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华外孙女 极富个性、由皇太后变成公主的隋文帝女杨丽华

2018-08-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位经历奇特的女性,她由皇后而到皇太后,又由皇太后而变为公主.她性格执拗,家国变换目不暇接,而她却始终淡然处之,一般世间所认为的"好"与"坏",在她这里都变成一朵流云.她注定不是主角,却是时代的注脚.杨丽华外孙女 极富个性.由皇太后变成公主的隋文帝女杨丽华她就是杨丽华,隋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氏的长女.杨家和独孤家都是关陇贵族集团核心成员.杨丽华很早就被周武帝选中,许配给太子宇文赟为太子妃.周武帝英年早逝之后,宇文赟即位,随即拜杨丽华为皇后.杨丽华外孙女

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位经历奇特的女性,她由皇后而到皇太后,又由皇太后而变为公主。她性格执拗,家国变换目不暇接,而她却始终淡然处之,一般世间所认为的“好”与“坏”,在她这里都变成一朵流云。她注定不是主角,却是时代的注脚。

杨丽华外孙女 极富个性、由皇太后变成公主的隋文帝女杨丽华

她就是杨丽华,隋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氏的长女。

杨家和独孤家都是关陇贵族集团核心成员。杨丽华很早就被周武帝选中,许配给太子宇文赟为太子妃。周武帝英年早逝之后,宇文赟即位,随即拜杨丽华为皇后。

杨丽华外孙女 极富个性、由皇太后变成公主的隋文帝女杨丽华

杨丽华这个人算得上是一个很奇特的人,奇特就奇特在其性格上,她始终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和镇静,无论是丈夫还是父母都无法改变她的这种气质。这种气质决定了她不可能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去积极干政,但是却决定了她必然有一种别样的人生。

杨丽华外孙女 极富个性、由皇太后变成公主的隋文帝女杨丽华

她的夫君周宣帝宇文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与杨丽华的气质相反,宇文赟从小顽梗,但是非常害怕其父周武帝。周武帝以雄才大略而著称,整顿内政、讨灭北齐、毁佛限僧,颇有功业,但是其人性格有急躁的一面,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宇文赟好酒,周武帝听说后就下令任何人不许带酒入东宫。而且经常因为小事就责骂于他,甚至不惜动用棍棒。边打还边骂:你以为只有你可以立为太子?我难道不能立其余皇子?

一味的严厉没有让太子锻炼成英才,反倒使他一方面学会了伪装,一方面养成了暴戾荒唐的性格,只是周武帝在世期间不敢表露出来而已。

578年六月周武帝去世。他身后留下了一个富强稳定的国家,此时北齐已经被灭,统一南方也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他却盛年暴毙,带来了形势的急转直下。第二天宇文赟在灵柩前即位,史称周宣帝。其父的死对于他来说是极大的幸事,这下子他终于可以毫无羁绊肆意妄为了。

刚开始周宣帝还像个皇帝样,派遣大使巡游各州,颁布九条律令,强调依法行事,访求人才,表彰孝子孝妇,赈济鳏寡孤独。但是好景不长,总共只维持了几个月,很快他就原形毕露,终日高歌宴饮,游戏后宫,不理朝政。而且将先皇的后宫检阅完毕,选择美色者留在身边,又四处搜寻民间美色,充斥后宫,人数多达上万。

他生活奢靡,金玉宝珠充斥后庭,甚至宫室之壮丽远超汉魏。他终日沉溺酒色,有时在后宫耽延十余日不出,连宰相也见不到他的面。而且特别厌恶别人劝谏,有劝谏者往往加以惩罚。人们逐渐失望。

而且此人还特别记仇,睚眦必报。大臣王轨功高,曾参与诛杀宇文护等行动,甚受周武帝信赖。王轨很早就发现宇文赟不堪重任。在宇文赟挂帅征讨吐谷浑的战役中,王轨作为其副手起到了主脑的作用,宇文赟实际上就是服从其建议而已。

而且在这个过程里,王轨记下了宇文赟许多失态、失德的举措,并向周武帝做了汇报。周武帝如何反应呢?当然是按照惯常的做法,痛打一顿了事,而且这一顿打在宇文赟的腿上留下了疤痕,宇文赟每每看到都恨得咬牙切齿。

