大方县城第五小学任教。其后,他把家安在县城,妻子贤慧,一对儿女一个读研,一个大学已毕业。

徐本禹放弃读研的机会来大石小学支教的事经全国各家媒体报道后,他深深感动了,家乡的影子在大脑里晃来晃去,征得家人的同意,他向县教育局交了回大石教书的申请。

第二个老师是秦宛淮。他的家在河南南阳新野县农村,七年前高中毕业后就参加自学考试,如今法律大专已毕业。去年6月在报上看到徐本禹的报道,他就买了张地图寻着来到大石小学,已在这里义务支教半年了。我们问他春节回不回家,他说:“不回去,我哪敢回去呀!家里人要是知道我来大石支教,不教训我才怪。”他决定了,还在大石教半年才走。

“被徐本禹的事迹感动来大石乡支教的老师有好几个呢!”这时,走进来的王校长掰起指头数,“张可可老师才离开大石回家去,过了春节就回来。还有两个女老师在炉山小学,一个是54岁的武汉市退休职工王昌茹,一个是27岁的上海一家广告公司职员王雪芹。

”张可可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服装设计公司搞形象设计,月收入最少都有2万元。看到徐本禹的事迹后,她瞒着家人和男朋友到大石村支教。来的时候带了不少钱,全都捐给学生了。这次得提前回上海工作一段时间,省得家里怀疑,另一个因素是她打算在大石支教半年,这半年需要生活费,得赶回去挣点钱。

亲身体验徐本禹两天的工作生活,我们流泪了

1月12日上午11点,徐本禹去上五年级英语课。他就读的华中农业大学捐款8万元,相关部门匹配29万元的新校舍正在施工,五年级暂时还在老校舍。

这是一间四面透风的教室,用竹篾编成再用石灰糊成的墙壁,已脱落了八九成,还被抠了几个大洞,为了挡风,几根废弃的石棉口袋被固定在墙壁上。教室中间放了两块石板,石板上的火炉正旺。煤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每人带5公斤煤,凑在一起,可以供整个冬季取暖。

楼板被火烧了个大窟窿,用木板盖上,脚一掀,窟窿露出来,一眼就看到楼下三年级学生专心做作业的情景。学生们穿在鞋里的脚大多没有穿袜子,有的鞋已经开裂,脚趾露在外面。

教室的门因为门方斜了关不起,得用木棒抵着。墙壁上没有钉子,书包只能挂在支出来的竹篾条上。课桌椅只有3只脚,有的是简单搭起的木板。黑板只有两尺长一尺半宽,徐本禹在上面写几个单词就得擦了重写。他说,黑板小是因为粉笔太贵,可以不板书时尽量不板书。

中午休息时间,徐本禹去四年级学生高圩家家访。高圩是个很不幸的孩子,一年前突患骨质增生,因为没钱医成了一个小驼背。70多岁的奶奶全身瘫痪,已在床上整整躺了20年。家里一贫如洗,但高圩很争气,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是前三名。两个哥哥在外面读中学还没回来,母亲感冒睡在火儿屋的床上,见有客人赶忙起来,父亲高攀举忙叫高圩去学校小店买烟。

“娃儿们要上学,惟一的办法就是靠喂牲口。今年猪价好,家里喂的猪卖了2000多元,刚好够读书的开支,明年就不晓得如何了。”说到这里,高攀举又补上一句:“还多承徐老师帮助小儿子免了全年的书学费。”

没年猪杀,也没钱割肉。高圩母亲招待我们的是一锅酸菜和一碗炒洋芋。见高圩买回一包烟和两瓶啤酒,徐本禹生气了:“家里本身就困难,何必要去花这些钱呢?”他对我们说,这些学生家长太厚道了,哪一家都是把家里最好的拿出来招待,高攀举花的那些烟酒钱,够他们一家子吃上两斤肉了。说这话时,徐本禹的眼圈都红了。

13日下午放学后,徐本禹又要去五年级女生杨飞家。这次,他背了相机,还带了手电筒。相机是新加坡八八教育基金会授权给他使用的高级数码相机,主要用来拍摄学生相片和家庭贫困状况,以便他发布在网上让更多的好心人资助。

杨飞是这个苗族家庭的长女,三个妹妹也在读书。子女多,全家就靠父亲杨朝文在一家小煤窑挖煤维持。近半年来小煤窑被查封,父亲失业了。见到杨朝文时,他正焦头烂额,蹲在火塘边无精打采地抽山烟。看到徐本禹,他的眼里掠过一丝惊喜。徐本禹夏天曾去过他家,在经济上资助过他们。

