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中学 常读常新 | 司马迁眼中的刺客精神是什么?

2019-0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刺客信条>等游戏.电影风靡全球也促使了我们思考"刺客精神"这个词汇是否存在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世界中?因为在我们的古代文化中曾几何时是存在"刺客",这一特殊身份的群体.历朝历代散落着一些行刺的人,但是大多并不是以行刺为职业的人,大多因为政治目的或者情感层面为了复仇而成为的刺客.历史上较多出现刺客的还是战争纷争频繁的时代.司马迁中学 常读常新 | 司马迁眼中的刺客精神是什么?古籍中最早出现"刺客"这一词汇是在<左传>与&l

《刺客信条》等游戏、电影风靡全球也促使了我们思考“刺客精神”这个词汇是否存在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世界中?因为在我们的古代文化中曾几何时是存在“刺客”,这一特殊身份的群体。

历朝历代散落着一些行刺的人,但是大多并不是以行刺为职业的人,大多因为政治目的或者情感层面为了复仇而成为的刺客。历史上较多出现刺客的还是战争纷争频繁的时代。

司马迁中学 常读常新 | 司马迁眼中的刺客精神是什么?

古籍中最早出现“刺客”这一词汇是在《左传》与《战国策》中,中国古代史中对于“刺客”这一群体进行评价的,最出名的无疑是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了。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 中一共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与荆轲五人,最后一段以“太史公曰”的固定表达模式来表达其评价时指出:

司马迁中学 常读常新 | 司马迁眼中的刺客精神是什么?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司马迁中学 常读常新 | 司马迁眼中的刺客精神是什么?

司马迁对春秋战国的“刺客精神”的定义是“立意较然,不欺其志”者,即行事出于忠义之人。

司马迁之后,汉代文献学家刘向在其作品《说苑》中曾将以上五人的故事进行重新编绘,之后再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东汉末期桓帝、灵帝相交之际出现的画像石作品中除了以上五人,还有一位曾出现在《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汉书》中的人物“要离”,要离与专诸同为春秋时吴国人,但是司马迁的书写并没有收入要离,可见司马迁不认同要离刺杀庆忌之前,虐杀妻子的行径。

台湾学者李纪祥在《秦汉时期刺客叙事的变迁———由<史记·刺客列传>到“汉武梁祠画像”中的“要离刺庆忌”》(《文史哲》杂志,2013年第1期,曾被收入《史记五论》一书,文津出版社2007年版)一文中指出,在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之后,从西汉到东汉,世人对于刺客的看法也有所发展,在西汉末期文献学家刘向的《说苑》中,刘向将专诸、聂政与要离三人归为《奉使》篇,而豫让归入了《复恩》篇,再到班固的《古今人表》中将历史人物分为九等,其中曹沫在第三,豫让与聂政在第四,荆轲在第五,专诸在第七。

再到武梁祠中要离与聂政、豫让为一侧,都表示了他们三者共通的精神取向,即“为故主而杀旧主”。成功之后或求死或自杀,总之不求封赏不求活命的忠烈精神。

以上是从西汉到东汉时期,世人对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刺客”的行为分类的价值观的转向,在秦汉之后军事政变较多,单纯的刺杀较少,清代康熙时期的行刺,又与民间宗教起义有关,不是单纯的刺客的,故而历史中国古代的能跟西方的“刺客精神”相对比的大概只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们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