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旦李静文 李静文:38年锻造的“武旦皇后”

2017-09-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她是沈阳京剧院的副院长,但她更愿意将自己看做一名普通的武旦演员,因为她深深地懂得舞台才是演员生存的土壤. 38年的从艺生涯,李静文走过的是一条鲜花与泪水共同铺就的人生历程.李静文的京剧扮相. 由本人提供李静文其人1959年生,沈阳京剧院副院长,武旦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第二批沈阳市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武旦状元"."武旦皇后"之称.1972年入沈阳京剧院少艺班,1977年毕业于沈阳京剧院少艺班,1984

她是沈阳京剧院的副院长,但她更愿意将自己看做一名普通的武旦演员,因为她深深地懂得舞台才是演员生存的土壤。 38年的从艺生涯,李静文走过的是一条鲜花与泪水共同铺就的人生历程。

李静文的京剧扮相。 由本人提供

李静文其人

1959年生,沈阳京剧院副院长,武旦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第二批沈阳市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武旦状元”、“武旦皇后”之称。

1972年入沈阳京剧院少艺班,1977年毕业于沈阳京剧院少艺班,1984年入中国戏曲学院进修班,1987年拜关肃霜为师,1993年又拜刘秀荣为师。在1987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中艺压群芳,获得武旦组第一名,荣获最佳表演奖。1989年又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不怕骨折 该折的都折过了

在3米高的跳台踢枪后翻到2米高的跳台,再踢枪到1.2米高的跳台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令观众拍手叫绝,而这也正是被誉为“武旦皇后”的李静文的拿手绝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武旦皇后”耀眼光环的背后,是汗水和艰辛的积累。

“武旦演员,最大的特点就是——苦”,李静文这样总结。因为同青衣、花旦等单凭唱功的行当不同,武旦演员除了过硬的唱功,更要有了得的身手。比如《盗仙草》、《花木兰》、《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曲目,都需要有高超的技艺展现。

李静文告诉记者,考入沈阳京剧院少艺班之后,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练功,为了能够按时起床,李静文和当时的学员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自己的手腕上系上一根绳子,然后放到窗户外面,每天清晨让打更的大爷拉绳子来叫她们起床。

回首走过的岁月,李静文说:“最难的不是练功辛苦,而是伤痛的折磨。”李静文记不清到底受过多少次伤,最难忘的就是三次胳膊骨折和双腿大筋断裂。 1987年6月,在北京民族宫演出《红桥赠珠》时,她不慎把左脚跟腱折断。16年后,2003年6月排演大戏《白蛇传》的时候,已经担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的李静文坚持为团里的一位演员当配角,排练时再次将右腿大筋拉断。

对于这些伤,李静文开玩笑地说:“我现在已经不怕骨折了,因为医生说我不会再伤了,因为该折的地方都已经折过了。这些地方都长结实之后,就没地方再折了。 ”

从小抓起 让国粹走进校园

一次次的伤痛,换来了观众一声声喝彩。李静文先后获得梅花奖和武旦状元两项大奖。虽然已经达到艺术的高峰,但是她深知艺海无涯、不进则退,为了充实自己,她报考了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以此来为自己充电,这也使她的生活更加忙碌,经常是奔波于沈阳的舞台和北京的校园。

辛苦对她而言并不算什么,然而令她寒心的却是京剧演员的不断流失。一段时期,社会上快餐文化流行,流行歌曲可以让歌星一夜成名,但相比之下,国粹京剧却门庭冷落,演出和观众都在减少,不少演员都改行或者唱起了流行歌曲。不过,李静文对京剧的热爱却没有丝毫改变,在她看来,一个优秀的演员除了过硬的功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固守住艺术的寂寞。观众少不怕,只要表演者坚持创新和普及,一定会重新将观众请回戏院。

在沈阳京剧院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而排演的红色经典大戏《红灯记》中,李静文再次领衔出演,而再次排演《红灯记》,在沈阳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除此之外,沈阳京剧院还排演了面向市场的多部现代大戏,李静文更率领演员们走进大学进行义演,连续20多场。让他们意外的是,京剧竟然在学生观众中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为此,她提出想让京剧走进校园的想法,尤其是从小学抓起。李静文认为,“孩子其实都是一张白纸,全靠大人来引导,我想对于京剧这门优秀的艺术来讲,孩子们都会以明亮的心态来逐渐接受的,而我们也有职责来正确地教导他们喜爱京剧艺术。 ”

