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金庸 大师入梦 今日辞别红学家冯其庸

2019-05-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天上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冯其庸亲属在追悼会上悲痛难抑百余位群众来到八宝山送别冯先生法制晚报讯(记者 张骜)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2月生于江苏无锡县前洲镇.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著称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梦边集>.<漱石集>等专著二十余本,并主编<红

今天上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冯其庸亲属在追悼会上悲痛难抑

百余位群众来到八宝山送别冯先生

法制晚报讯(记者 张骜)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2月生于江苏无锡县前洲镇。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著称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梦边集》、《漱石集》等专著二十余本,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等书。

冯其庸金庸 大师入梦 今日辞别红学家冯其庸

告别凡尘,冯其庸先生入梦。

今天上午10点半,红学家、知名学者冯其庸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厅举行。

今年1月22日,冯其庸在京离世,享年93岁。为了送别这位红学巨匠,冯其庸先生的告别仪式现场来了百余位群众,其中多数为红迷。告别厅中,有六小龄童和二月河等文艺界、演艺界人士敬献的花圈和挽联。

冯其庸金庸 大师入梦 今日辞别红学家冯其庸

告别现场 聚集百余送别群众

十点刚过,八宝山殡仪馆东厅外就聚集了百余群众。写着“沉痛悼念冯其庸先生”几个大字的横幅挂在厅门正中。厅外,随处可见冯其庸先生亲友和合作过的单位送来的花圈和挽联,其中,其学生撰写的黄底黑字横幅“再游西国”十分醒目。

冯其庸金庸 大师入梦 今日辞别红学家冯其庸

在参加告别仪式的群众当中,既有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也有年过古稀的老人。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对记者说,他放在案头的《红楼梦》就是冯先生校注的,虽然距离冯先生过世已经多日,但作为红迷,还是特意来送冯其庸先生一程。

毕生成就 手抄红楼 深夜抄写七个月完成

冯其庸少时家境贫寒,读到小学五年级时还曾回乡务农。抗战爆发后,家中经济更是窘迫到了极点,经常靠好心邻居送南瓜维持生计。后来,冯其庸成为著名红学家,还屡屡提及友邻的善举,并将书斋命名为“瓜饭楼”。

1954年,冯其庸调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正赶上毛泽东点名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那场政治运动,也带动起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红学热”。顺着时代潮流的冯其庸开始看起《红楼梦》。

对《红楼梦》真正有了感情,是在“文革”中。1967年,得知即将被下放的冯其庸,担心《红楼梦》的珍贵版本在“文革”中被毁,从当年十二月开始,每天深夜悄悄抄写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心思缜密的他还同时抄了两本,前后整整忙了七个月才完成。

1970年的一个雨夜,手抄本《红楼梦》终于完成。冯其庸感慨万分,赋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虽然已是红学巨擘,冯其庸晚年仍每年重读《红楼梦》。

冯其庸曾赠给友人一首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

值得一提的是,冯其庸主持校注了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该普及版本《红楼梦》迄今发行量已超过450万册,影响了几代中国文学爱好者。

其后的数十年,有各种《红楼梦》的重要版本经他之眼、之手、之笔呈现于世人面前。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冯其庸曾回忆,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赴西天取经的精神所震撼、感动,其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予少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

苦心钻研

每次重读都有新见解

在为《红楼梦》撰写的前言中,冯其庸第一句就写道:“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副编审胡文骏表示,冯其庸对于《红楼梦》版本,尤其是抄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石头记脂本研究》一书中,书中不仅有对《红楼梦》复杂的版本系统缜密细致的探析,还讲述了一些珍贵版本的来龙去脉,例如己卯本散失部分的发现、列宁格勒藏本(现一般称“俄罗斯圣彼得堡藏本”)通过影印方式“回归”祖国的经过等等。

在《石头记脂本研究》自序中,冯其庸写道:“家世研究和抄本研究是两大前提。不了解曹雪芹的家世和他自身的遭遇,就无法理解他的这部书;不研究《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不确切掌握曹雪芹的文字,就无法对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作出切实的评价。”

“他说研究《红楼梦》,可以探索理想社会。”天津市红楼梦研究学会会长赵建忠解释。冯其庸认为,《红楼梦》里面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在今天依然闪烁着璀璨光芒,“比如贾宝玉就不喜欢读四书五经,偏爱诗词歌赋。《红楼梦》实际上探索了未来自由社会,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有人和人之间平等相处的关系。”

中国红学会秘书长孙伟科每次去看望冯其庸,都会听他说起对《红楼梦》的新见解,“他每年都还在重读《红楼梦》,”孙伟科十分佩服。冯其庸还总是提醒,特别要重视《红楼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精神能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冯其庸任中国红学会会长,恰好赶上了中国文化热潮。电视剧《红楼梦》播放后的万人空巷,更是令红学研究持续升温。遗憾的是,此后中国社会转而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加之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学者相继辞世,当今《红楼梦》研究大家不多了。

孙伟科认为,今天的红学研究也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没有满足对读者的普及,和当年胡适、俞平伯、冯其庸、周汝昌等红学家相比,中青年红学家要“大力补课”。

赵建忠则认为,红学的影响是需要一些社会条件的。冯其庸的辞世不会影响《红楼梦》研究的继续,现在的学术研究只是从热闹趋于冷静。“红学热了会降温,但还是在有规律地、冷静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