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丁宁北京大学演讲 高考状元刘丁宁为什么放弃港大再上北大?

2018-08-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没想到这些年不时还会有人关注这个回答.看到四年前写的东西好像又想起了当时的感受--我沤烂在一间胶囊一样的单人宿舍里,过着翘课,日出而睡,日中而起,完不成任务却也不知道时间都花在哪里了的颓废生活.那时我不开心,这是真的.刘丁宁北京大学演讲 高考状元刘丁宁为什么放弃港大再上北大?这些年香港经历了很多,我和丁宁作为个人也经历了很多,这篇回答对"来香港读本科"这件事,只是一种版本的感受,我从来没有说这是唯一的体验,当然也不认为这是最好的体验--我认识非常喜欢香港,过得很开心的小伙伴.刘丁宁北京

没想到这些年不时还会有人关注这个回答。看到四年前写的东西好像又想起了当时的感受——我沤烂在一间胶囊一样的单人宿舍里,过着翘课,日出而睡,日中而起,完不成任务却也不知道时间都花在哪里了的颓废生活。那时我不开心,这是真的。

刘丁宁北京大学演讲 高考状元刘丁宁为什么放弃港大再上北大?

这些年香港经历了很多,我和丁宁作为个人也经历了很多,这篇回答对“来香港读本科”这件事,只是一种版本的感受,我从来没有说这是唯一的体验,当然也不认为这是最好的体验——我认识非常喜欢香港,过得很开心的小伙伴。

刘丁宁北京大学演讲 高考状元刘丁宁为什么放弃港大再上北大?

我想,决定一个人在香港生活愉悦程度的因素很多,或者说,在任何一个地方过任何一种生活的愉悦程度都由太多因素决定。现在是我来港第六个年头,丁宁也快要毕业了,我很平静,她很开心。谢谢大家关心!

刘丁宁北京大学演讲 高考状元刘丁宁为什么放弃港大再上北大?

---------------------------------分割线-------------------------------------

作为直接认识丁宁,和她有过深度交流的文院学姐,我只想说,从去年到今年,无论是诋毁她还是支持她的言论,都在将她妖魔化。但我并不想还原出丁宁退学前在香港到底是怎样的状态,也不想争辩北大好还是港大好? 到底有没有所谓”纯粹的国学“?只想贴去年丁宁退学后《壹读》上一篇关于在港内地生的报道《内地生来港第一年,没有人不恨香港,没有人不恨港大》。

关于香港的大学(不止港大)以及香港的学术环境,对待内地学生的态度,楼上已有很详细的回答,我就不赘述了。

最后说一句最真切的感受:刘丁宁只是做出了每一个初来香港的内地生都想做却因为种种原因(比如我,就是没实力)没能做出的事。虽然留在香港的我们最终也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但大一时候每个内地生要经历的艰难是冷暖自知的(在香港这个逼仄的环境里,在很多方面比出国的人还要承受更多)。

在香港的内地生不会刚一认识就去评价香港,谈论自己过得怎样,但当彼此熟识后,关于自己放弃内地学校来香港的唏嘘、感叹甚至是落泪,都是难免的。

我并不期待这条回答能获得多少认同或使多少人来关注在港内地生这一群体,或许只是想写些东西给自己,给丁宁,一个普通女生,只是参加了两次高考并都意外获得状元而已。

--------------以下贴文章《内地生来港第一年,没有人不恨香港,没有人不恨港大》----------------------

开学不到两个月,以辽宁省高考状元身份被香港大学录取,获得了70万港币奖学金的新生刘丁宁从港大休学,回到家乡本溪复读。“内地生来港第一年,没有人不恨香港,没有人不恨港大。”2008年被港大录取的内地状元姚璐评价。

自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后,香港高校由每年招收不到200名内地毕业生,增长到近1600人的规模。今年,仅香港大学(以下简称港大)就收到来自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12513份入学申请,为历年最高。

港大最终录取学生303人,其中包括16名省市状元。其余学生也是所在省市自治区名列前茅的高分学生。刘丁宁离开港大,意味着她需要放弃港大提供的70万港币奖学金。这个数字看似庞大,实际上只够学费和住宿费的花销。

内地状元平均每年有17.5万港币奖学金,付每年的学费就需要13.5万。申请到宿舍的人每月住宿费2000港币,其他人只能租房子。港大附近,一套3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月租金大约一万港币,通常住着三个学生,两个卧室和客厅各住一人,每间卧室四五平方米。学费加上房租,奖学金几乎没有结余。

即便如此,港大仍是相当多内地优等生的首选,大多是为了更好的教学质量或环境。

当然有失望的人。刘睿入读香港中文大学三年后的结论是:与国内的名校相比,香港高校的教授背景更加国际化,“但并没有让学生觉得教学上非常热忱”。而余安与大部分去香港学金融、法律的学生不同,他选择到港大学新闻,原因是“喜欢香港的新闻环境”。来港一年后,他发现,香港新闻界也有舆论被媒体挟持、一边倒和不理性的情况。

香港人对大陆人的抵触情绪是内地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自2012年以后尤其明显。这让余安一度小心翼翼,觉得说普通话是一种“罪”。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因为总担心自己被贴上“内地人”的标签,遭人白眼。余安加紧苦练广东话,但隔膜依然存在。“毕竟成长背景不同,内地有很多事是他们所不了解的”。

这种情绪对刘睿的影响更加直接。香港本地生因为他是内地生而不愿同他一起做分组的作业,Facebook和《苹果日报》上香港人的恶意评论都曾让他觉得不爽。不过,这些不爽在他们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从事“港漂”议题研究的人类学研究生付静曾与大量内地生访谈,她总结: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愿意相信,“特别反感大陆人的只是很小一部分香港人”。

在港的内地生有两种很常见的心态:一种是借助香港高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把港校作为跳板,毕业后申请欧美的高校继续深造;另一种是留在香港,做个“港漂”。刘睿从未考虑过做“港漂”,在他看来,想要留在香港,仅凭香港高校的文凭是远远做不到的。他认为香港的雇主更喜欢欧美学历,香港中文大学虽然在高校排名上领先于很多国内名校,但其毕业生在香港却没有“名校毕业生”的感觉。

拿到香港的永久居留身份是一些内地生的梦想。按照香港法律,只要在港居住满七年就可以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并且享有和香港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但是,并非所有的“港漂”都对香港身份迫不及待。2012年,香港各大高校的就业数据显示,50%左右的内地本科毕业生会选择留港工作,留港升学的不足10%。也就是说,每年有将近一半的内地毕业生选择了离开香港:出国深造或者回国就业。

“房子太小,楼价太高,毕竟还是别人的天下。”一名内地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