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突破许海峰 第162期:许海峰“零的突破”

2019-01-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美国当地时间7月29日,中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这一历史的创造者许海峰从靶场到休息室短短的一百米,却走了将近20分钟,"无法突破媒体的包围圈",回忆起24年前夺冠的那一刻,10天后的北京时间8月8日将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担任火炬手的许海峰说,现在心情无比平静,"任何事都要有平常心".零的突破许海峰 第162期:许海峰"零的突破""弹弓王"入队从军未果供销员改射击40年前,11岁的许海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美国当地时间7月29日,中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这一历史的创造者许海峰从靶场到休息室短短的一百米,却走了将近20分钟,“无法突破媒体的包围圈”,回忆起24年前夺冠的那一刻,10天后的北京时间8月8日将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担任火炬手的许海峰说,现在心情无比平静,“任何事都要有平常心”。

零的突破许海峰 第162期:许海峰“零的突破”

“弹弓王”入队

从军未果供销员改射击

40年前,11岁的许海峰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喜欢跟小伙伴一起打弹弓,曾经创造了连续击中200只麻雀的记录,“弹弓王”的绰号就是由此而来。

“你从小就有成为射击冠军的潜质”,面对记者的玩笑,许海峰却不以为然,“弹弓和奥运冠军没有必然联系,成功不是因为把弹弓换成手枪,而是选择和成功之间经历的重要过程。”许海峰说,放弃先前的工作,从事射击对于他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出的决定。

零的突破许海峰 第162期:许海峰“零的突破”

1975年,18岁的许海峰下乡到安徽省和县螺百公社成了一名知青,当时梦想着有一天能穿上军装,结果却因年龄问题未能如愿。从军之梦破灭,一气之下,许海峰用积攒下来的几十元钱买了支气枪,打枪从此成了他劳动之余最大的乐趣。

1979年秋天,许海峰被招工回城,到和县新桥区供销社当了一名化肥营业员,化肥中的氨气对眼睛的刺激特别大,经常发炎,时间久了,许海峰的视力下降得特别快,但打枪一直没有间断过,那支气枪依然是许海峰的最爱。

虽然工作条件差,不过供销员在当时还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但许海峰并没有选择维持现状,“我不是特别喜欢供销社的工作,虽然我在供销社干的三年权利非常大,人缘非常好。我喜欢射击。”

于是,成为射击队一员成了许海峰的目标。他找到区里的体育教练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试过几枪后,许海峰被选入区射击队,1979年又进入了县射击队。不久后的安徽省第四届运动会,许海峰代表安徽巢湖地区参赛,得到了两个冠军并全都打破省纪录。

1982年,许海峰顺利进入安徽省队,进入省队仅三个月,便在华东地区的射击比赛中夺得气步枪冠军并打破全国纪录。一年后的第5届全运会,许海峰更是一鸣惊人,连夺气手枪和手枪慢射两枚银牌,成为射击场上的名将。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田颖北京报道

新观察

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催化剂

从1894年,国际奥委会在筹备第一届奥运会时向清政府发出邀请,到中国的运动员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时间整整过去了90年。在此前的近一个世纪中,中国与奥运会虽然缘分不浅,却总是有花无果。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最终拿到了15枚金牌。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第一次亮相就令世界刮目相看。

此时,距中美乒乓外交已经过去了13年,距邓小平访美已经过去了4年。尽管中国已经在1978年进行了改革开放,尽管中国已经开始全面了解世界,但是,让世界全面了解认识中国的渠道却仍然不多。

因此,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积极、健康形象的一次历史性机会。尽管,中国的运动员仍然承担着沉重的政治使命,然而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却成为中国人以及中国社会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历史隐喻。

对内来讲,许海峰的奥运金牌则成为提升国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催化剂。那个时候国人的《霍元甲》热正当头,大街小巷都在唱着“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的复苏与民族复兴的气象,正恰如其分地与流行元素共舞。《霍元甲》也让一个历史词语“东亚病夫”重新刺痛国人的神经。许海峰射落的中国奥运首金来得正是时候。这枚金牌让中国人,彻底地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到了太平洋里。

