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荣本科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

2018-03-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网讯 4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面向本科教育教学推进"研究型学习制度体系"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陈雨露出席大会并讲话.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牛维麟.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党委副书记马俊杰.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副校长杨慧林.一级教授胡乃武出席大会,学校人才培养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各学院院长.分党委书记.本科教学主管副院长和本科教学秘书,各部处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教代会主席团成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各学院学生会主席参会.2012

中国网讯 4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面向本科教育教学推进“研究型学习制度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陈雨露出席大会并讲话。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牛维麟、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党委副书记马俊杰、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副校长杨慧林、一级教授胡乃武出席大会,学校人才培养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各学院院长、分党委书记、本科教学主管副院长和本科教学秘书,各部处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教代会主席团成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各学院学生会主席参会。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提出规划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路线图。经过多方面论证、协商、征求意见,历时一年多形成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实施框架。以“立德树人”为理念,路线图着眼于“研究型学习制度体系”建设,通过精实课程等八项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真知识、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提出真见解,致力于培养具有厚重品质,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能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作用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靳诺书记指出,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涉及到大学办学的根本问题。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其鲜明办学特色、深厚教学传统、雄厚学科力量,率先推动这项改革,从基础层面探索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靳诺书记表示,人才培养是长期系统工程,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源头活水。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制订实施坚持传承、改革、发展相结合,贯彻人才培养的全员全过程,基础扎实,框架清晰,注重资源整合和保障系统建设,具有现实操作性和长远指导性,对于学校实现当前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在国内与国际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至关重要。希望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共同持续推进人才培养事业。

陈雨露校长对全校师生员工为制订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所投入的感情和付出的巨大努力表示感谢。他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中国人民大学“十年腾飞”规划五大重点战略中居于首要,制订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核心在于回答“中国的研究型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陈雨露校长强调,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现高等教育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这是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全校上下凝聚共识,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办学的最终价值实现,把握好整体规划、稳健实施的节奏,以坚定的决心持续推进。

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需要各学院、各部门的大力配合,更需要广大教师的充分理解和支持,需要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觉努力,当前需要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即:传承、改革和发展的关系,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基本功训练和问题导向的学习之间的关系,主学科和跨学科学习的关系,课堂内外学习的关系以及改革决心和节奏的关系。

会上,杨慧林副校长汇报了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实施框架。

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教授介绍了财政金融学院着力打造精实课程制度情况;信息学院院长杜小勇教授介绍了学院以培育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双选认证制度实施经验;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教授介绍了学院引导本科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实践;法学院副院长王轶教授介绍了法学院建立全员导师制的经验。

胡乃武教授分享了教师如何潜心育人的心得体会,提出“要把育人和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地贯彻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贯彻到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

为保障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顺利实施,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本科人才培养委员会,同时组织制定2013级本科生培养方案,调整职称评聘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要求。

作为与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并列的专门机构,本科人才培养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兼任主任,主要落实学校关于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大决策、统筹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研究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问题、重大趋势,并提出决策咨询建议。

同时,依据法律和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审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设计和重要表彰处分方案,指导学校招生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师教学培训和学生管理等工作。

根据相关政策,学校将对拟申报教授和副教授职务者的课堂教学评估、教学工作量、教学态度、人才培养业绩等进行综合评价。经过政策调整,加大了对教师人才培养贡献的考察,建立优先评价人才培养业绩的教师职务评聘制度,突出育人导向,引导教师重视人才培养,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文:蒙彬 王子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