徐本禹在路上给我们介绍过杨飞家的情况。“天很热,她家里只有一张床,晚上,杨飞四姐妹睡在牛圈的草楼上,没有被条,没有布单,我当时一看就哭了。那个晚上我是在杨飞家里搭地铺睡的。后来,一位美籍华人寄了些衣物给我,我全拿到杨飞家了。”

家访次数多了,徐本禹学会了几句苗语,见到杨朝文就问“捞猫”(吃饭)没有?和杨朝文很亲切。看到惟一的一间屋里增加了一张床,杨飞姐妹已搬进屋里睡了3个多月,徐本禹放心了,拍了很多照片。因为没钱买煤,杨朝文一家过冬烧的是柴火和包谷芯。

一加柴,满屋子浓烟滚滚,呛得人直淌眼泪。女主人开始做饭,用刀割下巴掌厚的一块瘦肉,徐本禹忙阻挡,女主人哪里肯听,硬是将瘦肉切细放在锅里炒。吃饭时,杨朝文一家从没有把筷伸进那盘瘦肉里,一个劲地挑锅里的酸菜和洋芋块。

晚上打着手电从杨朝文家回学校时,我们了解到:来大水乡后,徐本禹一有空都在家访,主要任务是把家访到的学生家庭贫困状况拍成照片在网上发布出去。在大水乡半年多时间,他已走访了300多名学生家庭,在60多名学生家里住宿过。

“这里的农民实在太苦太穷了。因为穷,他们根本没有条件去讲卫生,夏天蚊叮虫咬,冬天冷风直往屋里灌。我只在农民家睡一个晚上,而他们却是祖祖辈辈这么走过来的。”徐本禹说到这里忍不住哭了,我们也哭了。

短信不断,电话不断,每个晚上徐本禹都是一点以入睡,没时间照看那两只小狗

1月13日下午5点过10分,徐本禹手机响了,上海一家公司董事长在电话里对他说,想捐钱给大石村办个图书室,另外要资助几个孩子,要他把学生情况传一个过去。

这样的电话徐本禹经常接到。

5天时间里,我们发现徐本禹的手机几乎隔不到5分钟就响一回,不是电话就是短信。“都是些好心人打来的,除了我的亲戚、朋友、学校领导和同学外,就是些想资助学生的公司老板和想来支教的人。”徐本禹说,他的手机号早就在网上公布了。

除了手机,徐本禹的房间里还有一台移动电话。毕节移动通信公司几个月前给了他一个惊喜:每月给他核1100元的手机费,用于他和外界联系,免费使用。电话可打市话,接听不用付费,主要是方便大石小学的师生。徐本禹对此非常感激。

他说:以前在狗吊岩,他有半年多没用手机,和外界联系全靠书信。后来,吴道江给了他一个手机,他也只发短信不接电话,因为电话费太贵。来狗吊岩时,他身上只有2700元的生活费,这还是他在大三时得的6000元国家奖学金剩下来的。

还了借别人的1500元,又给一个他一直资助的一名孤儿留了两年的生活费2400元钱。后来,他父亲打电话说家里修房子差点钱,他又寄了2000元回家。再后来,一位好心人资助了他。现在虽然用的是免费手机,但他发短信的习惯已经养成。只要接到有想支助学生的电话,他就要赶往乡里发邮件。如今,好心人捐款建立的基金会已有资金25万元。

徐本禹现在是一个真正的大忙人,5天时间里,我们看到徐本禹几乎每个晚上都是凌晨1点钟以后才入睡,早上不到7点就起床,中午从来不睡午觉。每个晚上处理完白天要办的一应事务,余下的时间他就写日记。

“在大方两年,我写的日记不少于100万字。加上书信和短信息可能300万字都要多吧。山里的孩子太苦了,有那么多好心人献爱心,我得多做点事尽量把它们记录下来。”一提起山里的孩子徐本禹就有点动情,“我离开狗吊岩都快一年了,有一天,一个三年级孩子给我写信,第一句话就是‘徐老师,我好想你,晚上做梦都梦到你!’多么重情的孩子,我当时看到信就哭了!”

