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打了马思聪 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

2018-08-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出走海外,应该是马思聪一生中最无奈最伤痛的一页.到美国后,马思聪发表了<我为什么离开中国>的讲话,他把自己形容为成了"漂流四方的'饥饿的幽灵'",并说:"我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越轨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我从中国逃跑了--"是谁打了马思聪 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义正词严:"我是中国人!"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这里位于富饶的潮汕平原的西部,濒临浩瀚的南海.马思聪在海边长大,故乡灵秀的景物和大海宽广的气势赋予这

出走海外,应该是马思聪一生中最无奈最伤痛的一页。到美国后,马思聪发表了《我为什么离开中国》的讲话,他把自己形容为成了“漂流四方的‘饥饿的幽灵’”,并说:“我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越轨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我从中国逃跑了……”

是谁打了马思聪 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

义正词严:“我是中国人!”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这里位于富饶的潮汕平原的西部,濒临浩瀚的南海。马思聪在海边长大,故乡灵秀的景物和大海宽广的气势赋予这位南粤之子以艺术的灵感。他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乡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以及从西方传入南粤的西洋唱片,成为他最早的音乐启蒙。

是谁打了马思聪 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

1921年,9岁的马思聪随父亲来到广州,就读于广州东山培正学校附小。这是一所美国的教会学校,在学校中,他很快学会了讲广州话、吹口琴和弹月琴,并能用月琴弹奏一些粤曲。

1923年,年仅11岁的马思聪跟随长兄马思齐远渡重洋到了法国。两年后,他考入法国南锡音乐学院,成为中国出洋学习小提琴的第一人。

是谁打了马思聪 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

在南锡音乐学院学习只一年半,马思聪就拉完了帕格尼尼的所有小提琴作品。1927年秋,他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提琴班,成为第一个考入该校的中国人。300多个学生只收了6个,他是其中之一。

马思聪的女儿马瑞雪回忆,当时教授问马思聪学了几年小提琴,他怕讲了实话教授改变主意不要他,便说学了3年。教授大为惊奇:“学了3年你就拉得那么好吗?你不是中国人,你是日本人。”还是个孩子的马思聪大为愤怒,义正词严地说:“我是中国人!”

1929年,马思聪结束第一次留学,返回国内。随即在广州长堤青年会等地举行独奏会——他也是现代中国第一个举办个人独奏会的音乐家。

年仅17岁的马思聪的独奏音乐会引起了巨大轰动。当时广州的《民国日报》报道:“马君天才,名副其实,技艺已登峰造极。”一时间,“音乐神童”的赞誉在全国不胫而走。

马思聪的横空出世,不仅令当时还对小提琴非常陌生的中国人大开眼界,也大大激励了民族自豪感。1935年香港的《行政公报》曾写道:“一些人宣扬中国人根本不能真正地领悟和欣赏西方音乐,马思聪最有力地驳斥了这些嘲笑者们的断言。”

新中国成立前夕:拒绝司徒雷登的邀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马思聪用他的琴和音符作为战斗武器,投入到抗日救国之中。

他和当时的广州青年诗人金帆合作谱写了抗日歌曲《自由的号声》、《战士们,冲锋啊》等,又与当时广东文化届救亡协会宣传部长、作家欧阳山合作创作了歌曲《武装保卫华南》。这是一首用广州方言写成的抗日歌曲,在广州地区广为流传,大大鼓舞了群众和战士的爱国热情和斗志。

广州失陷、香港失守之后,马思聪在战火中于1942年春带着夫人和陈宗源等3个学生回到自己的故乡——广东省海丰县,过上了两个月较为安定的生活。随后的两三年中,身为中山大学教授的马思聪,随中大不断迁徙,辗转于中国的西南大后方和南方。

1946年,中华音乐学院在上海成立,马思聪担任院长。同年,他从上海回到广州,出任广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教授小提琴、作曲。这期间他的挚友李凌在香港筹办地下党创办的中华音乐院,聘请马思聪为院长,并为他招了一个小提琴班。马思聪每月都去中华音乐院上一次课,住三四天。

1947年,“反内战,反饥饿”的运动在全国城市中蓬勃掀起,马思聪态度鲜明地支持这次学生运动。他与金帆再度合作了《祖国大合唱》,以陕北民歌为素材,象征光明将从延安方向来。马思聪谱写一段,学生马上就练习一段。全部合唱曲完成之后,马思聪亲自指挥;在中山大学的演出中,4000多听众激动万分,全场沸腾。

1948年,因拒绝在国民党的《戡乱宣言》上签名,马思聪决定离开广东艺专,暂居香港。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企图拉拢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离开中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亲自前往广州马思聪家中邀请他赴美国当教授,被马思聪拒绝。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马思聪接受周恩来的邀请,与文化界爱国人士萨空了、金仲华、欧阳予倩等,避开国民党的视线,从水路经烟台到了北平,担任中国音协副主席,迎接全国解放。10月1日,他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

无奈出走:成为思乡之人

1949年12月18日,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正式成立,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马思聪为首任院长。马思聪时年38岁。1958年学院迁至北京,马思聪继续担任院长,直至1967年。

这期间,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演奏和教学都达到了高峰。他在这一时期内的创作气势恢弘,激情澎湃,充溢着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数十部优秀作品从他的琴弦上流出。他代表中国音乐界出访前苏联等地,并曾担任柴可夫斯基钢琴小提琴比赛评委会副主席以及许多国际音乐比赛评委。

时间的脚步迈到了1966年。

5月,一个星期天,一学生神色慌张地来到马思聪院长家中,他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习小提琴是迷恋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他不能再跟老师学琴了。     

