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听了一成语 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导语: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智若愚说的就是此人鲁肃!小说里是老好人,比较平庸,实际不是三国里面鲁肃以老实敦厚著称,且擅长陆战,有"伏路把关饶子敬"的美誉。鲁肃是个顾大局,有明见的人,性情舒朗仗义,最初是他慧眼识英雄,扶持了周瑜。后来又被周瑜郑重引荐给孙权。
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鲁肃:忠厚老实 忠诚守信 知错就该 忠厚 守信 顾全大局
鲁肃是个顾大局,有明见的人,性情舒朗仗义,最初是他慧眼识英雄,扶持了周瑜。后来又被周瑜郑重引荐给孙权。
鲁肃在连刘抗曹中起了一个别人起不到的作用,他并不是书中表面写的那样,蠢萌蠢萌的来回传话,游走于周瑜和诸葛亮之间,而是他深深明白,两家联合才是存活之路。赤壁之战,鲁肃的贡献不可磨灭。
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个章节: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作为外交官,请孔明过江见江东英杰及孙权。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带孔明夜访周郎,在周郎与孔明间调停。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在周郎与孔明间调停,为孙刘联合涂润滑剂。
鲁肃有钱,想当年周瑜穷困潦倒时,连兵都养不住了,去找鲁肃,肃哥手一指:"这一仓3000斛够不够,不够再拿"
军事和政治能力就不用说了,相信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否定他。
约等于诸葛亮。二分对三分;治国差不多;军事差不多一个保东吴,一个……怎么觉得鲁哥稍强
鲁肃在其出生时,父亲就去世了。还好有他的祖母把他抚养长大。鲁肃家中很是富有,在当地数一数二,只是祖辈都无人出仕为官,所以即便再富有都不是士族阶级。鲁肃在年少时就胸怀大志,才思敏捷,还爱骑射习武,家道殷实,从不吝啬财务,乐善好施。
古语有云"乱世之下出豪杰",鲁肃就想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袁绍在招兵买马的时候,封鲁肃做了个东城长,战乱年代,粮食很是宝贵,周瑜闻鲁肃之名,带领了一众难民前来问鲁肃借粮,那鲁肃二话没说,就借给他三千斛,经此一事,周瑜便觉此人与众不同,乃是英雄豪杰,便建立了坚固的友谊。
后来,鲁肃在周瑜的劝说之下,随着周瑜一起到了东吴,孙策很是赏识鲁肃,后来鲁肃祖母去世,回乡安葬,回来之时,孙策被杀,其弟孙权继位。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鲁肃非常被孙权看重,与他同榻而卧,把酒畅言。旧臣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逊,经常诋毁他,孙权却不以为然,异常看重。
鲁肃尽力辅佐孙权。鲁肃一直主张合纵抗曹,单凭东吴或者蜀地一人之力,难以撼动曹操,只有两人联合才能对抗曹军。在他的竭力劝说下,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取得大胜。
周瑜病逝,将重任全部交于鲁肃。刘备假意借荆州,惹得孙权勃然大怒,两国经常发生摩擦,鲁肃顾全大局,总是和颜悦色的安抚双方,邀请关羽相见,鲁肃单刀赴会,说的关羽面红耳赤。单刀之会并没有结果,双方僵持不下,战争一触即发,适逢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怕双拳难敌四手,和孙权讲和,双方协商,平分荆州,孙、刘休战。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心腹谋臣,周瑜的至交好友,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谋略家、外交家,官至横江将军。鲁肃出生在临淮东城一个豪族之家,自幼丧父,由他的祖母抚养长大,虽然鲁肃一家家底很厚,但是祖辈无人做官,所以不算士族,只是当地一豪族罢了。
鲁肃少时好骑射习武,有远大的志向,想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有所作为。鲁肃为人性格豪爽,从不吝啬财物,所以结识了不少有志之士,在当地很有名望。适逢周瑜闻名而来,问鲁肃借粮,鲁肃没有片刻犹豫,便借给他一仓粮食的一半,后来两人建立了坚固的友谊,鲁肃也随着周瑜一起投靠了东吴。