王轨曾在另一大臣贺若弼面前谈起太子的种种不堪,贺若弼建议可以对周武帝进行旁敲侧击。王轨竟然直接就对周武帝建议废太子,而且还说贺若弼和自己意见一致。武帝召来贺若弼询问,贺若弼矢口否认。王轨退下后责怪贺言行不一,贺回答说:“此公之过也。

皇子国之储副,岂易为言,事有差跌,便至灭门之祸。本谓公密陈臧否,何得遂至是言?”(《北史·王轨传》)意思是储君问题事关重大,必须循序渐进,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本建议你秘奏皇帝,你怎么突然直接就当众提出了?王轨沉默了一下,回答说:“吾专心国家,遂不存私计。

向者对众,良实非宜。” (《北史·王轨传》)我完全是为了国家社稷考虑,不存私计,当然我当着众人面贸然提出,的确不妥。

不过王轨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有一次宴会上,趁着酒劲,他还用手捋武帝的胡须,说:“可爱好老公,但恨后嗣弱耳。”(《北史·王轨传》)武帝也认同他对太子的看法。那么平时行事果决的周武帝,为何没有立即行废立之事呢?原因很简单——时机尚不到。当时周武帝年龄也不大,儿子们自然更小,除了太子外,只有汉王稍长,但是汉王其人更加不堪,其余皇子只好等他们长大一些再说吧。周武帝此时可未曾预料到自己会英年早逝。

当他去世、宇文赟即位之时,宇文赟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复王轨,他指着自己的腿说:“我脚杖痕,谁所为也?”(《资治通鉴》卷一七三)周围人会意,立即着手诛杀王轨。

王轨早预料到自己的结局,他本可以投降南朝,但是却选择静静等死,以免有损自己一生的名誉。他的死对于朝臣们来说是个危险信号:新君是个睚眦必报之人。

除了这些昏君“标配”行为之外,宇文赟还有一层特别的——我甚至怀疑他的精神本身是有问题的——他常有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举止。令人咂舌。

例如出巡逻洛阳的时候,他跨马扬鞭疾驰而去,皇后、百官、侍卫为了追赶他狼狈不堪,甚至“人马顿仆相属”(《周书·宣帝纪》)。按照规定,古代皇帝出行一般一天只走三十里,讲究的是端庄从容。没想到这位皇帝却是个暴走族。

他吃饭的时候,使用的是宗祭祀用的礼器鐏彝珪瓒之属。这是把自己当作血食之对象吗?又筑造一座高台,自己在上面居住。百官前来奏事,必须斋戒沐浴,数日方得上,让人简直分不清这是奏事还是上坟。自己冠上加装金蝉,就不许百官佩戴。又见不得别人使用“高”、“上”、“大”等字,姓高的逼迫改为姜,庶民高祖者改为长祖,曾祖为次长祖,官名凡有上及大者皆改为长。

还有些举措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命令天下弃用辐条车轮,改用浑木车轮。本身好色,又不许天下女性施粉黛(后宫除外),也许是为了看素颜更容易选择美女?其人嗜杀残酷,大搞特务政治,密令手下侦察百官举止,稍有过犯就加以惩处,还设置杖刑,经常用来打百官和妃嫔,名曰天杖,以一百二十下为一个单位。

当了皇帝没几天,他又突发奇想,禅让于自己的儿子宇文衍(后改名为阐),自己当太上皇,而且继续掌握大权。此人行为就是如此怪异。

杨丽华做为他的元配,日子当然不会好过。她原是正宗太子妃,丈夫当皇帝后自然是正宫皇后,但是没想到神经质的宇文赟竟然一口气设置了五个皇后。先是册立天元皇后杨丽华为天元大皇后,又册立朱氏为天大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此皆以色获宠者。

又有尉迟氏,是西阳公宇文温之妻。有姿色,被周宣帝看中,逼令饮酒,然后强暴之。宇文温及其父杞国公宇文亮由此反,被杀。宇文温刚死,周宣帝就迫不及待将尉迟氏接入宫中,又立为皇后。