说到具体教学时会面临的困难,“其实现在的传播手段这么发达,完全可以通过光盘和电视教学的手段来完成教学工作。 ”而李静文也郑重承诺,如果有需要,她可以率先带头走进课堂,为学生进行专家示范和讲解,“也许我没有大块的时间来充当京剧学科的老师,但一个学期讲上几堂课我是完全乐意的。 ”

目前,沈阳已有学校“初试牛刀”,二台子小学就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开设了京剧课,安排在每周四下午上两节课,因为是选修课,学生们的热情都比较高,很多学生还在京剧比赛中获了奖。

台上台下 丈夫给她当配角

对艺术的执著,让李静文给观众带来了难忘的人物形象,也让她始终怀着对家庭的愧疚。

李静文的爱人王瑛璞也是沈阳京剧院的一名京剧演员。两个人同年进入沈阳京剧院少艺班学习,用李静文的话说,他们两个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结婚多年来,家庭的重心一直都在往李静文身上倾斜。台上王瑛璞是围着李静文打转的配角,台下他也是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李静文的事业中。

多年来李静文不停地排练新戏、出国巡演、家里家外都是王瑛璞一人操持。别看李静文在外面抛头露脸,在家里她可是个配角,所有的大事小情都由丈夫作决定。李静文说,多年来亏了爱人不少,就连做家务、炒菜做饭,爱人都比她做得好。

事业成功,必须要在其他方面做出牺牲,李静文27岁结婚,但直到37岁那年才有了孩子。因为这十年间正是她事业的黄金时期。结婚之后正赶上1987年的全国京剧大赛、1989年的梅花奖,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国演出的机会也骤然增多,欧洲、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只要是有演出,一走就是两个月。

因为总是处于不停排练演出的备战状态,李静文也无暇考虑生孩子的事情。李静文动情地说:“对家庭亏欠得太多了。十年才生孩子,为此公公婆婆着急得不得了。可就是生了孩子,李静文也无暇照顾。“孩子都是公公婆婆和姑姑们带大的,我都没什么时间见到她。 ”

李静文的女儿在上学之余还在学习声乐和歌舞。问她为什么不让女儿也学京剧。李静文说,主要是因为女儿随爸爸,长得高,不适合学戏,但是受到父母的影响,还颇有艺术细胞,于是就决定送女儿学习声乐。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戏太苦了,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让女儿自由发展吧”,李静文说。

面对荣誉 她说要更加努力

2010年,对于李静文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对她有着重要意义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收徒。

2009年,沈阳京剧院成立五十周年,那一年的李静文也正好五十周岁,李静文似乎是命中注定与沈阳京剧院有着不解之缘。进入五十岁的年纪,李静文不能单纯考虑如何演戏,还要考虑如何让自己所掌握的艺术理念和演绎技巧传承下去。经过慎重考虑,今年4月16日,她正式收青年演员李丹为徒。

李静文说,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曾经得到过黄云鹏、秦友梅、段荣久、李俊玉、汤晓梅等京剧前辈的指导、教诲,更得到过关肃霜、刘秀荣两位恩师的细心传授。今年决定收徒,就是想把自己所学、所思、所感、所悟传授给青年演员,把京剧艺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

另外一件大事就是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期间李静文前往北京接受嘉奖。对于这份荣誉,李静文显得格外兴奋,她从没有想到自己能够获得这样的殊荣,但是,熟悉李静文的人都认为,李静文是理所应当的“劳模”。

年轻的时候她就一门心思地学习、排练、演出,在成为沈阳京剧院的副院长之后,李静文的工作内容也变得复杂起来,除了正常的排练演出之外,还要经常外出去联系演出和企业赞助,为剧团的演员们提高经济收益。因此,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在别人的眼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李静文说,这个称号一方面是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肯定,在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工作的鞭策,为了能够对得起这个称号,她将为京剧的发展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