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豆瓣评分 中国电影无人区精彩影评

2018-09-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无人区>是宁浩执导的国内首部大西北公路片电影,由徐峥.黄渤等人参演.主要拍摄场地集中在中国的甘肃的敦煌和新疆的哈密.吐鲁番.克拉玛依等地的戈壁沙漠,影片于2009年3月开机拍摄.那么这部电影的影评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电影无人区影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无人区豆瓣评分 中国电影无人区精彩影评快毕业了,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和多年来朝夕相处的哥们儿们一起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这电影叫<无人区>.现今看来,这愿望再难实现.<无人区>成了无人去,不是大家不想去,是谁

《无人区》是宁浩执导的国内首部大西北公路片电影,由徐峥、黄渤等人参演。主要拍摄场地集中在中国的甘肃的敦煌和新疆的哈密、吐鲁番、克拉玛依等地的戈壁沙漠,影片于2009年3月开机拍摄。那么这部电影的影评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电影无人区影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无人区豆瓣评分 中国电影无人区精彩影评

快毕业了,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和多年来朝夕相处的哥们儿们一起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这电影叫《无人区》。现今看来,这愿望再难实现。《无人区》成了无人去,不是大家不想去,是谁也不能去。

一直喜欢宁浩,自《疯狂的石头》之后,他的作品我都看过多遍,每一遍都身心愉悦。在他的电影里到处散发着黑色的光亮,那是一种特殊的智慧,这智慧在中国所有以"代"著称的导演里都没法找到。他喜欢让"坏人"各自为阵,你争我夺,也喜欢让他们良心发现,弄巧成拙。在冯小刚之后,他做到了真正的有趣。这种有趣源于宁浩的嫁接,他在别人的土壤里开出了自己的花朵。于是我们看到的中国电影,就有了另外的疆界。

无人区豆瓣评分 中国电影无人区精彩影评

宁浩常常被人诟病说模仿盖里奇的痕迹太严重,我理解这种声音。但我总觉得对于一个年轻的创作者,模仿是必需的。从周星驰到周杰伦,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模仿,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法。在不抄袭的前提下,模仿是在寻找捷径。只是有人模仿的好,有人模仿的差,这就是大家天差地别的原因。

只有两部获准公映的影片,就晋升为亿元俱乐部中的导演,就能够和号称艺术家的张大导演、陈大导演分庭抗礼。按理说,中国的电影局领导们应该给宁浩戴红花、发奖章才对。这是多么牛逼的青年人啊。可领导们不为所动,正襟危坐,铁面无私。比较出彩的是赵葆华同志,他话锋一转,居然拐到"青年导演不要自恋"的话题上去,真是老将出马,拿你当猴耍。

说到自恋啊,我见过牛叉的,有人拍了部片子叫《寻找成龙》,烂得让人牙根发痒,可因为他是广电总局的头头,他就能把一帮没事可干的明星招呼过去,让他们煞有介事的为自己鼓掌。他感觉良好的站在台上,还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接受赞誉。自恋这种事儿吧,关键是要自己感动自己。看过江局长的表演,我想大家都服气了,没人再敢说自己自恋。

"全是坏蛋,没好人。"这是总局给出的《无人区》被禁的原因,这种猪一样的逻辑在广电总局那个猪逻辑公园里很常见。总局的看官们总是在给那些导演们做一些糟糕的提醒,他们试图在创作者的大脑里建立起这样一个反射弧:在拍片前先揣测一下上意,把怎样拍好影片放在一边,先想想哪些能拍哪些不能拍。

这和前些日子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十条禁令异曲同工,那意思都是在告诉你们要乖,要看着我的脸色行事。在老师和导演这两种职业本来就被妖魔化的今天,如果大家都把精力放在讨好今上,那我们还能有自己的人民教师,自己的艺术家吗?我觉得可能会有的,但是,他们的日子不会太好过。

一贯潇洒的韩寒,在《独唱团》屡次被毙之后,也只得无奈的表示,"不是我的头太大,是对方的那里太紧了。"在一个《知音》泛滥的国家,《独唱团》却难产,很难想象我们的总局总署的思维该是怎样的怪诞。

确实奇怪,我们都盼着这个民族能够有一些进步,可是每每到了进步的时候,就总有一些人跳出来扯扯后腿,这些人大多身居要职,他们带着红色的袖章,拿着红色的文件,因为刚才喝多了,所以脸也是大红色。他们的嘴里念念有词,他们自娱自乐式的呼唤着这个时代的"真善美"。21世纪都快过去10个年头了,他们居然还在宣讲着那些虚假的道德教化,我只能说,这是智商问题。