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幕发生了:同时有五皇后。完全违背纲常礼法。做为正宫皇后杨丽华来说,这不仅仅是分庭抗礼,而且是对她元配地位的藐视。可谓奇耻大辱。但是杨丽华的表现却令人称道,“后性柔婉,不妒忌,四皇后及嫔御等咸爱而仰之。”(《北史·宣皇后杨氏传》)也就是说整个后宫包括其他四皇后都对她十分敬爱。这一点真是难得。

宇文赟虽然荒唐,但是也不是全无智商之人,他曾看出自己的岳丈杨坚不是一个凡人,此人相貌、气质独特,而且深孚众望,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是大将军杨忠之后,属于上层核心集团成员,足以对皇权构成威胁。所以他总是想通过虐待杨氏给杨坚一点厉害瞅瞅。

有一次,他与杨丽华拌嘴。宇文赟脾气暴躁,一点就着,而杨丽华却是一副岿然不动、淡定自如的模样,任凭你怎么疾风暴雨,杨丽华还是不为所动,但是也绝不服软,宇文赟恼火得不得了,即令杨皇后自尽。

这个消息传到了杨府,杨府上下一片恐慌,最后还是由杨丽华母亲独孤氏出面,独孤氏连夜进宫,叩拜女婿,磕头流血,这才让宇文赟怒气稍歇,杨丽华就此逃得一命。对于宇文赟来说,杨坚无明显的过犯,算得上是小心翼翼,要杀他毫无理由。

而杨丽华呢?处罚她只是为了震慑杨家而已,独孤氏卑躬屈膝的样子让宇文赟觉得很满意,觉得达到了目的。但是事后他还曾威胁杨丽华,称有朝一日必诛灭杨家。杨丽华做何反应是了没有记载,但是我估计还是一副沉静如水的样子。

很快,周宣帝病危。这一年他才二十二岁,但是早已经被酒色毁掉了健康,本来兴致勃勃出巡,但是很快就因病返回,并迅速进入弥留状态。随后发生的一幕,我们在第一章里已经描述过了:在刘昉、郑译等人的帮助下,杨坚以外戚身份入主宫廷,不久就逼迫周静帝禅让,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隋朝。

自己的父亲当皇帝,杨丽华应该欣喜异常吧?不,恰恰相反,她十分震怒,认为是篡位之举。

杨丽华不是周静帝的生母,静帝生母乃天大皇后朱氏,但是做为正宫皇后,杨丽华毫无疑问要负母后的主要职责。宣帝暴病,然后又迅速去世,这一场眼花缭乱的变故让杨丽华一时之间也没了分寸,当听说刘昉、郑译等人请父亲入宫秉持大政的时候,她十分高兴。

北周的政治格局就是皇权并不独大,而是由各个权贵家族共同支持,皇帝年幼,此时正是政治真空时期,一旦有人趁虚而入,于国于己都极端不利,所以听说父亲入宫秉政,她觉得放心了,“后初虽不预谋,然以嗣主幼冲,恐权在他族,不利于己,闻昉、译已行此诏,心甚悦之。” (《北史·宣皇后杨氏传》)但这只是她初期的反应。

我估计按照杨氏的设想,应该是父亲摄政,辅佐静帝,等其年长交还大政。但是没想到,父亲却更进一步,开始了代周的准备,此时对于杨氏来说,必须挑边了——你站在娘家一边还是站在夫家一边?

按理说周宣帝如此不堪,堪称人渣,死不足惜,杨丽华应该全力支持娘家才是,但是没想到,杨丽华站到了行将就木的北周一边,“后知隋文有异图,意颇不平。及行禅代,愤惋愈甚。隋文内甚愧之。” (《北史·宣皇后杨氏传》)当她得知父亲的真实意图后,变得十分恼怒,以至于父亲看见她都有愧色。

这就让我们不禁要问一声——为什么?