6月,马思聪受到急进学生高呼着口号的狂暴围攻: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马思聪,打倒吸血鬼马思聪。学生们给马思聪一大捆书写好的大字报,命令他张贴在家中,认真阅读,触及灵魂。

马思聪目瞪口呆,一动不动,一切似在噩梦之中。

1967年1月15日夜晚,马思聪携带着他那把至爱的小提琴,与妻子、子女,登上广州新港渔轮修配厂的002号机动船,悄然出海,往香港方向驶去,16日凌晨到达香港九龙的海滩。

马思聪一家人与亲戚见面后,商定:香港也并非久留之地,只有去投靠在1948年已定居美国的胞弟。

1937年,马思聪创作了不朽名作《思乡曲》。在《思乡曲》完成了整整30年之后,马思聪也成了思乡之人。

收到“通知”:燃放烟花以示庆贺

乡愁哀怨,使得马思聪在异国的日子里,谱就了《李白诗六首》、《唐诗八首》等作品。其中一首就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马思聪将自己有家难归的悲凉心情,借用古诗名句演绎得分外真切。

1980年6月,马思聪胞弟夫妇应中国文化部邀请,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独奏音乐会。统战部部长乌兰夫接见,并请转达对马思聪夫妇回国的邀请。当年7月,小女儿马瑞雪准备经香港赴美国探亲,马思聪即让夫人王慕理回电话:不要来了,国庆在北京见。王慕理转达马思聪的话: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祖国只有一个。

1982年,马思聪在重庆时结识的“非常重要的老朋友”,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领导的李凌,就马思聪“问题”向中央写报告,胡耀邦、邓小平表示:可以欢迎他回来看看。

1984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向公安部、文化部提交了三份报告:《关于对我院原院长马思聪先生落实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对马思聪“叛国投敌”案的平反结论意见》和《关于给马思聪先生彻底平反的决定》。当年11月,当年的学生会主席,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到美国拜访老院长。这是马思聪在离开祖国18年后见到的,第一位以官方身份前来拜访的大陆来人。

1984年12月31日,公安部作出《关于对于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为马思聪“叛国投敌”案平反意见的决定》;1985年2月6日,文化部发出《关于给马思聪平反的通知》。2月12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书记等一起署名,向身在美国的马思聪先生发出公函。

农历腊月二十九,马思聪收到“对马思聪冤案彻底平反的通知”,全家人悲喜交加,燃放烟花以示庆贺。马思聪记下日记:春天逐渐又回来了,祖国也逐渐走近了。

身在美国的马思聪深居简出。两房一厅的家居,墙上挂着齐白石、张大千的字画,阳台上摆着的花草盆景,使用的台布、沙发巾、床单和被面,都是从唐人街买回来的中国货。没有大型乐队的伴奏,马思聪的生活里,只有潜心于音乐创作,他的心灵方能忘却窗外一切,使灵魂暂获平静。时有闲暇,他春夏推草,秋天扫叶,冬天除雪。

1987年3月,马思聪感冒住院,转为肺炎并引发心脏病。5月20日,手术失败,在美国费城宾州医院冰冷的手术床上,中国一代音乐巨子马思聪,与世长辞。终年75岁。

广州市侨办原联络处接待处处长鲁大铮,与马思聪的家人有着一段不解之缘。鲁大铮这样复述马氏后人对当时的描绘:病发初期,马思聪本人及家人,都认为并不严重,决定开刀,医生们也认为,手术会得到成功。所以,马思聪本人完全没有想到要“留遗言”,家人也完全没有丝毫思想上的准备。噩耗传来,天塌地崩。

马思聪夫人王慕理,在马思聪逝世13年后,于2000年去世。

魂返故里: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

巨匠已去,岁月荏苒。

鲁大铮说,如果非要“那么说”,马思聪先生生前是否提过,身后骨灰要叶落归根回到祖国这样具体的嘱咐,可以说是没有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家族、子女,包括马思聪先生本人,当时都没有想到会上了手术台,而“下不来”。“思想上没有这样准备”。但是,我们又可以这样说,获得政治平反后的马思聪先生和家人,又何尝不是在时时刻刻准备着,回到自己的祖国。

2007年12月11日,马思聪先生及其夫人的骨灰在儿子马如龙等四位亲人的护送下抵达广州。阔别祖国40年,马如龙护送父亲骨灰回国激动不已,感慨:“我终于还了父亲的心愿!”

在1971年7月,前往中国做出“破冰之旅”的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从北京返回美国,“托人向马思聪转达了周恩来的问候,转告了周恩来那段感人肺腑的话语”。周恩来的讲话是: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去美国,我很难过。

1990年6月1日,被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张学良,首度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席间,老人提出要求,要求“听《思乡曲》”。当《思乡曲》温婉的旋律响起在庆祝大厅的时候,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围护着老人的人们,默默流泪。

获得平反的马思聪先生,面对前去采访的大陆记者说过的话,必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

(本报综合《广州日报》、《新民周刊》)

马思聪大事年表

1912年5月7日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一个书香门第。

1921年,9岁,随父亲到广州,在培正学校读书。

1923年,11岁,随长兄马思齐赴法国学习小提琴。

1932年,20岁,年初,由法国回国,与其钢琴学生王慕理相恋并结婚。

1967年,55岁,与夫人王慕理、次女马瑞雪、儿子马如龙被迫出走香港,辗转抵达美国。

1985年,73岁,接到平反的正式通知。

1987年,75岁,3月因病住院,5月20日,逝世于美国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