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间计曹操 曹操怎样中周瑜反间计?

2019-03-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反间计,兵法有云:"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孙子.用间篇>道:"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也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反间计,兵法有云:“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孙子.用间篇》道:“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也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

反间计曹操 曹操怎样中周瑜反间计?

   《孙子兵法》在《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乡里的普通人作间谍,叫因间;收买敌方官吏作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

反间计曹操 曹操怎样中周瑜反间计?

    唐代杜牧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所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就是个有名的例子。

反间计曹操 曹操怎样中周瑜反间计?

    曹操率领号称的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曹操的队伍由北方七兵组成,善于马战,却不善水战。正好军中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

    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摆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周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江,热情款待蒋干,酒席筵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餐后,周瑜假装大醉,约蒋干周床共眠。蒋干见周瑜不让他提及劝降之事,心中不安,哪里能够入睡。

他偷偷下床,见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得蒋干连忙上床。一会儿,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隐约听周瑜他们小声谈话,不是很清楚,只听见提到蒋、张二人。于是蒋干对蔡、张二人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确认无疑。

    后来,蒋干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怒杀了蔡瑁、张允。等曹操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反间之计,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将错就错,推说二人怠慢军法,故斩之。

    对于这个典故,一般人都认为,曹操尽管很聪明,但他生性多疑,又有些嫉贤妒能,才导致了他开始并不知是计,待斩了蔡瑁、张允二将后才意识到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曹操之所以中计后不肯认错,一方面担心手下人知道自己中计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另一方面属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心高气傲,做错了事死不承认。

    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看法。曹操虽为一代枭雄,毕竟是肉胎凡身,不可能从不犯错,也不可能时时处处都料事如神。偶尔的判断失误和决策的急躁偏激,在所难免。关键是他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缺乏冷静思考、缺失细心判断,被一时的表面文章所迷惑,让虚假的现实状况所蒙蔽,才导致了悔不当初的极大过错。

    更何况,曹操在此之前的战场一路凯歌,身边臣子的众多赞扬恭维,助长了他洋洋得意的自我能力评估,轻视了强大敌手的真正实力评价,一心为达自己的目的,忘却了战场复杂性、战争多变性,在自信心高度膨胀、一言堂环境形成的前提下,想不出错也难。

    在笔者看来,曹操的错误,并非仅仅是历史翻过去的一页,就是在今天,不少地方不少场合,依然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演绎着某些惊人相似的杯具。

    我们不能否认,领导干部大多很英明、很睿智,经历风风雨雨,经过坎坎坷坷,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铸就了一副钢铁身躯,在一般情况下,是能够抵御诱惑、杜绝欺骗的,但面临“周瑜”式的行家里手,布下巧妙计谋,却不敢说都能够一切尽在运筹帷幄之中、决战于千里之外。

    毕竟,现在的领导,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与基层相距甚远,想真正了解和透析第一线的情况,着实不易。当身处报喜不报忧的语境下,当身居天天被恭维的环境里,被糊弄被忽悠的可能性极大,此时此刻做出的决策、出台的政策,完全不出错就是一种奇迹了。

    时有发生的“三拍干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现象,不正是这种错上加错的行径吗?作为领导,若是沾沾自喜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加上被周边的热情洋溢的赞扬声恭维声所包围,看不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听不到百姓的真实心语,无疑是对管理与监督的极大隐患。

    鉴于此,“英明领导最好骗”俨然就是一种时代的杯具、社会的悲哀。我们不能不加以警惕和认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