北朝隋唐时期,妇女地位相比其它朝代为高,这一点是常识,毋庸置疑。但是这个“高”也只是相对而言,它毕竟还是男权社会下的“高”,因此女性恪守三从四德的风气也很浓厚,尤其是当时的贵族,乐于矜夸门风礼法,而其所谓门风,核心内容就是对子女进行正统儒家价值观教育,因此女子恪守妇道以当时主流思想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杨氏一门出自弘农,做为汉代以来有名的大家族,对女儿的教育一定也是照此而行的。而杨丽华的母亲独孤氏,虽然是鲜卑族,但是却特别严于嫡庶之分、男女之防,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杨丽华,焉能不遵从三从四德?按照正统思想,当时的妇女,只要出嫁,就已是夫家之人,法理、道义方面自然要站在夫家立场上。

再加上杨氏本人性格执拗是出了名的,所以她为亡夫考虑也就毫不奇怪了。

隋朝建立了,杨丽华由皇太后变为乐平公主。这种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公主的人生经历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耐人寻味的是,册立其为公主的时间是开皇六年,建国六年了才封为公主,那么此前杨丽华在做什么?有何名号?史料缺乏,无从查考,但是想来杨丽华大概是经历了六、七年的时间才算默认了父亲的登基称帝。其执拗可见一斑。

而且有意思的是,隋朝建国时杨丽华不过二十岁上下,还很年轻,所以隋文帝和独孤后还曾经想让女儿再嫁,但是没想到遭到了杨丽华的激烈反对。彼时寡妇再嫁并非罕见,但立志守寡、从一而终的也大有人在,例如《南史》卷七四《孝义下•张景仁附卫敬瑜妻传》记载梁代人卫敬瑜之妻在丈夫死后拒绝再嫁,“截耳置盘中为誓”。

《隋书》卷八○《列女传•郑善果母传》记载郑善果母年轻守寡,为了表示从一而终的决心而宣称“割耳截发以明素心”。既然杨丽华对北周王朝念念不忘,那么对于亡夫自然也有坚守的立志,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令人无奈的现象:杨丽华明知亡夫昏聩暴虐,却坚守其家国,矢志不渝,其所持守的,除了儒家道德观之外恐怕也没有别物。

周宣帝和杨丽华之间生有一女,名娥英。杨丽华对女儿呵护有加。等到女儿到了婚配年龄,杨丽华着手选择妙婿,有性格的人选女婿也别具一格。她把当时公卿子弟们都集中到一起自己亲自挑。每天过眼的多达百人,杨丽华还亲自考试这些青年男性,考试其才艺,选不中的立即请出场。最终替女儿看上了广宗公李敏,小伙子有才华,相貌堂堂,公主很满意。

杨丽华决心为这个女婿求个高官。李敏还有些犹豫,杨丽华来了这么一句:“我以四海与至尊,唯一女夫,当为汝求柱国。若授余官,汝慎无谢。”(《隋书·李敏传》)我把天下都让给当今圣上了,现在就这么一个女婿,我要为你求个柱国将军当,如果皇帝赐你别的官,你可千万别答应。

这番话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杨丽华还是念念不忘当年父亲夺位之恨,觉得自己身为皇太后把江山丢给了父亲;其次,她为女婿要官,而且理直气壮,说明她拿捏住了父亲的心理——父亲对自己有愧疚感,所以会答应自己。

宴会上其乐融融,隋文帝亲自弹奏琵琶,杨丽华则赶紧抓住机会让李敏上去伴舞,李敏舞姿健美优雅,隋文帝很高兴,问杨丽华:“李敏何官?”

公主回答:“一白丁耳。”公主这话有些夸张,李敏袭爵广宗公,又在左千牛卫任职,怎么也不算个白丁,公主的意思是那就不算官。

隋文帝于是转头对李敏说:“今授汝仪同。”李敏按照公主事先安排,一声不吭。更别提拜谢了。

隋文帝曰:“不满尔意邪?今授汝开府。”李敏依旧不吭声。

隋文帝的确对公主怀有愧疚,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一步到位吧:“公主有大功于我,我何得向其女婿而惜官乎!今授卿柱国。”这一句“公主有大功于我”是隋文帝愧疚心理的典型体现。正是愧疚心理使得隋文帝决心超规格提拔李敏。

于是公主得偿所愿,李敏赶紧站起来舞蹈拜谢。

从这次要官的事件里你可以充分感受到隋文帝、杨丽华父女不同的心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丽华的心态似乎也在发生变化,那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似乎正在向现实主义转变。隋炀帝时期,炀帝曾经一度宠爱儿子齐王暕,大有立其为太子的可能,《隋书·齐王暕传》记载“乐平公主及诸戚属竞来致礼,百官称谒,填咽道路。

