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亦兵走神 大师公开课VOL 2朱亦兵—走神才能够创造艺术

2018-0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大师公开课VOL.2朱亦兵-走神才能够创造艺术为艺志带大家领略古典乐的独特魅力以及了解普世名曲的背后趣事古典乐不是单纯的音乐家,演奏会它是反复融合的完美规则,是原始的语言,情感的艺术大师课VOL.002-朱亦兵丨特别企划SP丨大师课VOL.002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为艺志为了造福广大琴童与古典音乐爱好者,开创了线上大师课这个项目,为了能够打破空间的限制,让大家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与大师对话解答大家在音乐道路上的一切疑惑.第二期我们请到了大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朱亦兵教授,朱老师言辞幽默,观

原标题:大师公开课VOL.2朱亦兵—走神才能够创造艺术

为艺志带大家领略古典乐的独特魅力

以及了解普世名曲的背后趣事

古典乐不是单纯的音乐家,演奏会

它是反复融合的完美规则,是原始的语言,情感的艺术

大师课VOL.002—朱亦兵

丨特别企划SP丨

大师课VOL.002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

为艺志为了造福广大琴童与古典音乐爱好者,开创了线上大师课这个项目,为了能够打破空间的限制,让大家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与大师对话解答大家在音乐道路上的一切疑惑。

第二期我们请到了大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朱亦兵教授,朱老师言辞幽默,观点犀利,错过第二期大师课的朋友们不能错过这一期满满的干货哦!相当精彩,ENJOY!

特约主持人丨为艺科技CEO严伯钧(Y)

嘉宾丨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朱亦兵(Z)

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为艺大师公开课第二期。这次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大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朱亦兵老师。

Y:朱老师据我了解,您经常带着您的十二把大提琴乐团出去演出,我作为一个听惯传统交响乐的人,对于您的这种乐团编制感到很好奇,您能给我们讲讲,您当时组建这个乐团的想法吗?

Z:感谢严总,首先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能通过科技的方式,跟大家交流,我有点儿小感动。很难得有这样一次机会,能与大家这样交流。我就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大家是想听客套话还是听实话?

Y:那必须是实话啊

Z:实话。对,活着就得说实话。虽然人生很少不说假话,可能是善意的也好,什么理由也好,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实话说的比假话少,那么就是一个失败的人生。所以刚才那个问题,我的实话就是:我无能无力干别的事情。我太想干别的事情,但是不可以。出于一种无奈,我只对我中央音乐学院的大提琴班的学生,有一定的,也是相对的掌控能力。因为他们是学生,需要考试,演出,排练,家有家法,校有校规,我不能在体制里面捣乱。

但是我把中国的教育制度比如成一个美丽的鱼缸。我只是鱼缸里面的一个小卵石。平常不出声音也不变形,但是等夜深人静的时候,鱼儿们都睡觉的时候,我朱亦兵就翻出缸来拼命的折腾。人生就应该折腾,什么一日三餐,午休,喝茶,腼腆,内在,含蓄,谦虚全都是生活的垃圾理论。这是让我们中国人短命的一个骗局。千万别信这个。这就是我的实话。

Y:朱老师刚才给我们讲了很多实话,包含了很多朱老师自己的人生哲学。我们回归到音乐这个话题上面来。难得请到朱老师来,您可以讲讲您这个乐团,都是低音乐器,跟正常编制比起来,音域没有那么宽泛,所以在选曲上是否要进行很多的改编和艺术的处理手法呢?

Z:我思维跳跃一下,我先不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我期望,为艺大师课有一天,能转播我们的上课,转播我们的排练,转播我们的音乐会,那科技就是真正的为了艺术而服务。但目前为止,我们以为科技是玩儿闹的,是为了让我们生活更加方便的。

但其实,科技是艺术的孙子。在人类近代史上,先有的艺术,它的儿子叫革命,然后才诞生了孙子科技。艺术,是人类发展的灯塔。我也希望为艺能越来越好,也感谢你们给了我和粉丝们这样一次机会。哪怕目前是有技术缺陷的,但是为艺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平台。

Y:感谢朱老师夸奖我们的初创团队,我们一定会让艺术更加的贴近生活,并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刚才乐团的问题,朱老师能否再讲一下呢?解答一下我们心中的疑惑。

Z:是在抱歉,小时候老师问我问题,我虽然不是一问三不知,但是总是驴唇不对马嘴的。请允许我再次跳跃一下。现在在我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中,我问一个问题,但是发现我的学生回答的驴唇不对马嘴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小子肯定有天赋,可能还不知道才能在哪儿。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认为孩子不听讲,不专心,心不在焉,是不好的。

但是我认为正相反,我觉得天下所有的大自然的生灵都是不被控制,自由自在的,但是他们却是完美的。

好,我回到了思维的正轨,回答主持人的问题。首先大提琴根本不是一个低音乐器。大提琴是音域最接近人声,音域最宽广的乐器。所以高兴的时候就很平稳,急躁的时候声音会变高,忧郁的时候就会非常的低沉。大提琴,是世界上少有单独一个乐器可以大型演出的乐团。包括我去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国内第一个超过100人的大提琴音乐会。