在大石小学住了两个晚上,徐本禹一直把他的床让给我们,他和秦老师挤着睡。徐本禹盖的被子很薄,大雪封门的夜晚我们常常被半夜里冻醒,睁开眼睛就看到徐本禹伏案疾书的身影,还听到两只小狗咕咕的叫声。两只小狗是一个五年级学生怕他晚上孤独特意从家里抱来的,但因为太忙,喂小狗的事只能请秦老师代劳了。

运动鞋从没干过,两个月没洗了。去北京前一天,沈书记和一个女孩给他换了一身新

一连几天雨雪交加,徐本禹除了上课都在山路上走,晚上也难得有时间坐下来烤火,所以他的鞋一直没干过,脚长冻疮了,后跟上还裂开了条口子。

13日,中央电视台打电话给他,说他已正式入选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要他16日一定赶到北京参加颁奖晚会,同时要他通知沈义勇书记,与他一起出席晚会。

14日中午,我们随徐本禹从大石村回到乡政府。

徐本禹还是穿着他那件毛料大衣和沾满泥浆的牛仔裤以及那双没有干过的运动鞋。出发前,我们劝他换套像样点的,徐本禹尴尬地回答说:“不怕你们见笑,我的确没有多余的冬衣,就这件毛料大衣还是咱学校一位学生处处长送给我的。入冬以后我的衣服只有晚上换洗守着烘干,第二天又穿上。这段时间一直下雨,所以一个多月没洗了。”

在车上,沈书记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去年12月24日,他随徐本禹一起坐火车去武汉,在卧铺车厢,徐本禹衣服没洗都有臭味了,鞋更是臭气熏人,惹得邻近几个铺的人反感,把他当成车厢里的扫地工人。一位列车员在电视上看到过他,认出来了,结果引得一节车厢的人都跑来和他合影。“我都跟着沾了一回光”,沈书记笑着说。

车到县城后,徐本禹一进宾馆房间就像孩子似的大叫起来:“终于可以洗澡喽!”然后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整整弄了两个小时。出来时,沈书记丢给他一堆衣服,崭新的外衣、内衣、毛衣、裤子、袜子、皮鞋……“去北京领奖,还是要穿得像样点才对。”沈书记说。他告诉记者,这些衣物中,有不少是大方县银监办女职员黄映雪执意掏的钱。

大方县县委书记沈晓春和县长李玉平除了设宴款待,还赶到宾馆和徐本禹他们一起联欢。问他想不想家,徐本禹好半天才嗫嚅着说:“我都两年没回家了。”说罢,晶莹的泪水打湿眼眶。

那个晚上,宾馆的房间里飘出了一首歌,是李县长唱给支教者的《彝山杜鹃红》:

彝山杜鹃红喽,饮酒脸像花样红;盛情融酒里呀,喝罢美酒心连心;明年杜鹃开喽,请你再回来,再回来…… 作者:沈仕卫刘莹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支教老师遭抢徐本禹现象爱心接力

勤工俭学一月获50元报酬,他留下7元,将43元捐给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

学校发给他300元特困补助,他将大部分捐给了“保护母亲河”活动;

以372分的高分考取硕士研究生,他却申请先保留学籍,远赴贵州支教;

他叫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

近日华中农大接到通知,22岁的徐本禹被提名为今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

徐本禹和学生们在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奠基仪式上。(张睛晓/摄)

知恩图报常年不懈帮助他人

时光回溯到一年前。去年5月,徐“弃研支教”的事在华农引起轰动。

高高的个儿、方脸庞、眼睛高度近视……这名普通的农家学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他来自山东聊城郑家镇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据徐介绍,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

是作秀还是一时冲动?该校宣传部长彭光芒教授说,他当时与许多人一样,也抱着几分疑惑。但徐自有理由——

“别人帮助了我,我要帮助别人”。徐说,“这个想法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

大一那年,武汉秋意渐浓,同学们陆续穿起了羊毛衫,而徐还穿着单薄的军训服。同宿舍一名同学的父母看见后,执意将带给儿子的毛衣和毛裤分给徐。拿着柔软厚实的毛衣,他流下了泪水。“那时我在想,以后一定要尽力帮助像自己一样贫困的人!”感恩之心由此萌生。

他靠勤工俭学每月可获得50元的报酬。但他留下7元零花,将43元捐给山东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孙珊珊;第二学期,学校发给他300元特困生补助,徐留了100元,其余的全部捐给了“保护母亲河”活动;有人资助他500元钱,徐将钱分别寄给了两名贫困生;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后,他取出2400元留给了系里的老师,定期寄给沙市的孤儿许星星做生活费。

大学期间,徐课余时间就刷盘子、值夜班、做家教……与此同时,他时刻寻思着帮助他人,以致学校不得不对他采取“特殊措施”——2001年12月,辅导员陈曙发现徐还穿着单衣薄裤,按政策,徐这学期可以领到400元冬季特困补助,为防止他又把补助捐给别人,学校专门为徐买来一套棉衣和一双棉鞋。

