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玲剪纸 剪纸大师李文玲:“低调家训”塑造了四代人
李文玲正在剪纸,左侧为她12岁时的剪纸作品。
62岁的剪纸艺术大师李文玲出生于1952年。谈起自己家的家风、家训,她就会提起自己六七岁时,爷爷李均书常说的“做人不要张狂,做事要踏实”。李文玲告诉记者,爷爷的这句话按照现在的意思来讲就是“低调做人,认真做事”,这八个字从祖父辈传到了父辈,后来传给了她,到如今 ,她的儿子也在为人处世上践行着八字箴言。

行事低调任何事都要较真
李文玲告诉记者,爷爷奶奶为人非常低调,对人也友好和善。"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就是我们的家训,而我们家就是凭借这些,创立了早些年青岛出名的"老李家花生铺"。”李文玲说,爷爷炒制的花生米不仅得到了沧口下街邻居的追捧,更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和支持。

每天都有邻居们来花生铺帮忙剥花生,奶奶总是做好吃的饼子、“疙瘩头”咸菜回馈给邻居,以此感谢大家的帮助,两个饼子、一份咸菜,基本上就可以作为一家三口人的晚饭。有时候来帮忙剥花生的人会悄悄留下一点花生米带回家,爷爷、奶奶也从来不说出来,就当没有看到 ,“都不容易,抬抬胳膊就过去了”。

“爷爷就是用言传身教来告诉晚辈一个做人做事的真理。”李文玲眼中的爷爷做事非常认真,对任何事都很“较真”,只要是认准的事情,他就会坚持并且做好。
认真低调的“万能”父亲
如果说是爷爷创造了家训,那么李文玲的父亲便将这一家训更好地传承。虽然父亲没有给李文玲过多的讲述家训,但一直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让她更好地理解了家训的意义。

在李文玲的记忆中,没有能难住父亲的事,按照现在流行的话说,父亲有点像“来自星星的人”。母亲也常说,家中的大小事从来不用求人,父亲一定能搞得定。而父亲不仅搞定了自家的事,捎带着帮助了不少邻居,也管了人家的事。“邻居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李万能。”李文玲说。
尽管没有父亲修不好的东西,但是他从来都不会夸下海口,平时话也不多,每次有人拿来要修的东西,他总会说“东西先放下吧,我来看看”,而“放心吧”、“没问题”等的话从未说过,当物主再次上门时,东西就已经修理好了。
结缘剪纸因奶奶怕踩坏馒头
作为剪纸艺术大师,李文玲每天剪刀不离手,3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李文玲家中,她正在赶制一幅10多米长的“秘密”巨作。而说起如何与剪纸结缘,这都要归功于她的奶奶。“过年时奶奶做了很多馒头,放在炕上发酵,怕我在炕上玩闹压坏了馒头,便让我坐下学剪纸。”李文玲回忆,当时她的奶奶是远近闻名的巧媳妇,尤其是有一手剪纸好功夫。当时奶奶剪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李文玲当场便着了迷,迫不及待地照着样子学着剪。
“除了剪纸,好像其他的娱乐什么都不会。”李文玲笑着说,小时候大家玩的“跳房子”、下棋她都不感兴趣,唯独钟爱剪纸。最初,李文玲并不知道自己的剪纸多受欢迎。“上学的时候,同学经常拿铅笔、橡皮来跟我换我的剪纸。”李文玲很乐意跟同学们交换,她说这样不仅收获了快乐,更能带给别人快乐。
“剪纸就是慢工出细活,做事不认真就学不了剪纸。”李文玲说。由于技艺精湛,李文玲在2004年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剪纸艺术大师”称号。
儿子传承认真深得同事信任
李文玲的儿子今年34岁,现在在中国海洋大学工作。李文玲介绍,在她看来,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儿子读研究生时攻读的是工程热物理,曾跟着导师去厦门做项目实验,由于他做事认真的态度和深厚的理论知识,博得一公司负责人的欣赏,儿子还没有毕业,对方就开出了优厚的条件要留下他,最后通过高精尖人才引进把他留在了厦门工作。
李文玲说,儿子为人非常低调,虽然是负责人,但是和同事都打成一片,全家人回到青岛后,原厦门单位的领导、同事还经常打来电话,咨询他项目的一些问题,“他做事非常认真,人家问的事他都要一步一步地跟原来同事讲清,所以经常通话一个多小时才能挂了电话。”潜移默化中,儿子的性格越来越稳重踏实,做事也越来越认真,这让李文玲欣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