”也就是说曾来巴结齐王暕。后来杨丽华发现有柳氏女甚美,想献给隋炀帝,这大约是知道这位兄弟好色,投其所好。但是隋炀帝可能是忙于其它事务,没有回音。于是杨丽华又将柳氏女献给了齐王暕,过了些天隋炀帝问起柳氏女下落,杨丽华回答“在齐王所”,皇帝听了大为不悦。这也是后来齐王暕失势的原因之一。

杨丽华也曾经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救人。蜀王秀是隋炀帝兄弟,颇为隋炀帝所忌惮,隋炀帝屡次找机会要杀他,都仰赖杨丽华的劝说才得解救。

大业五年(609)夏,炀帝亲自率领百官、嫔妃西巡青藏高原、河西走廊,而杨丽华也随行。这一次旅程十分艰难,甚至在今青、甘交界的大斗拔谷还曾遭遇重大险情,天降霖雨,史书记载说“风霰晦冥,与从官相失,士卒冻死者太半。”(《隋书·炀帝纪》)我曾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夏天大斗拔谷虽冷,亦不至于冻死大半将士,真正的元凶可能是高海拔,是高山反应造成了这场惨剧。

乐平公主杨丽华就是死在这次出巡中,我甚至怀疑可能就是在大斗拔谷得病而致死。临死前杨丽华向隋炀帝托孤:“妾无子息,唯有一女。不自忧死,但深怜之。今汤沐邑,乞回与敏。” (《北史·宣皇后杨氏传》)也就是把自己的封地转让给女婿李敏,炀帝答应。

杨丽华就此闭上了双眼。享年四十九岁。炀帝下令将其祔葬于定陵。

时间荏苒,千年流逝。20世纪60年代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一处基建工地发现一座长方形竖井土坑墓,其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精美的石椁。打开石椁,内有雕刻精美的仿殿堂石棺一具。长1.92米、宽0.89米、高1.22米。棺盖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其余部分由6块大石块拼为一体,中间开门,两侧开窗,斗拱、门窗、瓦当惟妙惟肖,并有青龙、朱雀、侍从等线刻图案,是一座歇山式建筑。

这座墓葬所处位置比较奇特,这里位于隋唐长安城内,按理说城内极少有墓葬,但这里稍特殊,是隋代万善尼寺所在,这座尼寺常接待皇室妇女礼佛,因此有妃嫔、公主死后葬于此,而根据墓志记载,这座墓葬的主人名叫李静训,字小孩,是杨丽华外孙女,李敏第四女。

从墓志的记载来看,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杨丽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由杨丽华亲自抚养,她去世只有九岁,于大业四年(608)终于山西汾阳宫,此地是隋炀帝的行宫,估计是杨丽华带着她陪同皇帝出游,结果不幸去世。

墓葬内随葬品丰富精美,小小的26平米墓室内出土随葬品二百三十余件,有金、玉、琉璃、骨、铁、陶、木、漆器以及丝织品,其中的嵌珠宝金项链、金镯带有波斯风格,琉璃瓶和内中香水也来自域外。可以说此墓规格之高远超出当时一般儿童墓葬,由此可见杨丽华对这个外孙女之死的惋惜伤痛。

杨丽华的个性在外孙女的墓葬中也有体现,石椁及石棺瓦当上刻有“开者必死”四个字,用来恐吓、诅咒盗墓者。说实话,这样的诅咒极少出现在那时的墓葬中,算不上是流行葬俗,很可能是丧葬主持者杨丽华令人篆刻上去的。

另外,墓志也是杨丽华令人制作的,其中杨丽华的称谓也令人玩味,她自称“周皇太后”。此时隋朝开国已经多年,距离杨丽华本人去世只剩下一年时间,她真正的称号应该是“乐平长公主”,但是她却选择了自己最认同的身份——北周皇太后。原来她的亡国之怨始终萦绕于怀,不能释然。

晚年的杨丽华看起来已经有些世故贪利,只看史书,您会以为岁月已经磨平了她的棱角,但是这位有个性的女子却用最有个性的手段在一千多年以后顽强地再度出现在人们视野里,执拗地告诉你:我什么都没有忘记,我就是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