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近况 马金凤:我的生命在舞台上

2019-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豫剧以其动人的旋律.独特的中原音韵.丰富的传统剧目和艺术家的精湛表演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尤其是陈素真.常香玉.崔蓝田.马金凤.闫立品.桑振君六位大师级名旦,为豫剧增添了不少魅力.遗憾的是,这六位艺术家中已有五位与世长辞,仅有96岁高龄的马金凤先生依然健在,堪称当今梨园一棵不老松.马金凤近况 马金凤:我的生命在舞台上为了了解马金凤先生的艺术,记者采访了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地方戏研究所张大新教授,张教授拿着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金凤画传>,讲起了他所知道的马金凤先生.从"崔金妮&q

豫剧以其动人的旋律、独特的中原音韵、丰富的传统剧目和艺术家的精湛表演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尤其是陈素真、常香玉、崔蓝田、马金凤、闫立品、桑振君六位大师级名旦,为豫剧增添了不少魅力。遗憾的是,这六位艺术家中已有五位与世长辞,仅有96岁高龄的马金凤先生依然健在,堪称当今梨园一棵不老松。

马金凤近况 马金凤:我的生命在舞台上

为了了解马金凤先生的艺术,记者采访了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地方戏研究所张大新教授,张教授拿着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金凤画传》,讲起了他所知道的马金凤先生。

从“崔金妮”到“马金凤”

1922年农历正月初八,在山东曹县,一个瘦小的女婴呱呱坠地,父母为她取名崔金妮。她的父亲叫崔合利,因生活所迫12岁即登台演出,由于他从小学戏,基本功扎实,会多种绝活,很受观众欢迎,渐渐红了起来,被人称为“盖九州”。

马金凤近况 马金凤:我的生命在舞台上

迫于生计,崔合利带上女儿到济宁投靠了一个戏班。为了让女儿有条生路,崔合利决心教她学戏。这一年,崔金妮只有4岁。他要求崔金妮对各种角色都要学着演,这使她的戏路越来越宽,成了戏班子里的一个小“五把叉”,为她以后创造“帅旦”行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马金凤近况 马金凤:我的生命在舞台上

崔金妮演的第一个重头戏是《三义记》(又叫《唐寅杀妻》)。这是一出唱表俱重的大戏,她饰演主角李月英,父亲饰演武生唐寅。见惯了父亲慈祥的面容,崔金妮看见台上的父亲剑眉倒立,面容十分吓人,一走神就把表演动作、唱词、道白全忘了,一时呆在了舞台上。崔合利见崔金妮这副模样十分生气,把崔金妮从椅子上踢了下来,结果这出戏“不欢而散”。

而从椅子上被踢下来的崔金妮重摔在地上,胳膊碰得鲜血直流。崔合利又后悔又心疼,急忙抱起她,一边给她包扎伤口,一边给她讲演戏的道理。也正是这次,崔金妮懂得了演戏要演出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当晚,父女又重演了《三义记》。这次崔金妮和父亲配合默契,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那时戏班里女演员很少,一个7岁的女孩能登台表演,而且有模有样,大家便给她起了个艺名叫“七岁红”,这个艺名很快被传开。

后来几经辗转,父女一路唱着来到开封。当时开封是河南省省府,大相国寺附近艺人云集。父女二人得到豫剧坤伶马双枝的赏识,在其推荐下进了义成班,崔金妮也由河北梆子改学豫剧。崔金妮聪明好学,深受马双枝喜爱。第二年春天她正式拜马双枝为师。

在义成班将满一年的时候,为了给重病的奶奶治病,父亲不得已将她卖给了一个姓孔的戏班班主,后来,崔金妮又被转卖给了卢殿元戏班,卢老板把崔金妮改名为卢金凤。

卢老板对卢金凤并不好,多亏戏班里的教师管玉田庇护,卢金凤才能继续学戏。也正是因为卢金凤年纪轻轻就在戏台上唱戏,她失散多年的母亲才得以寻到卢金凤。由于生活变故,她的母亲已经与马石头组成家庭。历尽艰辛,母亲把她赎了回来,并改卢氏为马氏,马金凤的名字一直用到现在。

从“四句撑”到“金嗓子”

张大新教授格外提到了马金凤练就“金嗓子”的故事。

经人介绍,母亲带着马金凤投奔了司凤英戏班。马金凤嗓子并不好,司凤英就给她一些唱功较少的角色,让她有机会上台锻炼。有一次戏班到郑州郊区演出,马金凤上台唱了四句,到第五句就没声音了,于是台下传来一片笑声,有观众随口给她起了一个绰号叫“四句撑”。马金凤很是伤心、沮丧。