Y:朱老师更正了我对大提琴的一个错误的认识,因为在传统交响乐,高音区域部分都被小提琴霸占了。我也有注意到近现代的电影等对大提琴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比如谭盾的很多电影都有用到大提琴的独奏。下面,有很多人想了解一下朱老师个人的历史。

我们都知道朱老师在回国之前,在巴黎学习,后来在瑞士巴塞尔乐团的首席,并在多个欧洲乐团担任首席大提琴。所以我想问一个特别粗浅的问题,在世界顶级乐团里面担任首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Z:这个体验非常简单,西方欧美社会不是一个对“人”的社会,他们是一个对“事”的社会。所以你事儿做不好,大家会把你吃掉,反过来你也可以把别人吃掉,他不会因为哥们义气等因素,大家不了了之。我觉得音乐是比所有能量化的东西都要紧密和严谨的一门学术。大哲学就讲到这里,我希望能回答大家更多关于专业技巧的问题,我非常的乐于回答。

Y:正好,我们这边收集了很多这类的问题,我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有一个家长想问,关于揉弦,孩子什么时候适合开始练习揉弦,并且练习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Z: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我这么回答吧。我们知道童声歌唱和西洋美声唱法,有的美声那个颤音。我非常不希望小孩儿学琴的时候,刻意人为的去学颤音。我认为孩子拉琴就跟童声歌唱一样,童声是非常的清纯的,不要把揉弦当成一个大提琴非常基础的一个技巧。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就跟让一个孩子去跟一个老头学西洋美声歌曲一样。我觉得一个孩子故意去学大人唱歌非常的不科学。

关于揉弦,相信我下面要讲的两个例子,会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要知道琴是怎么造的。琴不是几个木头板拼在一起,琴是制琴师到森林里去挑选的木头。他把木头切开的时候,大家可以看一下手里的琴。一般好的琴,在码子下面,木头的纹路是最密集的,随着两边的延伸木头的纹路会变宽。这是一把好琴用料的典型标志。因为他在挑木头的时候会根据自然原理来挑选。

他会根据什么样的规则挑木头呢,这是我第二个故事。我曾经是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儿,我自认为自己现在依然是一个淘气的大男孩儿。淘气的心理,就是一个心灵年轻保证。当我们在一个平静的湖面上扔一块石头的时候。石头落入水面会产生一个波纹。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波纹会从小变大,从密到舒。大自然的木头也是这样长的,我们的琴也就是这样造的。大自然的水纹跟我们的声音的波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的揉弦也是从紧到松。这个事儿不能跟特别小的小孩子来讲,只有到拉琴拉到一定程度时候,有揉弦需求的时候,一定要明白我们和大自然的这种关系,再去学习揉弦。

Y:一名大提琴爱好者问:练琴什么阶段,参与弦乐团的排练,对自己的技能有所提高呢?

Z: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它会牵扯到我们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区别。因为我们东方的音乐是由旋律构成的,不存在和声。这也是我为什么组12大提琴乐团。因为我们中国的孩子脑子里只能听一个音。虽然说的比较狠,但是是实话。我们国家对于乐团的配合的要求之低,水平之差和我们国家足球队踢球之臭是一个概念的。

因为我们脑子里接受不了多个音律或者音程的同时存在。学钢琴对我们东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因为东方的音乐里面只有旋律没有和声。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的脑子里能否接受和声的概念。和弦这个东西,越早接触越好。

Y:我在国外念书组乐团的时候也发现了,他们独奏的时候,水平并不高,但是重奏起来非常的厉害,每个人发出来的声音都非常的和谐。如果你只是停留在自己的声部,是无法发现整首乐章音乐的美好的。下面有一些比较接地气的问题。一个大一的学生想问一下,他在艺考的时候就在拉海顿C大调协奏曲了,可是进了学校拉的都是一些5级的练习曲,改手型之类的,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种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Z:不得不说,你被骗了,这个小伙子。我们中国所谓考级的那些标准,纯粹是在胡扯。世界上最难拉的东西,是一个音阶。世界上所有的曲子都是怎么组成的,是由最基本的基础叠加而成的。世界上的大楼也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所以,基本功是一切。曲目的级别都是在开玩笑。用中国这种荒唐的考级分配方法,我们大提琴的老鼻祖西班牙大师卡斯尔思肯定三级都考不过。

Y:之前陈曦老师也说过同样的问题,正在学音乐的真实不用在乎考级这个事儿。基础真的很关键。这个问题更加直接了,除了好的技术以外,还有那些训练和培养能帮助我们演奏出好的音乐。