奥运金牌给国人带来的不止是欢乐,还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彼时的国人心目中,奥运金牌不但是中国运动员全面登上世界体坛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重返世界舞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体育运动的冠军无疑是一个民族血脉年轻、健康充满活力的最好证明。那个时候,中国正需要这样的自我证明。

尽管,今天越来越强调奥运精神本身的内涵,越来越倾向于对奥运进行价值减负,把那些附丽在奥林匹克运动之上的宏大叙事做淡化处理但是,我们不能不理解,1984年中国人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新鲜感,以及作为一个新成员那种急于展示自己和证明自己的欲望。这就是历史,借助现代体育运动而传达一个民族的复兴之志。

1984年是中国的奥运年,许海峰、李宁、中国女排成为新的社会明星、偶像,奥运冠军既成为社会各界学习的榜样,也成为新的流行元素在1985年到来的时候,奥运冠军的挂历进入了中国社会的千家万户。民众靠社会自觉而非政治强制,把奥运带入了社会记忆的深处。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才会发生的事情。尽管此后,中国继续参加奥运会,拿下的金牌也过了百枚,但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所带来的振奋情绪是无法比拟的。

□于德清(媒体从业者)

一日三十年——7月29日

●葛洲坝二江水电站建成1983年,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二江电站全面建成,成为当时仅次于黄河上游刘家峡水电站的全国第二大水力发电站。

●许海峰“零的突破”

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第一天进行的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以566环的成绩夺冠。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上“零”的纪录被打破,这也是这届奥运会决出的首枚金牌。

●“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1986年,中国著名核科学家、理论物理学家邓稼先逝世,享年62岁。邓稼先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被称为“两弹元勋”。

●中国宣布暂停核试验1996年,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

怀念筒子楼

民间记忆

曾几何时,梦想早点搬进公寓,独立的卫生间,独立的厨房,再不受筒子楼那狭窄的闷气,油呛,烟熏,喧哗,噪音,干扰。

但是,住惯了公寓房,邻里之间,少有往来,却无端地怀念起筒子楼的岁月来。

筒子楼最壮观的场面是狭窄通道的集体大厨房,由若干个小厨房组合而成。中午和傍晚时分,楼道里人头攒动,下了班的女人或男人未进家门,第一件事情就是开蜂窝煤炉炉口,紧接着,前前后后,集合似地奔向共用水房,淘米、洗菜、洗衣服,上班时的一本正经全没了踪影,一个个汗衫拖鞋,原声高唱,斯文扫地,性情挥撒。

水房里,过道里,男人们喜欢侃球,侃世界风云,女人们喜欢一边翻着锅里的菜,一边炫耀市场归来的便宜货,打折的衣服,低价的鸡鱼肉蛋,张家生儿子了,李家要出国了,还有可能是王老五家谁谁有外遇了……鸡零狗碎,鸡毛蒜皮,五花八门,五味陈杂。

住筒子楼的单身汉不怕饿肚子,随便停在哪家门口,都有热饭招呼;筒子楼里的女人不怕忘记买生姜小葱,随便叫一嗓子,会有一连串的回声应答;筒子楼的孩子们不怕爸爸妈妈不回家,随便跑到哪头,都会冒出许多干爸爸干妈妈亲热小脸、揉红屁股;筒子楼里也从不缺少“战争”,当主妇们为了煤炉多挪了几寸的位置暗地叫板的时候,丈夫们只好装聋作哑,递上一根烟,露出尴尬的笑。

没有网络和移动电话的年代里,住筒子楼不会寂寞,隔壁扑克麻将稀里哗啦,硝烟弥漫,不由得你不凑身过去,激战一场。

□水水(文章来自人民网强国博客)

那时流行

麦乳精

流行时间:20世纪80年代

流行指数:★★★★☆

麦乳精是一种以牛奶(或奶粉、炼乳)、奶油、麦精等为主要成分制成的速溶性饮品。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礼品消费文化是“温饱型”,补品并不多见。尽管那时已有了“蜂王浆”之类,但人们走亲访友,送麦乳精还是最流行的。

而且改革开放不久,物品的供应还十分短缺,买东西还需要定量配给,不少时值童年的人都有过偷吃大人藏起来的“麦乳精”的经历。

麦乳精也因此成了不少人童年美好的记忆———开水一冲,温暖的香味,把身外身内都滋润个透,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