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大师四句偈 真相:六祖慧能著名四句偈“本来无一物”是误传?

2019-03-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其二,"顽空障"."空"对于"有"而言,无论在世俗层面还是在哲学思维层面皆极富灵动性.然而,若陷入"顽空"(即"一切都必然地是空")之窠臼,那么将导致一切不可得,一切不可成,一切不可修.诚如是,出家人又何必修行呢?又如何修行呢?其实早期的大乘佛教就对这种"顽空"思想进行了驳斥,譬如2世纪的龙树大师曾著<十八空论>来破斥十八种邪见之空.六祖慧能大师四句偈 真相:六祖慧能著名四句

其二,“顽空障”。“空”对于“有”而言,无论在世俗层面还是在哲学思维层面皆极富灵动性。然而,若陷入“顽空”(即“一切都必然地是空”)之窠臼,那么将导致一切不可得,一切不可成,一切不可修。诚如是,出家人又何必修行呢?又如何修行呢?其实早期的大乘佛教就对这种“顽空”思想进行了驳斥,譬如2世纪的龙树大师曾著《十八空论》来破斥十八种邪见之空。

六祖慧能大师四句偈 真相:六祖慧能著名四句偈“本来无一物”是误传?

对于“顽空”之弊,慧能应该了知,缘何他又提出“本来无一物”的偈子呢?退一步讲,假设慧能坚持一切皆“空”,那么为什么他又高调强调修行的重要性呢?因为统观《坛经》,慧能一再强调修行的重要性。

其三,“边见障”或“偏见障”。这里的“边见”或“偏见”,是从“空有”之整体考量。执着“有”不可得,执着“空”亦不可得。佛法是圆融的,尤其通过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学的圆融思想已深入人心。

六祖慧能大师四句偈 真相:六祖慧能著名四句偈“本来无一物”是误传?

至于《大乘起信论》的“真妄不二”、“空有不二”、“色法不二”等理论更是将“有、无”纳入一个更高的“佛性”体系之中。考察慧能所处时代,当知其必然受到佛学圆融理论的影响,即便其试图用“方便法门”来破解众生执有之妄念,也断然不可能将“本来无一物”作为禅门要旨进而陷入“边见”之中。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六祖慧能大师四句偈 真相:六祖慧能著名四句偈“本来无一物”是误传?

问题在于“版本之误”。因为所传流行版本皆为“本来无一物”,故而世人皆以为慧能亦作如是言。事实上,《坛经》的版本不一,据考证,《坛经》版本多达二三十种(日本学者宇井伯寿在《禅宗史研究》统计,有20种;杨曾文先生统计则高达30种),这诸多版本的最终来源莫过于四种版本,即敦煌本(俗称“法海本”,成书于713—801年)、惠昕本(成书于967年)、契嵩本(成书于1056年)及宗宝本(成书于1291年)。

而最早的敦煌本的“四句偈”乃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而在惠昕本那里,则改成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对于版本说,不少学者从考证的角度给予确切的证明,自不待言。笔者认为,除了考证学的证明外,其实我们还可利用“佛理”证明。

排除掉版本的各种差异(主要是“四句偈”的差异),《坛经》的“自性说”乃为各种版本所宗。其实,慧能在《坛经·行由品》的开局就开门见山地给出禅宗之宗旨:“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纵览整部《坛经》,莫不要求世人在“自性”上下功夫,正如其开悟之时对五祖弘忍大师所言的“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更是一语道破禅宗的“自性”思想。

而关于“本来无一物”的思想,在《坛经》文本中,则基本没有涉及。因此,即便从佛理而言,慧能“四句偈”之“本来无一物”亦应为“佛性常清净”。

至于“佛性常清净”何以被置换为“本来无一物”,则可能是由于后人“置入”了诸种“主观目的”,譬如过多强调南宗北宗的差异,或者为了圆成“儒释道”的合流,或者是其他目的等,在此姑且不论了。

我们仍旧回到问题本身,“本来无一物”已然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自然不易去除。况且,“本来无一物”这种说法对一般人来说,亦非毫无益处,至少有益于破除“有”之执碍。不过,话说回来,对于佛学研究者而言,则势必要知晓其本来面目,如此,才不至于在义理上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