让我们回到自恋的话题,如果把剪刀手赵德华的文章进行缩句,然后得出"人不要自恋"的结论,那我是同意的,自我陶醉沾沾自喜一定会影响人的进步。但这并不是原则问题,把语境具体一点,若是一个创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才华自恋,这在我看来没什么,如果他的作品变差了,大家不去看就是。

但如果一个手拿剪刀满嘴道德经的领导干部对自己手中的公权力自恋,对自己阉人的手法自恋,对自己那谁也说不明白的"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自恋。哼哼哈哈,那你说他是个什么东西哇。

现在,我只能对着那些海报,和放出的预告片流口水。可我倒是希望《无人区》不要上映,动了刀子的蛋糕不能摆上宴席。我想起从前一个作家说的话,他说他那篇小说到最后发表的时候,其实已经不是他写的,而是编辑写的,几乎每一段都被编辑无情的删改过。所以对于他,这也是一部新小说。后来书卖得不错,他心里直别扭。

宁浩作为一个对自己的作品有所要求的导演,遇到了这帮大神,肯定心力交瘁又无计可施。我作为他的影迷,祝他好运。你还年轻,未来的世界也还年轻,还怕等不到太阳落山吗?

咳咳,最后,感谢国家,感谢总局,感谢剪刀手,感谢你们帮我们大家省钱,人的记忆总是靠一些遗憾来填满。

倚老卖老,回忆扯向4年前。

那是2009年,国内一年过亿的国产片,不像现在这样多得跟过家家一样,宁浩的《疯狂的赛车》过亿,搞了次庆功。几个月后,我跟几个记者从北京飞到哈密,来探《无人区》的班。

北京到哈密的航班,每天只有一班,错过了就不再来,跟当时拍摄地魔鬼城的好天气一样。飞机很小,一刮风,吱吱吱的颤,恐飞的人是必然坐不了的。后来坐上车,开到了荒郊野外,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大风起兮云飞扬",几分钟内,光演员巴多(里面演一个货车司机)因为帽子被吹飞,大家四处追帽子导致的NG就有多次。

采访分几轮在几处进行,第一次是在片中那个破旧的加油站的房子里,采那对"黑心店"夫妇,两位演员和善又腼腆,后一次,去了片中"帝豪大酒店"对面的房子里,采片中一号反派多布杰,片中面露凶光,走出镜头,他客客气气的,不善言辞。

黄渤当时不在组里,徐峥当时挺瘦,身材上,没现在这么像成功人士,顶着满头的"丰满"秀发,当时我必定问了他是真发还是假发,多年后的今天,问题的答案早已不重要了。宁浩呢,只记得他骑着四轮车,穿一身皮衣,对我们说:"我们现在站得地方就是当年西天取经之路,当天唐僧骑着白马去取经,我们现在还能坐车去,已经不算辛苦了。"

他应该怎么也没想到,辛苦的,应该不是拍摄,也应该更没想到,这趟经,一取就取了4年多。

中国版《XXX》? 扯什么犊子呢?!

必须承认,宁浩对于西方经典电影是如数家珍的,不然当年石破天惊的《疯狂的石头》根本不可能诞生。如果再往后逐个数,一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无人区》里看出宁浩从那些又酷又黑色的讲述美国西部现代故事的好莱坞电影里汲取的丰沛乳汁。

但一切应该在这里STOP了,剩下的细节对比,除了满足影迷个人的研究趣味,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探究这部电影的好坏,并没有太多价值。

在《无人区》面前加一个中国版《XXX》的标签,只满足了文艺青年之间流行的掉书袋攀比风,对于更重要的,普通观众想要窥探的这部的电影好与坏,却完全无力满足。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张家界景区和黄山景区已经不再计较《阿凡达》里的哈利路亚山究竟源自何处了,作为一个看过的电影片单在4位数的小评论人,又如何有必要斤斤计较这个镜头是否致敬科恩,那个镜头效仿斯通呢?计较成功能上四大门户头条吗?

更重要的在于,即便我们在经典电影里看到了些许《无人区》的源头和结构,也并不足以评价《无人区》作为电影的优劣:蛇皮口袋既可能来自义乌批发市场,也可能来自LV。

我们先普及一下常识好了!

