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希军与金士力 金士力董事长闫希军:大健康时代的领跑者
天士力控股集团成立于1994年5月,以全面国际化为目标,全力推进“一个核心带两翼”大健康产业高端化,已经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以保健产业和医疗康复、健康养生、健康管理与服务产业为两翼的大健康产业全新格局。

记者印象
企业家的大健康梦
“首先说说医患矛盾吧”,面对记者的采访,闫希军直入主题,“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我的建议大多数都是围绕推进医疗体制改革、解决医患矛盾展开的。”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些现实问题,最终目标都是让人人享有健康。”闫希军说,天士力早已把“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确定为融入大健康时代的企业理念。

从做专做精,到做大做强,近20年间,天士力打造了行业领先的现代中药产业。从“五个一”工程入手,天士力又以点及面,布局大健康产业。在闫希军看来,天士力推进大健康产业,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代表性符号,重点是给人们传递一种思路,引导社会思维方式的转变,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最终引导产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们要像精心打造现代中药一样,努力打造大健康产业的优质产品,使天士力的大健康产品能够进家庭、进厨房、上餐桌,让消费者真正分享到大健康产业的优秀成果。”闫希军带着实施全民大健康工程的夙愿,带着大健康惠及民生的憧憬,率领天士力人锲而不舍地在这条路上阔步如飞。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记者:近日,频发的“暴力袭医”事件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您作为一名曾经的医务工作者,在20年间,白手起家建立起一家现代中药领军高科技企业集团。以您多年从事医药行业的实践来看,当前医患矛盾的真正根源是什么?
闫希军:近年来,国家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相当重视,在改革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为什么越改医患矛盾越突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这先要从医学模式的变化说起。
我国从最早的传统辩证医学模式,发展到中医与西方生物医学相结合的医学模式,发展几十年来,这种单纯以生命最小单元和以病为目标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和人们对医疗卫生发展的需求,要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综合医学模式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办医环境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医院变成了经济中心、创收中心。与此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悄悄变化,认为消费就理应得到相应的享受,这样医院提供的服务和消费者支付的价值之间就形成了较大的落差,矛盾由此而生。
如今,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很多情况下,患者等了几个小时才挂上号,又等了很久才看到医生,可没有几分钟就看完了,病人能不生气吗?心情的焦躁导致身体更加不适。另一方面,医生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一天看几十甚至上百个病人,加班加点吃不上饭成了常态。长此以往,医患双方的心理都会发生扭曲。
我认为,资源配置和现行制度问题是看病难的主要原因。虽然现在各地医院都加强了安保措施,可袭医事件还屡屡发生,从深层次看这就是医疗体制问题。目前,天士力已经和中国医师协会建立了“中国医师协会天士力医师维权救助专项基金”。我们呼吁国家公立医院必须回归公益性,医师执业自由也要放开,让专家从医院走出来,利用闲暇时间走进社区医院,可有效分流一部分病人。
具体而言,公立医院要实现全保障、广覆盖,底线保底、高线封顶。社会办医要面向中高端,提供满足特殊需求的专科和医疗服务项目,让部分人能够享受高端社会卫生资源。同时社会医院缴纳税金,国家再把这些钱投入公立医院,提供对广大公众的服务,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社区医疗体系
记者:针对当前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卫生领域改革已经做了哪些探索?成果如何?您认为还有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闫希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等,传递出国家持续推进医改的决心和信心。其实在这方面,天津一直做得不错。天津市已经明确按照人口城市规划和人口聚居变化,对医疗点的布局做了调整。
在此基础上,医院的医疗体制改革要实现三权分离,即公立医院所有权、经营权和医师自由执业权的分离。比如,应该让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照相关规划,确定在哪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医院,然后投资建设;卫生管理部门重点放在国家、地区的卫生战略规划制定、重大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平台建设和医疗监管;另外还要继续推进医药分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提出的让社会办医、让民营资本公平进入医疗体系,真正形成社会大医疗的格局,甚至进入网络医疗时代。
具体举措包括:应该限制公立医院规模的无限扩张,在医院布点建设中,要形成多点模式,方便百姓就医。同时要放开医疗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医疗体系,建立社会公共检查平台,鼓励医生在社区办诊所,分流患者就医。
大健康号召人们自我保健
记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正在积极努力。目前,世界和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大健康产业与传统健康产业相比有何不同?
闫希军:所谓大健康,就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环境、家庭、人群等各方面健康,大健康包括了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健康是基本人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疾病谱由以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生活方式疾病、老年病为主,人们更加注重亚健康的调理与预防,这种趋势表明,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健康时代。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大健康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占GDP 的比重大多在10%以上,美国高达17%,而我国只有4%左右。世界上着名的制药企业几乎全部进入了保健产业。
在我国,大健康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国务院在2013年10月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 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 万亿元以上。
与传统的健康产业相比,大健康产业出售的不只是一种或一类产品,而是为人们提供健康生活解决方案。大健康号召人们进行自我保健,“不仅治已病,更注重治未病”。当人们真正注重并学会如何正确自我保健后,就能提升健康指数,从而降低很多慢性病的发病率,节省医疗费用和看病时间,自然也就能节省出更多的医疗资源,使之更均衡的分配;同时,全民身体素质的提升也将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大健康产业将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提升制药标准保证药品安全
记者:如今,生活中各种健康产品的广告随处可见,混乱的市场状况让人们对健康产品产生了很多不信任。您认为应该怎样应对当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