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小故事】慧能Vs神秀:中国佛教禅宗的“六祖”之争

2019-09-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禅宗把前辈祖师的一些暗含人生智慧的话头或事情称作公案.作为禅门中人,参话头或者参公案是一项重要的功课,类似于儒家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为学功夫.有个一千多年前的公案,事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佛教禅宗小故事]慧能Vs神秀:中国佛教禅宗的"六祖"之争这个公案就是唐朝时两个著名的禅师写的两首偈.这两位禅师,一位是神秀和尚,另一位是六祖慧能.神秀和尚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禅宗小故事]慧能V

禅宗把前辈祖师的一些暗含人生智慧的话头或事情称作公案。作为禅门中人,参话头或者参公案是一项重要的功课,类似于儒家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为学功夫。

有个一千多年前的公案,事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

【佛教禅宗小故事】慧能Vs神秀:中国佛教禅宗的“六祖”之争

这个公案就是唐朝时两个著名的禅师写的两首偈。这两位禅师,一位是神秀和尚,另一位是六祖慧能。

神秀和尚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教禅宗小故事】慧能Vs神秀:中国佛教禅宗的“六祖”之争

一般认为,六祖慧能的境界比神秀和尚的要高,他能看破各种名相,直透本质,看到实相,这个实相,非空非不空。

为什么这两首偈事关我们的人生幸福?这是因为如果理解不到位,很可能走入歧途,滑到追求功利上,这可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辈子别想安宁。

【佛教禅宗小故事】慧能Vs神秀:中国佛教禅宗的“六祖”之争

我们先来看一下神秀和慧能的本意。慧能的话,讲的是人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神秀的意思,却是要用功去掉各种私心,恢复本体的明莹。

慧能看本质,神秀重用功。这实际上并无高下之分,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说慧能可以看到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神秀更看到了无善无恶的本心实际上是夹杂着不同的私欲,这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显得更有实践意义。

可是,人们总喜欢替圣人争高下,通常把神秀的法门叫做渐悟,把六祖慧能的法门叫做顿悟,认为慧能的慧根更佳,神秀的慧根更次。

实际上,我们更推崇六祖慧能,恐怕更多的是看重他最后得到了五祖的衣钵罢了。这是一种功利心,以结果论英雄。

一个人的根器,先天赋予,个人无法抉择。所谓根器的高低,即使有,与个人的幸福也没有多大关系。

我们看很多天资聪明的人,由于不重视自我反省,最后沦为凡人,浪费了老天赋予的禀赋,令人叹息。我们也看到很多天生愚钝的人,通过省察克治,最后成为高人,比如曾国藩。

在修行的路上,无论根器高低,都处在同一起点。王阳明曾说,圣人也需要戒慎恐惧,不断努力,普通人也可以顿悟,一时通透。

更何况,成为高人或者圣人,这也是一种结果。结果的好坏,决定不了幸福与否,不应该成为追求的目标。只有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不断的循道而行、与道共舞,才能获得幸福。人生唯一的目标,就是体验道的妙不可言。

其实,神秀和慧能本人似乎没有门户之见,反而惺惺相惜,在道的路上,圣人们哪会在乎什么高下,只听道的。

我们可以通过两则小故事,一窥圣人的胸襟:

当武则天要请90岁的神秀禅师为国师时,神秀禅师对武则天说:“我没有这个资格,传承衣钵是师弟惠能禅师。”这是慧能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皇帝的耳朵里。自此,就有了“南能北秀”的说法。

惠能对神秀大师也十分尊崇。比如,神秀曾派弟子志诚去参拜慧能,慧能对志诚说:“汝师戒定慧,接引大乘人;吾之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彼此悟解不同,见有迟疾。”这是说,大家追求的道是一样的,只是针对的人群不同、法门不同而已。

可笑的是,圣人之间丝毫没有芥蒂,他们的弟子们却只顾门户相争,彼此打来打去的,好不热闹。

据《传灯录》记载,神秀的徒弟们就经常讥讽慧能:“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意思是说,一个做苦工、担柴的苦行者,他凭甚么资格能做到祖师呢?慧能的徒子徒孙们则老拿慧能曾被神秀的徒众追杀,在猎户中隐姓埋名15年的事来暗指神秀在背后下黑手。

说到底,圣人的徒弟们之所以会打来打去,都是为了一个名利,已经远离圣人的智慧,非圣人本意了。所以,他们只能仰望圣人,却永远也达不到圣人的高度。

到了王阳明这,他试图发明一个功法,既能消弭顿悟和渐悟的纷争,又能为不同根器的人找到一个通用的法门。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的实质,是把慧能的看本体和神秀的重用功合二为一。王阳明也说过,他的这一个法门是可以接引中人上下一切人的。对于根器好的人,可以顿悟,在心体上用功。对于根器稍差的人,可以渐悟,重点在去人欲上用功。

按理说,王阳明的“四句教”设计非常完美,确实可以帮助各种人去体道、用道。可是,人的欲望太强烈了,对于王阳明的这一功法,很多人都从功利的角度去看,总想免除看起来痛苦而艰难的戒慎恐惧,迅速跨越到顿悟,证得智慧。

由此形成所谓的“良知现成派”,他们的观点大概是:既然心是无善无恶的,那还搞什么苦修,率性而为就行了。只是他们忘了王阳明的教诲:率性而为,这是圣人做的事,对于普通人来讲,只能是“困知勉行”,需要花“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的功夫才行。

因为功利心的存在,生生把慧能和神秀推向对立,一千多年没有消停,简直拿圣人当消费品;因为功利心的存在,没有圣人资质却模仿圣人顿悟的弟子,把阳明心学的真谛抛之脑后,败坏了这个学问,使圣人蒙羞。

或说,圣人离我们很远,不关我们事。但是,幸福是我们每一个人毕生的追求,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功利心的力量之强,就连圣人的徒众都无法抗拒,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旦沾上功利,就会离道万里,难有幸福。

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又能怎样做?

这要分两步走:首先去名就实,其次活在当下。

功利包括名和利,非要选择,宁愿抛弃虚名,注重实利。这还不够,实利里面,又包含用功和结果两方面,应该立足于用功,活在当下,而不要关注结果。在用功的过程中,如果真能做到心无旁骛,也就离道不远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