暂缓读研学校为他保留学籍

大二时,徐看报纸时得知,贵州大方县有一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十分落后,至今水电不通,但全村的孩子对于上学却是那样的渴求……

看着这些,他流泪了。他拿着报纸找到辅导员陈曙,提出想利用暑假去岩洞学校教教孩子们。陈老师听后一边向学校汇报,一边着手帮助徐筹备这次支教活动。

不久,一支由5人组成的支教队成立了,徐是负责人。2002年6月,武汉正值酷暑,徐和同学在三镇奔波开展募捐活动。7月15日,徐和同学一起带着募捐到的三大箱子衣服、一袋子书籍和500元钱前往贵州。

一个月的支教活动结束了。临走时,一群学生簇拥在他身旁,有的还将煮熟的鸡蛋塞进他的背包。孩子们抹着眼泪问:“老师,你什么时候能再来?”这些孩子不知道,徐已准备考研究生。

徐本禹考取了研究生,读书和支教发生了矛盾。学校研究生处经过研究决定,如他去贵州支教,同意保留其学籍两年。

研究生处负责人说,徐的举动是一种非常高尚的行为,学校不仅支持他的义务支教,而且还将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

孤身支教深夜泪水打湿枕头

去年7月16日,徐带着3000册图书和7名志愿者同学一起,再次回到了狗吊岩。

狗吊岩是一个“信息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信要走18公里的崎岖山路……

跳蚤几乎让他无法入睡,饮食不习惯,水土不服,生病……一系列的考验接踵而至。

今年4月,徐回到母校作报告时,他说:“我很孤独,很寂寞,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

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先后离去。8月1日,最后一名同伴也走了。生活十分清苦,而支教工作也很艰难。徐每天有六节课,除了教语文、数学以外,他还安排了体育、

音乐等课程。徐很想在最短的时间把尽可能多的知识教给孩子们。但山区信息闭塞,孩子们一点也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接受起来的困难可想而知。其中,学生交上来的一篇200字的作文,找出20多个错别字都算是正常……

好几次,徐气得把书扔掉,走出教室;可一会儿,他冷静后又回来继续讲课。

经过他的努力,“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与人交流也不害羞了”。徐的到来,为狗吊岩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学生也渐渐多了起来。以前,学校只有140个

孩子,他来后,学生人数增加到250多个。

徐在岩洞小学支教半年后,学校从山洞搬下来,修建了新的校舍,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母校援手捐助修建希望小学

今年春天,大方县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邀请徐去作报告。在路上,沈书记告诉徐,大水乡希望他能到大水乡支教。

此后,徐本禹由单纯的支教行为变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今年6月,他给华中农大团委写了三封信,说出了自己的困难和处境。信件引起学校的极大关注。学校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说:“要派人去看看,支持徐,可以出点钱把小学的校舍修一修。”

今年6月26日,华中农大宣传部长彭光芒和校报编辑部副主任范敬群来到了大方县。让两位老师深受震动的,不是大石村的贫穷,而是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渴望。他们说:“大石村小学年久失修,摇摇欲坠。屋顶大面积破漏,用塑料布和硬纸板遮雨。地板四处开裂,走在上面提心吊胆;课桌残缺不全……在这样的教室里,孩子们的学习劲头还是那样的认真、专注……”

就在他们行走在大方县的山路上时,华农校长张端品教授打来电话说:“学校决定捐助8万元,用来为当地小学修建新校舍。”

感动中国36名志愿者进驻贵州

今年7月11日,彭部长选出100幅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天涯”网上。彭部长说,“我自己也被感动了,在网上发帖子花了整整8个小时!”

接下来的情形让人感到意外。仅仅几个小时,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接着,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

几天时间,这篇帖子被100多家网站转发,点击总数超过百万次。

紧接着,来自国内外要求捐款捐物的电子邮件接踵而至。华农一批老师和学生放弃假期,自发组织起来办理网友的捐款事宜,学校也破例成立了“华农贵州支教基金”,并开设了一个专用账户。就这样,大石小学176名贫困学生全部得到社会力量资助。

7月6日,徐的事迹引起贵州省委的重视,各级政府拨款改建大石小学。华农也拿8万元给予支持。目前,新校舍已动工,大石小学已被更名为“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徐本禹担任名誉校长。

目前已有13个国家的热心人士在了解徐的支教事迹后,要求资助大石小学的贫困学生。截至8月29日,共有36名志愿者在大水乡支教或考察。受捐赠的小学生达188人,捐助资金达137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