今年4月,当《北京遇上西雅图》将国产爱情轻喜剧的票房峰值拉高到5亿的时候,据说广电总局负责影片立项的相关部门被上百部"爱情轻喜剧"的立项备案资料塞满了。直接的后果也许是,到了年底,不管是观众还是记者都分不清他刚刚看过的电影,究竟是叫《只想跟你好好爱》还是《我爱的是你好好的》。

国产片的类型简陋,是很多年就有的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只有古装武侠片和非古装武侠片,亏得有了当年的《非常完美》和今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让死老外也能知道,中国人不穿古装也能谈恋爱的。

爱情轻喜剧、古装武侠片、警匪片(越来越稀有了)、精神分裂式恐怖片(结局基本是男主或女主是精神分裂)——看国产片的观众还能看到什么?

国产电影有适合性喜剧、黑帮片的、恐怖片的土壤吗?有适合量产科幻片、魔幻片的技术背景吗?有适合诞生《盗梦空间》的整体制片水平吗?在这些问题最正常的答案背景下,需要追根溯源的起因就更复杂了。既不能直接归咎于政策,也不能直接归咎于技术。

万事开头难。必须说,《无人区》,它是开了个好头的,今后的中国电影里,若是有人想继续探索美丽偏远的西部,那些不为人知、悬疑而吊诡的故事,至少会想到要和宁浩看齐,不至于在生死莫测的枪战间,神出鬼没地开始出现万马奔腾的奇景。当然,拍魔幻片除外。

《无人区》是一部正常的好国产片

四年磨一剑对于影迷的耐心是一种考验,对于宁浩本人来说,当然也是一种风险——单靠时间积累下的期待值,就是其他电影不曾有的压力。

《无人区》不是一部神片。这不是批评,倒恰恰是它最需要的评价。盛名累人,名不副实的吹捧,会迅速将一部电影拉下神坛并狠狠地摔碎。

但,《无人区》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正常的,不多见的,好的国产电影。相对于大多数故事背景发生在公路上的电影,它其实已然节奏明快,悬念制造的幅度合理,人物性格塑造得充分,动机合理,情感递进升华让人信服,西部片里原本就有的黄金配角,在这里也够多管饱。

更为重要的是,走出了自己的安全区域,放弃了擅长的多线叙事的宁浩,并没有让故事散掉,他最好的节奏感和故事氛围的把握,仍抓在手里,考虑到转型一刻翻阴沟,永远只有一招鲜的中国导演如此多,这点尤其宝贵。

话说到这里,应该又有莱昂内、约翰韦恩、科恩兄弟等西部片、黑色电影大家的经典之作会拿出来进行比较了——这是只应该存在于BBS上的影迷游戏,在更公平的探讨环境下,这种对话充满了轻量级女拳王和重量级男拳王对垒的玩笑感:每部电影生根发芽的土壤不一样,随随便便跨越千山万水进行比较后,只剩下穿越感:当张瑜在《庐山恋》里明明爱着男主,话到嘴边却只能说"我爱我的祖国"时,美国人已经让李察-基尔在电影里露屁股了;同样的,如果你问印度人,为什么《阿凡达》没他们的本土电影好看,他多半会说:男主折腾了半天硬是没跳个舞,放了3个多小时尼玛硬是没个中场休息——艺术,都是基于那片土地人民的心理狂欢,基于这点,余男在《无人区》里,充满了《最炫民族风》即视感的艳舞真是恰如其分又太得人心了。

一部正常的好电影,当然有它正常的缺陷。宁浩这样的兄弟情谊比肩夫妻感情的爷们儿,对于爱情的体会是相对简单和生硬的,电影尾声部分,余男回忆往昔故事的收尾,相对影片之前干净利落的叙事,显得有点拖泥带水,欲说还多,但比起《黄金大劫案》里的爱情,还是好多了。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明明知道是煽情了,却还是有点小小的动容了——我觉得,仅凭这点,说明《无人区》是合格的类型电影,点赞。

那天晚上杨小树在机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忽然涌起一种久违的预感,我说我有三个字要对你说:别玩火。我俩都沉默了一会儿,我说我觉得这三个字好像十年前对你说过。她说那十年前改变结果了吗。我说,没有。她说那么现在也不会改变。然后她问,你呢,你现在的想法呢。我说我还是心里只有一个人只爱一个人。她在对面叹了一口气,然后说,我比较喜欢以前的你。

生日快乐,宝贝,去找找纸巾准备好哭。她最后说。

《无人区》的好处在于,导演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用最简单粗暴的拍摄手法只说明了一个最简单粗暴的道理,那就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当然在正常社会里,这个原则未必成立,你会跟你乱吼的老板翻脸吗,必然不会,因为正常社会里有秩序有阶层还有不成文的潜规则,但是宁浩用简单粗暴的原理架构了一个无人区的真空,从徐峥几乎仗势欺人的开走了那辆红色的广本进入这个真空之后,所有的身份标签被彻底归零,每个看起来生存在这个空间里的人第一次有了看似平等的可能,然而这个黑暗的设定,其实只是黑暗的开始。