1934年,马金凤的生父崔合利得知女儿现状,女儿悲惨的遭遇像一把刀子插在了崔合利的心上,他一时悲从中来,一头撞在戏台的柱子上。戏班班主怕受连累,命人把崔合利抬到一座破庙内,奄奄一息的崔合利最终含恨而死。

一个月后,噩耗传至马金凤母女耳中,她们放声痛哭,随后匆匆赶到兰考料理后事。马金凤的母亲暗下决心:要在埋葬丈夫的地方抚养女儿长大。失去父亲的马金凤也坚强起来,决心加入当地的戏班子。戏班班主因马金凤曾在司凤英的戏班唱过戏,便同意她们母女留下来。

马金凤学戏乃是因为生活所迫,她的嗓子天生条件并不好,再加上一连串的打击和磨难,其嗓音变得沙哑而无力。这次进戏班后,马金凤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嗓子练出来。

为了让女儿能够起得早、不误时,马金凤的母亲经常夜里起来好几次,跑到屋外去看天色。她听老艺人说练嗓要找有树林、有河水的地方,可是兰考土地干旱、风沙不断,一张口沙子就往嘴里灌。母亲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她买来一个大瓦罐,装满水,让女儿对着罐口喊嗓子,这样罐子里的水汽就可湿润嗓子。

就这样,每天早上马金凤都和母亲抬着水罐来到城墙角下父亲的坟墓旁,马金凤跪在水罐旁,一喊就是大半天。在兰考戏班的三年里,马金凤从未间断过练嗓子,她的额头上至今有一道深痕,就是她长年坚持不懈对着水罐喊嗓子时被罐口压出来的。14岁那年夏天,马金凤的嗓子终于“喊”出来了。当一阵动听的声音从她喉咙里发出来的时候,母女俩都哭了。

马金凤终于可以大段地唱了,就在天天不停的演唱中,她的嗓子越唱越亮。并且她也逐渐知道了豫剧嗓子的用法和分类,她的嗓音是喊出来的“小嗓音”,不易疲劳、不怕唱,只要使用得当,能唱一辈子的戏。

就这样,“四句撑”终于练就了一副“金嗓子”。

博采众长 独创“帅旦”新行当

马金凤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创造了“帅旦”行当。

1956年7月,马金凤率领洛阳市豫剧团进京,以她不断修改加工的《穆桂英挂帅》向首都观众作汇报演出。吴祖光同志称赞马金凤的演出可与洛阳牡丹比美。马金凤也被观众誉为“洛阳牡丹”。

在演出期间的座谈会上,有人问马金凤:“你演的穆桂英属于哪一个行当?”马金凤思忖片刻后说道:“我演的是帅旦!”这是马金凤独创的叫法。

张大新认为,马金凤演的穆桂英已突破了原有的行当限制,是她根据人物的特殊身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创造出来的新行当。而“帅旦”行当的创造也离不开梅兰芳、程砚秋、盖叫天三位大家的启发。

马金凤在上海演出期间,梅兰芳特意为她买票去观看程砚秋的《荒山泪》,程砚秋创造性地运用水袖功来抒发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使马金凤大开眼界。从此,马金凤一边苦练水袖功,一边苦心琢磨怎样把水袖功恰到好处地运用到《穆桂英挂帅》中。

此外,梅兰芳还对马金凤讲,要巧妙运用眼神。马金凤谨记梅兰芳的教导,她苦思冥想如何用眼神来表达穆桂英的精神状态。另一个需要解决的是台步问题。过去,马金凤用青衣的表演身段来演穆桂英,显得太过文弱,若以刀马旦来表演,又太过小气,她突然想起和盖叫天同台演出的情景。

在《武松打店》里,盖老饰演武松,那种英雄气概震撼人心。马金凤决意吸收消化盖老的“丁字步”“云手”“涮膀”等把式动作,与水袖功、眼神功糅合在一起,运用到穆桂英身上,以表达人物刚柔并济、稳健大方的气质。

马金凤花了三年琢磨出了穆桂英这个艺术形象,并确定了“帅旦”这个行当,为丰富我国的戏曲艺术宝库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马金凤的艺术创新受到了梅兰芳的充分肯定。1957年9月,梅兰芳带团到洛阳演出,欣然收下马金凤为徒,并赠送其一顶凤冠。

张大新在给记者展示马金凤先生的相关材料时说,马金凤先生曾说:“我的生命在舞台上。”这句话打动人心,也诠释着她的一生。她从不故步自封,一直将精美的剧作奉献给观众。1963年,她率领《花打朝》剧组进京演出,引起轰动;1981年,她率领《花枪缘》剧组进京演出,再次轰动京城;1996年,她奉命到香港演出,演出盛况空前,观众掌声雷动;2002年,她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演出活动,《花枪缘》一剧让各地观众喝彩不断……

2004年,文化部授予马金凤“终身成就奖”,对这位老艺术家予以表彰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