孙权很是信任鲁肃,鲁肃也没有让他失望。鲁肃向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榻上之策,分析天下的形式,权衡利弊之后,让孙权割据江东,等待时机。利用曹操无暇南下的时机,先占荆州,然后建号称帝,慢慢夺取天下。鲁肃的榻上之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很多方面不谋而合,从中可以看出鲁肃如诸葛亮一般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长远的政治眼光。
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会见孙权,商讨两人结盟之事,曹操恐吓孙权,孙权有所犹豫,鲁肃后来分析了局势,更加坚定了孙权的联盟之心。
时年九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使得江东政权稳定。后来在荆州一事上,鲁肃单刀赴会关羽,可见此人的胆量与智谋。鲁肃死后,孙权亲自哀悼,诸葛亮也远在益州进行默哀。
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家都认为鲁肃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在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里是诸葛亮的跟屁虫,在单刀赴会里是关老爷的陪衬。事实上历史上的鲁肃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雄才大略、他的英雄气概、他的干云豪气一直受人敬仰。
说鲁肃是一个英雄,或许有人不相信,那么一个唯诸葛亮马首是瞻的人物,怎么能是叱咤风云的角色。事实上这就是鲁肃,鲁肃早先是个孤儿,很早就死了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还好,祖父很有钱,就这样托祖父照料,鲁肃不仅吃穿不愁,而且很有家资。
但鲁肃并不是看财奴,他喜欢骑马射箭,喜欢结交天下英雄人物,经常带着一帮男孩子到南山去打猎,而且高兴的时候还与人较量一番。鲁肃最看不惯穷苦的人,每次一旦遇到需要救济的,马上慷慨解囊。
有时变卖土地,作为钱财,分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时遇见脾气相投的读书人,看到别人没有吃的喝的,也往往把大把大把的银子相赠。因此在当时的口碑不错。不过同宗族的人,都说家门不幸,出了这么一个败家的玩意儿。
鲁肃是个很有豪气的人,而且结识了不少英雄。当时周瑜在居巢任袁术手下的县令,因为没有粮食,就去向鲁肃去借。大手笔的鲁肃居然把自己家的粮食分给周瑜二分之一,即一仓三千斛。周瑜大为感动,自此和鲁肃情同骨肉。袁术也知道鲁肃是个人物,就委任鲁肃做东城县令。可鲁肃知道袁术成不了气候,就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这些人里面有当年的游侠少年,也有非常景仰鲁肃的人。一行人向居巢进发。结果遭到当地官员的拦截。那时候老百姓很稀缺,经过了黄巾军起义,老百姓是衣食父母,离开了老百姓,当官的岂不麻烦?鲁肃让老弱病残先走,自己和一些游侠少年断后。
此时追兵渐近,鲁肃排开精壮人等,张弓搭箭,对追兵说:"你们都是男子汉,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说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开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估计凭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鲁肃顺利到达居巢。
不久,鲁肃的祖母去世了,出于守孝,鲁肃回到家办理丧事。好朋友刘子扬觉得鲁肃在家赋闲很是可惜,于是写信说道:"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
意思是你是一个人才,应该投奔一个可靠的人,你旁边的郑宝就是这样的人物,你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不如投奔来建功立业。鲁肃便去投奔,恰好此时,周瑜在孙策手下效力,当时孙策已死,孙权继位,很有才干,于是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
孙权立刻召见鲁肃,于是才有了东吴版的隆中对:"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自此便把鲁肃当成自己的左膀右臂,因为有了鲁肃的相助,才有了赤壁之战那样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总之,三国时期的鲁肃是一个集政治军事谋略于一身的人物,作为东吴的四英将之一,和周瑜吕蒙陆逊相比,鲁肃一点也不逊色。绝对不是那一个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懦夫,而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物。