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情景喜剧 我们为何怀念情景喜剧的黄金时代

2019-0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葛优躺"开始,互联网上出现了大批以经典国产喜剧场景截图为蓝本的表情包.<我爱我家>里的纪春生和爷爷傅明.<武林外传>里的佟湘玉和白展堂.<家有儿女>里的刘星--他们"无一幸免",成为了年轻人互联网交流时的"表情包宠儿".美国情景喜剧 我们为何怀念情景喜剧的黄金时代如今,不少年轻人都将经典国产情景喜剧重拾起来,作为自己的"下饭伴侣".去年,<我爱我家>演员在综艺节目上重聚,更是

从“葛优躺”开始,互联网上出现了大批以经典国产喜剧场景截图为蓝本的表情包。《我爱我家》里的纪春生和爷爷傅明、《武林外传》里的佟湘玉和白展堂、《家有儿女》里的刘星……他们“无一幸免”,成为了年轻人互联网交流时的“表情包宠儿”。

美国情景喜剧 我们为何怀念情景喜剧的黄金时代

如今,不少年轻人都将经典国产情景喜剧重拾起来,作为自己的“下饭伴侣”。去年,《我爱我家》演员在综艺节目上重聚,更是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与追怀。

微博上搞笑段子层出不穷,电视综艺上明星们拼命逗贫,今天,我们并不缺乏幽默的调剂,为什么还会去怀念情景喜剧带来的欢乐?

美国情景喜剧 我们为何怀念情景喜剧的黄金时代

“陪伴成长”的二次效应

“80后”“90后”对国产情景喜剧难以忘怀,一个重要原因是怀旧。

在“80后”“90后”由童稚走向成年的时候,正是国产情景喜剧产量最为丰富的年代。1993年,英达执导的《我爱我家》播出,情景喜剧开始在中国扎根生长。此后,《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等国产情景喜剧接连热播。

美国情景喜剧 我们为何怀念情景喜剧的黄金时代

由于播出后收视率高,《我爱我家》《武林外传》等作品反复在电视上播放,成为了“80后”“90后”的暑期伴侣——在无所事事的暑假,一边吃零食一边在电视机前看着同福客栈中的故事,已经成为一种难以磨灭的回忆。

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互联网文化产品大量产生之前,解压性的文化产品并不像如今这样多得令人眼花缭乱,轻松幽默、老少咸宜的国产情景喜剧,便发挥了一种难以替代的 “陪伴成长”的功能。

互联网兴起之后,当初在国产情景喜剧陪伴下成长起来的观众,已经变为互联网上的资深网友。在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有大量点击量极高的国产情景喜剧片段剪辑,而在微博微信上,则出现了国产情景喜剧表情包的“量产”。

这些现象,正是“陪伴成长”功能在网友的怀旧情怀下所发挥出的二次效应,是共同的影视记忆在互联网中的复活与狂欢。

抓住痛点,笑点才经久不衰

如今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国产情景喜剧,要数《我爱我家》和《武林外传》,以这两部作品的剧作本身为例,可以窥得经典国产情景喜剧为何让人反复回味。

《我爱我家》是国产情景喜剧开山之作,在这部剧中,以梁左为核心的编剧团队利用家庭场景展开了一幅上世纪90年代市民阶层的“浮世绘”。离退休老干部、中年知识分子、游手好闲的“高干子弟”、进城务工的小保姆等不同的人物形象,聚集在“我家”之中,面对急剧的社会变革,他们有各自的应对方式,在“家”的情感凝聚下又能和而不同。

虽然距离《我爱我家》首播已经25年,但是这部剧集对社会变革中种种现象的戏剧化反映和喜剧式反思,却并不过时。

而《武林外传》则诞生在互联网文化渐渐勃兴的2006年,与《我爱我家》等“英氏喜剧”不同,它更贴合当时网民的审美趣味,将武侠经典中的江湖进行了解构。

《武林外传》中的江湖,满足了刚步入职场的“80后”们对社会的想象,剧集对于江湖人际关系的解读,也表达了他们对伙伴的向往:主角们能够相互扶持,完成共同成长,即使没成为“大侠”,也有自己的生活坐标。

上述经典的国产情景喜剧能让人反复回味,是因为它们抓住了时代的某些痛点,平衡了喜剧性和教育性,让其中的笑点得以经久不衰。反观如今的喜剧类综艺和互联网搞笑视频,更多体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有喜剧的形式,却少见《我爱我家》《武林外传》中尖锐的讽刺、严肃的反思和人文关怀。

“传奇”难以“江湖再见”

人们怀念国产情景喜剧的原因,还在于那些经典已经难以复刻。

自2014年《爱情公寓》第四部播出后,国产情景喜剧在荧屏上沉寂下来,再没有出现有所反响的作品。

国产情景喜剧确实拥有过一个产量丰富、佳作频现的黄金时代,为何在影视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的今天,这个曾经辉煌的影视类型却萎靡不振了呢?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个不能忽视的外部原因是,互联网文化兴起后,能够替代情景喜剧为人们疏解压力的文化产品更多,观众更挑剔,情景喜剧的市场需求已经殆尽。

从内部的生产链条上来看,国产情景喜剧则面临创作难度高、回收成本难的困境。

相比于喜剧类综艺,情景喜剧的开发和制作周期漫长;相比于IP剧、喜剧电影等其他影视类型,情景喜剧收益少、资金回流慢,投资方难以对其产生兴趣。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就有限的喜剧编剧和演员,很难有参与情景喜剧的意愿,多年没有收视佳作,更让播出平台没有收购情景喜剧的信心。这样一个糟糕的循环,造成了国产情景喜剧的“绝种”。

即使是《爱情公寓》这部最后的热播之作,也因为抄袭问题备受质疑,国产情景喜剧的创作力在当时已严重萎缩。

英达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今情景喜剧根本请不起名演员,也难以寻找到梁左这样的喜剧创作大师。《我爱我家》演员以北京人艺演员为重要班底,由于是现场演出,演员要进行反复讨论和排练;编剧团队在剧组中具有核心地位,酬劳高于演员片酬——这样的创作场景,如今已经很难想象。

2017年《我爱我家》剧组在某综艺节目上重聚后,网友们纷纷转发消息,感慨万分,豆瓣网友“格格巫种棉花”发布了一篇怀念文章说道:“人们谈论最多的是重聚,其实如今的种种‘不能’,世态炎凉,才更是真实。”

人们怀念国产情景喜剧的黄金时代,更多怀念的是那样一种纯粹、质朴的创作所带来的“嚼头”,以及当时创作者的艺术创作追求。

作为一种舶来的影视类型,情景喜剧的落寞也许证明,它在如今的中国市场上终究迎来了一场迟到的“水土不服”。或许,未来的国产情景喜剧也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咸鱼翻身。

真正值得关心的是,那个黄金时代里真诚的创作传统,是否还会延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