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萧红鲁迅 萧红为嫁萧军遗弃刚出生女儿 临终时托人寻女

2019-0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提示:如此连续6天,那个襁褓中的女婴没见到给她生命的母亲一面.直到第7天,孩子被送给了他人.从此一生无挂碍.身为作家的她却是,从来没有给这个孩子写下片言.仅从此事,就可看出萧红的"绝对自我".至她将逝时,委托端木蕻良代她去找寻那个孩子.本文摘自:<看世界>2013年第2期,作者:东方小四,原题:<说说萧红:片刻温暖与一生命运>近几年,不少人将萧红与张爱玲相提并论.从文字的力量论,这样的对比有些道理.她们那个时代的女作家,文字能如雕刻者,仅得她们二人.有人以为

核心提示:如此连续6天,那个襁褓中的女婴没见到给她生命的母亲一面。直到第7天,孩子被送给了他人。从此一生无挂碍。身为作家的她却是,从来没有给这个孩子写下片言。仅从此事,就可看出萧红的"绝对自我"。至她将逝时,委托端木蕻良代她去找寻那个孩子。

本文摘自:《看世界》2013年第2期,作者:东方小四,原题:《说说萧红:片刻温暖与一生命运》

近几年,不少人将萧红与张爱玲相提并论。从文字的力量论,这样的对比有些道理。她们那个时代的女作家,文字能如雕刻者,仅得她们二人。有人以为她们的相同之处在于未能练达世情,此言差矣。张爱玲不过是不善言辞,心底却算仁厚;萧红则是练达过头了,一味看重一己得失。

今天中午小四与朋友津渡约在广州天河吃饭。很热闹的地方,我们吃得不多,只是拼命地说说说。尤其是我在不断地讲,这段时间"研究"的一些"故纸堆"里的真相。因有些事情是不能写出来的,就只能说了。数了包括萧红、张爱玲、鲁迅在内的近10个"史上的人",居然一口气说了将近三个小时,一直到我必须回办公室为止。

她画龙点睛的一句话让我的唠叨得以继续,"你可以将一些本来很枯燥的事情写得很好看,就像你说的话一样"。我想我的目光一定是闪了一下的,因为我的心亮了一下。决定将一些"故事"脱稿后就送给她看。

在此先记下有关萧红(1911-1942)的部分吧。我以前也非常非常同情她的不幸遭遇,现在却认为是性格决定命运。萧红一生主要跟随了三个男人,她对他们充满怨恨,而她其实一直都在不停地不断地抱怨:自己的性别、故乡的大家庭、父亲的冷漠、未婚夫的大家庭、未婚夫的绝情、萧军的大男子主义、端木蕻良的软弱、社会的不公等等等等。

较之同代女性,萧红似乎"无原则"且害怕孤独甚于一切。她在少年时代本来与未婚夫已情深意切了,却冒冒失失随表哥"私奔"去北京读书,在那个年代这意味着什么?她的父亲因"管教不严",官职被贬得很低;随后父亲将她"请"回了东北的家,不让她再去北京,她又偷逃出去;其未婚夫的哥哥因其种种行为建议废止婚约,她又跑去法庭起诉他,未婚夫为保护哥哥,被逼无奈只好说是自己想"休妻";当萧红真的得到了婚姻自由的时候,她却又跑回去求未婚夫的家庭收纳她,以至于引出了日后未婚先孕遭弃的事端;萧军正是于此时与同事去解救她时两人渐渐相知。

而在如愿与萧军结婚后,她与两萧共同的朋友端木蕻良关系亦不错,后来因与萧军生了嫌隙离婚后,很快她就与端木住到了一起,却又常常写信要求萧军去看她。

她一生总在寻求倚靠。譬如说鲁迅很赏识她,她有段时间便天天跑去他家。善良的许广平因在照顾她和照顾鲁迅之间难以两全,在以后的回忆录里颇有微辞,说萧红一坐就半天或一天,不太理会别人在干什么或需要干什么,有次许广平为了陪她而没能顾及鲁迅,鲁迅在楼上没盖被睡过去而着凉大病一场。

有一个研究过萧红的人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她不肯残忍地面对自己,所以轮到别人残忍地对待她"。

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充满抱怨,那一定不是生活的缘由,而是自己的问题。萧红亦如是。记得津渡同学在21岁左右时说过一句话,"人生有些委屈一定要受,有些眼泪一定要流"。那时同为大学生的我和她获邀参加一个演讲活动,正好我讲完后她讲,我听到此语心有所动。隔了岁月的烟云,如今因萧红,再次忆及那时的场景。这些年,我们也都是遵照这句话各自行走,虽无大成,亦无大的遗憾。

为了一时一事的温暖,躲避了生活本有的沉重,总有一天要付出代价。天才作家萧红,以为自己会是生活的宠儿,以为她可以只是得到不必回报,最终却付出了比所得惨重得多的种种,乃至生命。

性格决定命运。对于女子尤其如此,学会认识这个世界不是为某个人而设,学会在顺境中面对不期而至的磨难,学会慎独并能享受独处的美好,而不是,一意要依靠在某个人、某件事、某个机遇的边上取暖。能否得到幸福人生,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否则,只能每天都怨天尤人,抱怨生活怎会如此不公。其实,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会有绝对的不公平,只会有绝对的不自醒。

可惜了萧红文学上的天才,囿在了如许庸常的性格里。还记得她自己坚持到底的冷漠:在她与未婚夫的孩子出世后,为了能够顺利与萧军走到一起,她坚决不认那个女孩,任凭医院隔壁房间孩子的号哭震天,任凭奶水打湿了前襟,任凭周围人的苦劝。

如此连续6天,那个襁褓中的女婴没见到给她生命的母亲一面。直到第7天,孩子被送给了他人。从此一生无挂碍。身为作家的她却是,从来没有给这个孩子写下片言。仅从此事,就可看出萧红的"绝对自我"。至她将逝时,委托端木蕻良代她去找寻那个孩子。可是,人海茫茫,你又怎能找得回丢掉的人情人性?人有再多的才能天分又怎样?如果一味推卸成年人应该担当的那份责任,那还不如做个普通人吧。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如此结束对萧红的讲述。但她依然还是令人同情的,在那样充满悲情的年代,苦难是"过了这村,还有那店"般绵延不绝的。聪慧的萧看通了这些,一意寻求自保,终未能够。尽管如此,她的文学才情不容忽视,她的勤奋笔耕不容略过。了解这些"底色",或许有助于从她冷峻的笔调里,读出另一层真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