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大友克洋 如何评论大友克洋的《别了武器》这部短片动漫?

2019-0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半段中,两发巡飞导弹的聚能战斗部被栅格装甲阻拦而未能爆炸,使用栅格装甲对付反坦克武器这几乎是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斯特瑞克实战经历的写实了.而巡飞导弹,更是近年单兵手持无人机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比如英国的火影,美国的弹簧刀,当然目前这类导弹主要使用暴杀战斗部对付软目标和轻型车辆,抛弃弹翼俯冲攻击装甲目标的作战方式属于监督脑补,不过不得不说脑补的不错.大都会大友克洋 如何评论大友克洋的<别了武器>这部短片动漫?短篇中作为对手的两部机甲,均有发现摧毁来袭导弹的能力,这里面,监督成功柔合了新近出现的

上半段中,两发巡飞导弹的聚能战斗部被栅格装甲阻拦而未能爆炸,使用栅格装甲对付反坦克武器这几乎是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斯特瑞克实战经历的写实了。而巡飞导弹,更是近年单兵手持无人机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比如英国的火影,美国的弹簧刀,当然目前这类导弹主要使用暴杀战斗部对付软目标和轻型车辆,抛弃弹翼俯冲攻击装甲目标的作战方式属于监督脑补,不过不得不说脑补的不错。

大都会大友克洋 如何评论大友克洋的《别了武器》这部短片动漫?

短篇中作为对手的两部机甲,均有发现摧毁来袭导弹的能力,这里面,监督成功柔合了新近出现的两类武器。一个是俄罗斯,以色列及美国都在致力发展的车辆近端防御系统,用来摧毁各类高速掠近的反坦克武器尤其是反坦克导弹及火箭筒,这类武器由以色列最早取得实战的成功记录,比如“奖杯”主动防护系统,在2014年以军在加沙的“护刃行动”中成功拦截15枚俄制短号反坦克导弹,展现了这类武器巨大的实战潜力。

大都会大友克洋 如何评论大友克洋的《别了武器》这部短片动漫?

另一个则是近年火热的激光武器,和一般人想象的相反,由于剧烈的大气耗散和大气不均匀导致的不可预测的激光折射,激光在可见的未来都不适宜用来精确攻击远距离目标,而更适合对付2公里内的近端目标。

大都会大友克洋 如何评论大友克洋的《别了武器》这部短片动漫?

美国从2014年开始已经将30千瓦级的激光武器搬上庞塞号驱逐舰实验,替代原来的“密集阵”以实施末端反导。

当然,现阶段百十千瓦级的激光炮都体积颇大,不适合用来装备片中的无人战斗机甲。但是导演将其与近防系统的柔和,却有相当的合理性,近防系统用上激光武器,我相信不久就会出现。

无人机携带空地导弹边侦查边攻击的“察打一体”的战斗模式,已经是近10年无人机乃至有人轰炸机发展的重点,无论是美国的MQ-1,MQ-9,还是天朝的CH-4,都具备此功能,当然,片中无人机更迷你,可以使用装甲车回收和释放,因此其携带空地导弹的能力也较为有限,只能在机腹中线半埋挂载一枚海尔法(Hellfire)。顺带一提,片中海尔法使用折叠前翼和折叠尾翼,现实中的海尔法并无此功能,翼型也较片中不同。

外骨骼设备是近年单兵装备发展的一个新亮点,雷神的XOC已经发展了三代。不过现阶段外骨骼并不能如片中那样全身披覆,只是在关节部位进行加强来辅助人员活动,文中类似太空服自带空调的外骨骼装备,已经算“动力装甲”了,在现实中实现还遥遥无期,我觉得这是导演脑洞走的最远的一处想象。

提到外骨骼,不能不提片中和外骨骼组合的盔显设备。近年外骨骼的开发者们普遍把单兵盔显作为外骨骼的延生装备之一,如开发了F35的头盔显示系统(HMDS)的BAE公司,2014年底推出了针对单兵的Q-Warrior头盔,集成了平显/夜视组件。不过Q-Warrior头的平显使用衍射式原理,而短片中盔显使用的技术应该是HMDS的投影式原理,孰强孰弱,只能留待未来的战斗检验了。

片中,针对城市战特化的四足机甲,不得不令人想起波士顿动力的机械狗,不过当下技术所限,诸国都仅限于指望该四足机器人用于后勤用途或者伴随步兵驼载装备以成为现代的”木牛流马“。只有俄罗斯别出心裁的不久前展出了一款搭载重机枪的四足机器人,从公开图片上看,该机器人除了机枪以外,缺乏必要的火控和机械伺服设备,开发程度尚低。与该片类似的战斗用四足机甲未来能否真的出现在战场,也未可知。

另外,片中单兵装备中,有一件不起眼但值得注意的类似自拍杆的手持观测设备,既能用来代替士兵观测墙角之外的情况,也能用来测距测高测角来快速标定目标坐标。可用于标定目标坐标的单兵手持式激光观测仪如美国的AN/GVS-5,英国LP-7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出现,后者我军也在80年代予以仿制。

不过上述设备重量均在2公斤以上,直到2005年以后,枪挂式激光测距设备才趋于成熟,且尚无测角测高功能。2012年以后,美军终于成功将激光观测装置小型化后和M224迫击炮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后者的炮射精度尤其是首发命中率。

短片中将此设备和自拍杆结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而把该设备通过软线连接在战术背心上,防止士兵遗失,也可见制作方对细节的关照。顺带,片中士兵肩章上都可见血型,又是一处用心的细节。

另外说点战术上的话,在充斥着各种传感器的现代战争中,开火往往即意味着被发现,很快就会遭遇炮火反制,这要求现代士兵面对具备一定技术水准的对手时,必须在开火后及时转移阵位。实际上我军在对越反击中,即发现班组机枪手因为很快就会引来对手火力压制,所以更强调控制班机重量以方便步兵移动的同时突出班机的短射能力而淡化了持续射击的要求,以致81班机和95班机都不惜取消了快速更换枪管的功能。

片中开火后士兵迅速切换阵位躲避目标火力反击的战术情节,可以说比很多国家影视片中在阵位上滥射子弹的战斗想象,要真实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