Z:这个问题我深有感触。我是一个到36~37岁都不喜欢音乐的人,虽然我很优秀,拉琴也拉的很好,国际比赛也得奖,这个也是大家认可的。但是我不真的喜欢音乐,因为小时候被爸爸逼着走上这条路,这不是我自己情愿做的事情。我觉得这种不情愿,是我们中国琴童大多数的心理状况。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这几千年的爹妈从来没在乎过孩子喜欢什么。

直到36~7岁,因为各种事情和积累,我终于喜欢上了音乐,也觉得自己很幸运。到现在只有十几年的光阴。忽然想起来父亲在我小时候,教导我的一句话“音乐就是歌唱”。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张嘴,嘴一定要张开。让孩子去勇敢的表达自己。自己会了歌唱,才真正能去懂得音乐。

Y:有一名家长,说自己是音乐的门外汉,希望朱老师指导一下,如何陪伴孩子更好的在音乐的道路上前进。

Z:我10岁,1976年那年,在北京一年我就开了160场独奏会,但是说实话我是丝毫的不记我干嘛了。因为我那个时候,心根本就不在这儿。说实在的,我自己也不知道该去如何面对,因为我觉得人爱分心。这是人的本性。最终,艺术是人最好的走神儿,而不是最大的专心。拼命压制孩子多喜好的倾向,这个很残酷。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幸存者,如果没有父亲的强迫,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但是这种幸存者是寥寥无几的。

在这种逼迫的道路上,有多少人能正在的热爱音乐?我们现在真的不需要那么多音乐的演奏者,我们需要的是广阔的音乐爱好者的土壤。如果你是为了钱,出名,这种去拉琴,他们根本就不是艺术家。他们的艺术也根本不可能美好,所以社会不需要他们。我作为一个50多岁的教育家,想着前辈们致敬的同时,也希望给后辈们能传播这样的一个理念。

虽然可能下面要说的话很得罪人,但是我一定要说:1一辈子光学音乐的人,永远也成不了音乐家。2音乐家养活不了自己。

Y:朱老师能详细在讲解一下这两句话嘛?

Z:音乐是一种掌控情感的学术,掌控情感的科技。音乐是融入了情感的科学,历史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会敬重艺术家。世界上的音乐厅我们演奏者的生存之地,并不是音乐家建立的,但是同样的房子,给一个热爱音乐和非热爱音乐的人来建立是不一样。我认为音乐是是给不热爱音乐的人服务的。而不是跟我们国家现状这样,专业的只跟专业的在一起,这种不叫文化。

Y:之前,我在跟朱老师碰面的时候,有聊到过音乐与吃这个问题上。很多音乐家也是美食家,朱老师对于吃也有自己的见解,今天还想请朱老师再谈一谈。

Z:其实在国外有一个非常好玩儿一种看法,他们宣扬用肚子来评判音乐。就像喝酒吃饭一样,很多不是我们的脑子决定的,因为你要刻意喜欢一个东西很难。而恰恰是你的肚子在决定你的品位,它也决定了你的艺术品位升华的空间。无论是真的饮食还是精神的食量,都是用肚子决定的。我看到底下很多朋友们在问留学的问题,我就冒昧先主持人一步回答了。

我觉得出国留学是早晚要发生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是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就好比我们现在这样的机会,在两年前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留学我自己感触很深,1986年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就以海龟的身份回国表演。在以前留学是非常好的,但是现在开始有人思考留学是否真的有价值呢?这就是一个思维的演变。当你见识到其他与自身文化不同的文化信息时,能帮助我们自身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文化。

出国的中国人都更加爱国,这个也是很正常的一个心态。其实外国人也不是比我们高尚的人也不是比我们高等的人,也有骗子和忽悠的人。就好像去一个国外的学校,有皇家两字就能吸引很多我们的国人去,其实哪里什么东西都可以加上皇家二字连厕所也不例外。再说一句题外话,我觉得我们中国人拿英语当外语学了这是一件最可悲的事情。

Y:我看到很多大提琴家右手握弓的差别很大,比小提琴家的差异要大很多。能请您讲解一下,右手持弓的方式以及音色的处理的经验吗?

Z: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回答,因为我跟我的学生说过,天下没有方法。每个人的手都是不一样的。我的建议是在你舒服和舒展的情况下能够用力和发力就可以了。如果别人说根据拿弓的方式能看出这个是朱亦兵的学生,我觉得自己很惨。因为我觉得他们怎么可能跟我长的一样呢。没必要谁学谁。

Y:我们还有点儿时间,一个8岁琴童的家长问:女儿现在正在学大把位过度,对于初学大把位过度而言,有什么好的练习方法,或者推荐一些好的练习曲目。

Z:其实大把位我没有听说过可以学的,比如MI到还原FA就是一个半音。另外一个曲子就是MI到升FA我们的手指就要张开一些。就是音乐到了那个地步,那个技术的需求就要提高了仅此而已。我觉得这种讨论很荒唐,你还没试过,就开始在讨论这些问题。你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大把位,就像我们不明白音乐为什么要学大提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