所以在徐峥第一次还是运用在文明社会里体面的阶层优越感吐了口香糖在地上让开大车的兄弟捡起来却挨打并被尿了驾驶座的时候,你不知道后面还会怎样黑暗。

在加300块的油却要花1200去看场所谓的捆绑销售的表演时候,你觉得讽刺的真带劲也就这么黑暗了吧。

在徐峥从大猎人手上救下了余男,而余男把打火机塞进废弃口救了徐峥一命的时候,你觉得黑暗不过是自己行为的照应。

所以在徐峥又为了回去救余男甚至于差点又弄死一个警察的时候,我觉得广电总局的剪刀手是真的有水平,他说了能够几乎概括整个影片的最光明的一句话:没有一个正面形象。

这才是真正的社会,这才是真实的人性,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不是无私而是自私,谁对我好,我就肝脑涂地甚至损害别人也不顾的捍卫他。谁欺侮我,我就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也要以彼之道还彼之身的回给他。

就是因果。

在这个最简单粗暴的真空体系里,因果是这个黑暗游戏唯一的原则。

并且它还揭露了一个更深刻的真理,那就是,你相信什么,你就会死于自己的相信。

徐峥是一个律师,他信奉的原则是证据,尽管他明明知道真相。所以他在无人区里以为自己撞死了黄渤之后非要毁尸灭迹,而其实无人区里随便死个人根本无迹可寻。为了毁灭证据这一点他反反复复的出入夜巴黎从而造成了后续的一系列悲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死于自己信仰的所谓证据。

黄渤是一个智力偏低的盗猎人,所以他在死而复生之后纠结的并非是猎物,而是为什么他设计好了看起来极其高明的拦车伎俩,徐峥为什么不停车还要撞他?他耿耿于怀的是对自己智力的确信。所以他才会拿着枪嚣张的对那个傻儿子喊,你打我啊打我啊你个傻子,然后非常cult的死在傻子的锤头之下。

最最最典型的还是小卖部的老板娘,在坚信人人都有见不得光的秘密的确信之下,这个贪婪的女人乐此不疲的敲诈着过往的每一个人,所以在大猎人临走之前说你是一个聪明人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猜到下一个镜头就是他开着车连房子带人的撞死了她,可是身边的小伙伴好爽的说了一句,他要是不撞死她我都想弄死她啊。

所以,无人区里几乎全部灭团,唯一生还的是一个失足妇女,在影片的前115分钟里她没有说过任何一句真话,因为她什么都不相信。

据说四年前的结局版本是,徐峥和大猎人同归于尽,余男活了下来望着满天的人民币,可是,她无处可去。

还有比这更深的夜里吗。

我无法掩饰的喜爱这部在我看来黑暗至极的电影,它的后遗症是我跟我的小伙伴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里都沉浸在模仿影片的对白和手势表演之上,我们都觉得它们几乎适用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片段,我们都知道当下并不是最好的时代,可是能有人这样执拗的把它拍出来并最终能上映出来,我猜想那些其实更黑的夜里,也许会有扑朔迷离的惊喜。

其实,越懂黑暗的人,才越相信光明。

杨小树说她比较喜欢以前的我。以前的我是什么样子?经常喊我上自习的男生请我吃烧烤,点了一盘芋头大多数都烤糊了,那个男孩就一个一个挑出糊了的放到自己盘里,把好的夹给我,然后我就心动了。发现男朋友劈腿于是分手,我恶狠狠的说以后我们要老死不相往来,如果有一天我犯贱忍不住回头找你,就算我再可怜就算你对我还有感情,都请你不要理我,这就当你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心思透明,刚烈决绝,这就是以前的我的样子。

没有人会一直不变。所以即便我明知道余男最后走出了无人区竟然没有说谎并且还获得了一份教师的体面工作是一个突兀又愚蠢的结局,可是,再想一想,觉得竟也不错,你可以永远的活在你熟悉的那个体系里,即便是黑暗没有光明,它也有你不用割肉剔骨就擅长信仰的秩序。但是你也可以克服自己的局限和束缚走出那个无人区,然后和这个世界上跟你一样千辛万苦走出来的人在一起,常驻光明里。

也许和十年前一样什么都没有改变的原因,只是你还是只相信当年的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